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日常养生常识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章 暴雨过后,厨房食疗全方位防病指南请收好[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iaoshuo.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近期,我国正值“七下八上”(7月下旬至8月上旬)防汛关键期,华东、华南、华北、东北等地持续遭遇强降雨侵袭,洪涝与地质灾害风险骤增。暴雨过后,自然界湿邪弥漫,湿热交织的环境成为细菌微生物滋生的温床,各类常见疾病如皮肤感染、胃肠道疾患、呼吸道问题等发病率显着上升。面对潮湿多雨的天气挑战,中医积累数千年的“治未病”智慧与丰富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自然的防病之道。这份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实用的中医防病指南,助您安稳度过多雨之季。

    nbsp一、nbsp涉水湿侵,中医“四宝”护体有方

    nbsp暴雨积水环境复杂,皮肤长时间浸泡易受湿邪与病原微生物双重侵袭,引发各类癣症、皮炎。中医宝库中早有应对良方,巧妙运用天然草本,温和化解湿毒。

    nbsp1.nbsp蜀椒:温通除湿,杀菌止痒之良将

    nbsp古籍溯源:《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蜀椒“味辛,温。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名医别录》进一步指出其能“除六腑寒冷,开腠理,通血脉”,肯定了其温通散寒、开泄毛孔、促进局部气血循环的作用。

    nbsp现代应用:其卓越的抗菌、杀虫效力,尤其适用于暴雨涉水后引发的手足癣、体癣、股癣等皮肤问题。推荐方法:取蜀椒1520克,加水适量,煎煮1520分钟,待水温适宜(约40℃)后浸泡患处(手足或局部擦洗),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其辛温之性可透达肌肤,驱逐寒湿,有效缓解瘙痒、抑制真菌。

    nbsp2.nbsp荷叶nbspnbsp生姜:清暑化湿,固护中焦的黄金搭档

    nbsp荷叶之清利:nbsp《本草纲目》赞荷叶能“生发元气,裨助脾胃,涩精浊,散瘀血,消水肿…治吐血咯血衄血,下血溺血血淋,崩中产后恶血,损伤败血”。其性平味苦,功擅清暑利湿,升发清阳,尤善应对暑湿困脾导致的头身困重、眩晕、泄泻、水肿。

    nbsp生姜之温散:nbsp《药性论》载生姜“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本草拾遗》强调其“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生姜性温味辛,长于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饮化痰,能振奋脾阳,驱散中焦寒湿。

    nbsp合力妙用:nbsp二者相配,一清一温,一利一散,正应“暑多夹湿”之季候。取鲜荷叶半张(或干荷叶10克)切碎,生姜35片(约15克),加水共煎1015分钟,代茶频饮。或加入粳米50100克熬煮成荷叶姜粥,温热服用。此方不仅能预防暑湿感冒,缓解轻微咳嗽、恶心、泄泻,更能芳香醒脾,化湿和中,增强脾胃运化水湿的能力。

    nbsp3.nbsp马齿苋: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的田间卫士

    nbsp药食同源之宝:nbsp《蜀本草》最早系统记载马齿苋药用,《食疗本草》言其“湿癣、白秃,以马齿膏和灰涂效。治疳痢及一切风,敷杖疮良”。其性寒味酸,核心功效为止痢解毒、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兼具抗菌、消炎、利尿及收缩血管作用。

    nbsp外用护皮肤:nbsp长时间涉水浸泡,易发红斑、丘疹、水疱等多形性皮损(如接触性皮炎、湿疹样改变)。取鲜马齿苋100克(或干品30克),洗净捣烂,加适量水煎煮15分钟,滤汁放凉。用洁净纱布蘸取药液湿敷患处,或直接外洗,每日23次。其寒凉之性可迅速清热消肿,酸收之力有助于收敛渗液,有效缓解皮肤灼热、瘙痒、肿胀。

    nbsp4.nbsp薄荷:疏风散热,辟秽解毒的清凉使者

    nbsp清利头目咽喉:《滇南本草》盛赞薄荷“治一切伤寒头疼,霍乱吐泻,痈、疽、疥、癫、诸疮等症,其效如神”。《本草新编》称其“尤善解忧郁,…通利关节,…治头风、目痛、鼻渊、齿痛、舌苔、口疮,…利咽喉”。其性凉味辛,以疏风散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辟秽解毒见长。

    nbsp应对暑热夹风:nbsp夏季汛期感冒常兼夹暑邪与风热,出现发热、微恶风、头痛、咽痛、口干等症。推荐薄荷粥:粳米50克煮粥,临熟时加入鲜薄荷叶15克(或干薄荷5克,用纱布包),再煮23分钟,去薄荷,温热服食,可加少许冰糖。此粥清香可口,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缓解暑热感冒初期症状。

