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逸霄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19集:技艺比赛[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iaoshuo.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糖龙盛会:技艺的绽放与传承的新篇

    nbsp双生谷外的空地上,往日里用于晾晒草药的平整石板被一一移开,取而代之的是连绵的木台与飘扬的彩幡。阿竹站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上,望着下方忙碌的身影,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那枚用糖料雕琢的小龙挂件——这是当年她与风痕、温如霜第一次成功制作的糖龙残片,被她小心地封在透明的蜡壳里。

    nbsp“还差最后一面幡旗。”风痕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肩上扛着卷成筒状的绸缎,额角沁着细密的汗珠,“城西的李木匠把评委席的桌椅送来了,说是比图纸上的样式更稳当些。”

    nbsp阿竹转过身,望见远处的山道上,一队车马正缓缓驶来。为首的马车上插着面杏黄色的旗子,上面用糖浆绘制的龙纹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泽——那是来自岭南的糖艺世家,三天前就派人送来书信,说要带着祖传的“琉璃糖法”参赛。

    nbsp“温先生呢?”她抬手拢了拢被风吹乱的鬓发,视线掠过正在搭建的比赛台。木台被分成了十二个区域,每个区域都围着半人高的木栏,栏上缠着五彩的丝线,远远望去像十二朵绽放的花。

    nbsp“在清点各国选手的材料。”风痕将绸缎递给旁边的学徒,“东瀛的匠人带了和果子的模具,说是要做‘龙吟水纹的造型;西域的那位更有意思,居然带了罐沙漠里的仙人掌汁,说能让糖龙在烈日下三天不化。”

    nbsp阿竹忍不住笑了:“当年咱们在山洞里发现那本册子时,可没想过糖龙能走到这一步。”

    nbsp七年前,他们三人在双生谷的山洞里找到那本泛黄的册子时,上面的糖龙图谱早已模糊不清。第一锅熬废的糖液凝结成焦黑的硬块,被阿竹埋在谷口的老槐树下;第一次成功做出的糖龙只有巴掌大小,鳞片歪歪扭扭,却让干涸的小溪重新流淌。如今,糖龙的技艺早已越过山川湖海,成了跨越国界的文化符号。

    nbsp初露锋芒:赛场百态

    nbsp比赛当天的清晨,薄雾还未散尽,谷外的空地上已挤满了人。卖糖葫芦的小贩推着车穿梭在人群里,车铃叮当声与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几个须发皆白的老者围坐在石桌旁,手里捏着放大镜,仔细端详着一本线装的《糖艺考》;更远处,几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正对着木台上的工具指指点点,其中一人手里拿着翻译手册,在“拔丝”“吹糖”的词条旁画着密密麻麻的批注。

    nbsp辰时三刻,随着温如霜敲响铜锣,比赛正式开始。十二个赛区同时亮起了炉火,铜锅里的糖液渐渐泛起琥珀色的光,空气里弥漫开焦糖的甜香。

    nbsp阿竹负责造型创意组的巡视。她走到第一赛区时,正看见岭南来的林老师傅在揉糖坯。老人的手指关节粗大,却灵活得像少年,只见他将温热的糖坯在掌心搓成条,手腕轻转间,糖条已弯出龙颈的弧度。最神奇的是他手里的小铜刀,在糖坯上轻轻一点,便是一只圆睁的龙目,再顺势一划,龙鳞便层层叠叠地铺展开来,阳光下泛着珍珠母贝般的光泽。

    nbsp“林师傅这手‘点鳞法,可是祖传的绝技?”阿竹忍不住问道。

    nbsp老人抬头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笑意:“小姑娘好眼力。这手艺传了七代,当年乾隆爷南巡,咱家祖上做的糖龙,龙鳞薄得能透光,被赐了块‘巧夺天工的牌匾。”他说着,从随身的锦袋里取出个小瓷瓶,往糖坯上撒了些银粉似的东西,“这是牡蛎壳磨的粉,增亮的。”

