返回 三国,开局被孙尚香逼婚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79章 投石问路[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iaoshuo.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数日不出,

    孙权真要以为张裕要称病了,

    不过这位历史上的吴大帝终究还是有耐心的,

    耐着性子等下去了,

    等到了张裕自己来拜见。

    “看来子茂是准备万全了?”

    “说不上准备充分,

    但是有吴王撑腰,

    做事还是有了几分底气。”

    孙权打了个哈哈,

    知道张裕是在故意强调。

    “那么即日便可动身?”

    张裕一边点头,一边掏出一份文书。

    “只是这出发之前,

    有一件事情要和吴王商议。”

    孙权看着那份文书,突然犹豫了,

    他清楚地感觉到这份文书肯定是个麻烦,

    但是张裕都递上来了,

    他难道不接?

    孙权打开文书,

    只是看了几句,面色就严肃起来,

    他缓缓坐下,细细品读。

    张裕也不说话,只是在一旁候着。

    孙权看完这份文书,然后抬起头。

    “这东西有给别人看过吗?”

    “兹事体大,无人知晓。”

    孙权闻言笑了起来,但是笑得很干。

    “你也知道兹事体大啊?

    孤要真让你实行了这个,

    怕是要惹出大麻烦来,

    你是想把孤从吴王的位置上拉下来?”

    “在下没想过一蹴而就,

    只是先和吴王通个气。”

    张裕侃侃而谈。

    “难不成吴王以后整顿吏治,

    就靠着把亲近之臣推出去当刀吗?”

    这话说得孙权尴尬万分,

    但是他很快也就冷静下来,

    转入了正题。

    “你的法子自然是好的,

    但是现在的状况下想把你的科举推行,

    是不妙的。”

    没错,

    张裕想做的就是把隋唐开端的科举,

    提前嫁接到汉朝以来,

    但是他也不是傻子,知道这件事情有那么容易,

    不然也不必跑到这跟孙权这个政治达人商讨了。

    至于为什么推行很困难,

    就要追究到时代本身了,

    首先汉朝是怎么选官呢,

    这个制度的名字叫察举制。

    察举,察举,观察而推举。

    开始的时候,是高祖刘邦感觉人才不够用,

    于是下令说各郡国给俺推荐些优秀的士大夫,

    这个时候还没有那么完善的制度。

    后来天下安定了,

    推荐优秀人才,总要有个要求吧,

    惠帝先提出了一个“孝弟力田”

    (在这里科普一下,笔者第一次看到这个没动孝弟是什么意思,总不能是孝顺弟弟吧。

    后来查阅了一下才发现,古语“弟”通“悌”。所以孝弟其实是孝悌。)

    简而言之,孝第就是孝敬父母、尊重爱护兄弟姐妹;力田自然就是努力耕种田地。

    这都是在当时汉朝慢慢恢复平稳,要治理天下,所推行的准则。

    再到汉文帝武帝时期,

    这个察举制越来越完善,

    举孝廉,举茂才,察廉吏,

    推举官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说白了,你的德行一定要到位,最重要的自然是孝道。

    但是这种事情肯定是有弊端的,

    表现出来的孝道就是孝道?

    举出二十四孝里面汉朝的两个故事,

    第一个,埋儿奉母。

    一个叫郭巨的人养不起家人,心里悲痛,

    于是决定把自己儿子埋了,供养母亲。

    结果挖坑挖着挖着,挖出了黄金,

    好了,皆大欢喜,一家人都可以存活。

    当然这个事情真假肯定存疑,

    只是就事论事,

    这真的值得宣扬吗,诸君自思。

    第二个就是,怀橘遗亲了,

    主人公是陆逊的小老弟陆绩,

    他去袁术府上拜访,袁术拿橘子给他吃,

    偷偷拿了两个,走的时候漏泄了。

    袁术问他为什么要偷拿橘子,

    陆绩说母亲喜欢吃,所以拿了两个。

    emm……

    考虑到故事中陆绩才六岁,

    也许真的没想那么多,

    但是这种偷东西孝敬母亲的行为,

    真的可以被首肯吗?

    说出这两个故事,

    其实就是想证明一点,

    哪怕是孝道也是会有水分的。

    虽然前期的察举制,

    推举人和被推举人息息相关,

    都要承担罪责。

    但是到了东汉末年,

    世道崩坏,

    察举制已经成了已为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

    想推荐只是一句话的事情,

    如果说这个人不够孝?

    那么就弄出一些孝的事迹,然后造造舆论不就行了?

    所以推荐出来的人能不能用,谁知道呢。

    曹操唯才是举,

    不就是想跳过这一环吗。

    张裕把科举的雏形拿出来,

    但是不急着推行,也真是因为世家大族的原因,

    你这一手出来,等于掐断了人家的一条命脉,

    孙权看得清清楚楚,

    所以才会问张裕是不是想把他从吴王的位置拉下来。

    张裕并不是直接跳到科举制度了,

    他首先思考的还是陈群推行的九品中正制,

    这个制度虽然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但是它既然作为上承察举,下启科举的中间商,

    怎么又可能一无是处?

    存在即合理。

    但是这种合理其实是一种妥协,

    对门阀士族的妥协,缓解了中央和他们的矛盾,

    后期门阀做大做强,

    九品中正其实也就是个政治装饰品。

    而现在张裕起码是不想妥协的,

    哪怕他自己的出身都算个小门阀了。

    妥协下去了,

    不过又是一个魏晋轮回,

    虽说不会有神州陆沉,

    但是也未必有百年王朝。

    张裕虽说闲云野鹤,

    但是心里总有些想做事的性子,

    他也知道自己能力不行,

    需要找人商量,

    打了份草稿,直接把麻烦丢给了孙权。

    没错,

    现在最头痛的是孙权,

    他被张裕写的科举制度的雏形撩动了心弦,

    但是又清楚地知道推行起来,

    麻烦很大。

    犹犹豫豫,也是一言不发。

    张裕见孙权不说话,

    于是他也不说话,

    两个人就这么坐着。

    最后只能由孙权打破沉默,

    毕竟还要张裕给他办事,

    明明是服软,孙权也不生气,

    张裕确实是为国家计。

    政治拉满的孙权清楚所谓的科举,

    会产生如何的影响,

    但是现在这个局面,并不容易实施。

    “此事能成功与否,

    就在子茂此行了。”

    心里认同,但是表面上要把问题甩回去。

    张裕点点头。

    “不错,

    在下这一次能不能把事情办成,

    才能知晓推行这科举有多大阻力。”

    张裕盯着孙权。

    “此事若可为,

    吴王可不能负了在下。”

    孙权连连点头。

    “放心,若可为,

    孤必然大力推行。”

    张裕点点头,

    只不过他也不信孙权就是了,

    只是听一句保证,打打气罢了。

    至于他说还没跟其他人通气,

    也是糊弄孙权的,

    张裕私下早就书信庞统诸葛,

    询问他们的意见,只是还没得到回复罢了。

    孙权见张裕点头,

    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封赏文书,

    张裕按这文书,四处传命即可,

    领了文书,正准备问还有什么吩咐,

    就看到一个似曾相识的面孔走进来,

    张裕思索一番,是上次被他撞倒的小吏,

    叫什么名字他也是记不得了。

 &nbs

第279章 投石问路[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