    nbsp二、nbsp洪涝环境,中医“五法”筑牢防线

    nbsp洪涝灾害后,水源污染、环境湿热、蚊虫滋生等问题严峻,易爆发肠道传染病、皮肤感染及虫媒疾病。中医外治法与内调法结合,多管齐下,构建全面防护屏障。

    nbsp1.nbsp中药煎汤熏洗法:筑起皮肤第一道防线

    nbsp理论根基:《黄帝内经》云:“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和卫外的屏障,湿邪疫毒侵袭,首当其冲。皮肤微小破损即可能成为病邪入侵之门户。

    nbsp防护方案:

    nbsp通用防护/伤口风险者(含糖尿病患者):取艾叶、大青叶、金银花、马齿苋、地肤子、蛇床子各10克。煎取浓汤,先用药液蒸汽熏蒸全身或患处约10分钟(注意距离防烫伤),待温度适宜再淋洗或浸泡擦洗皮肤1520分钟。艾叶温经除湿,大青叶、金银花清热解毒,马齿苋凉血消肿,地肤子、蛇床子祛风止痒杀虫,全方共奏抗菌、消炎、止痒、促进伤口干燥愈合之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淋雨/涉水后防护:川花椒10克煎水,待温后泡澡或重点泡洗手足。利用花椒的温通燥湿、杀虫止痒之力,有效预防水渍皮炎、足癣(香港脚)等。

    nbsp2.nbsp配方药膳调理法:固守脾胃,安内攘外

    nbsp理论根基:《金匮要略》强调:“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亦是抵御外邪的关键。洪涝易致水源食物污染,直接威胁中焦。

    nbsp食疗方略:

    nbsp马齿苋粥/汁——对抗湿热泻痢:取干马齿苋10克与粳米100克同煮为粥,一日分2次温服。或取鲜马齿苋100克,洗净捣烂绞汁,顿服(或分次服)。马齿苋被誉为“天然抗生素”,对细菌性痢疾、湿热型急性肠炎效果显着。

    nbsp乌梅汤——截疟驱虫防肠道疾:nbsp《本草纲目》载乌梅“敛肺涩肠,治久嗽,泻痢…蛔厥吐利”。取乌梅10个,敲破,加水适量煎煮成较浓汤汁,于饭前空腹饮用。此方酸敛生津,有助预防因饮食不洁导致的腹泻,传统亦用于防治疟疾(需遵医嘱配合治疗)及蛔虫症。

    nbsp生食大蒜——天然的广谱抗菌剂:《名医别录》言大蒜“散痈肿魇疮,除风邪,杀毒气”。每日生食12瓣新鲜大蒜(捣碎后放置10分钟效果更佳)。大蒜素具有强力广谱抗菌、抗病毒、抗真菌作用,是预防伤寒、副伤寒、霍乱、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的简便有效方法(胃溃疡等患者慎用)。

    nbsp3.nbsp艾灸补益法:激发正气,提升免疫长城

    nbsp理论根基《扁鹊心书》云:“保命之法,灼艾第一。”艾灸借火之力与药之气,通过温热刺激经络腧穴,能**温通经脉、行气活血、散寒除湿、扶助阳气、激发人体自愈力与免疫力。

    nbsp核心穴位与操作:

    nbsp足三里(胃经合穴):nbsp“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为强壮保健要穴,健运脾胃,补益气血。

    nbsp曲池(大肠经合穴):清热解表,调和营卫,增强上呼吸道抵抗力。

    nbsp肺俞(膀胱经背俞穴):nbsp调补肺气,固表御邪。

    nbsp脾俞(膀胱经背俞穴):健脾益气,利湿升清。

    nbsp大椎(督脉要穴):振奋阳气,清热解表,通阳理气。

    nbsp操作方法:nbsp选择上述35个穴位,每日一次。采用温和灸法,手持艾条距离穴位皮肤约23厘米,以温热舒适、局部皮肤微红为度。每穴施灸1520分钟。持续施灸可显着增强体质,改善疲劳,提高抗病能力。

    nbsp4.nbsp药材煎汤泡足法:引湿下行,温阳通络

    nbsp理论根基:《黄帝内经》云:“阴脉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足部是三条阴经(脾、肝、肾)的起始点,三条阳经(胃、胆、膀胱)的终止点,分布着全身脏腑的反射区。泡脚可通过刺激经络与反射区,促进气血循环,加速体内寒湿邪气排出。

    nbsp推荐泡足方:花椒10克、艾叶10克、桂枝10克、透骨草10克。将药材放入锅中,加足量水(覆盖脚踝以上),煎煮1520分钟,滤取药液倒入泡脚盆中,兑入适量温水调至4042℃(以舒适耐受为准)。浸泡双足至小腿,时长约2530分钟,直至身体微微出汗为佳。花椒温中散寒除湿,

第24章 暴雨过后,厨房食疗全方位防病指南请收好[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