    nbsp转到第六赛区时,阿竹被一阵细微的碎裂声吸引。只见一个穿着和服的年轻女子正用镊子夹着细小的糖片,往龙身上粘贴。那些糖片薄如蝉翼,在灯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仔细看去,每片糖片上都用针尖刻着极小的花纹。

    nbsp“这是‘砂糖织锦的技法。”女子察觉到她的目光,停下手里的活计,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解释道,“我们家族用三十年的时间,把和果子的雕花技艺融入糖艺。这些鳞片,其实是用一百八十层糖膜叠加而成的。”

    nbsp阿竹凑近细看,果然发现那些糖片并非实心,而是像书页般层层相叠,最边缘处泛着淡淡的虹光。她想起温如霜曾说过,唐代的糖艺里就有“糖膜透光”的记载,没想到如今竟在异国他乡的匠人手中重现。

    nbsp精工细作:毫厘之间的较量

    nbsp午时的阳光最是毒辣,晒得木台发烫,却丝毫没有影响选手们的专注。工艺精细度组的比赛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几个选手面前的铜锅都冒着细密的白汽——那是将糖温精确控制在117℃时才会出现的“凝露现象”。

    nbsp风痕守在这个组的评判席旁,手里捏着一支银制的测温笔。这是他特意请银匠打造的工具,笔尖处嵌着块透明的水晶,能通过糖液折射的光线判断温度,比寻常的温度计精确十倍。

    nbsp“张师傅的龙须,已经细到能穿过绣花针的孔了。”旁边的老评委啧啧称奇。只见来自苏州的张师傅正用两根细如发丝的竹篾,挑起糖液拉丝。那些糖丝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盘旋扭曲间,竟织出了类似云锦的纹样,最细的地方只有0.01毫米,在阳光下几乎看不见,却能承受住一粒米的重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风痕用测温笔轻点了一下张师傅的糖锅,水晶笔尖立刻映出淡淡的蓝光——117.3℃,正是制作糖丝的最佳温度。他记得第一次见张师傅时,老人还对糖龙的“神奇功效”颇有微词,认为匠人的本分在于技艺而非旁门左道。直到去年江南大旱,张师傅亲手做的糖龙被送到祈雨的祭坛,三日后竟真的天降甘霖,老人才心服口服,主动要求加入传承的队伍。

    nbsp赛场的另一端,来自波斯的商人哈桑正用一种奇特的工具制作龙爪。那工具像是把微型的锉刀,由骆驼骨打磨而成,边缘处镶嵌着细小的金刚石。他的手法与中原匠人截然不同,不是用糖液塑形,而是将冷却后的糖块放在特制的石板上反复打磨。那些糖块原本是不规则的碎块,在他手中渐渐显露出锋利的爪尖,每个关节处都刻着螺旋状的花纹,细看之下,竟与波斯古币上的龙纹如出一辙。

    nbsp“这是‘糖石雕刻技法。”哈桑看出风痕的好奇,放下工具解释道,“在我们国家,糖是比黄金还珍贵的东西,所以匠人从不浪费一点糖料。这些碎块,其实是制作其他作品时剩下的边角料。”他拿起一块打磨好的龙爪,轻轻放在指尖,“您看,经过七百二十次的打磨,这些碎糖就能拥有玉石般的光泽和硬度。”

    nbsp风痕接过龙爪细看,果然发现糖块的断面处泛着温润的光泽,触感竟与和田玉有些相似。他想起温如霜曾在古籍里见过类似的记载,说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波斯的糖艺技法曾传入中原,只是后来渐渐失传,没想到千年后的今天,竟能在这样的场合重逢。

    nbsp神奇功效:传统与科学的碰撞

    nbsp暮色四合时,比赛进入最令人期待的环节——神奇功效展示。这个组的

第419集:技艺比赛[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