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蜀地林盘:岁月深处的田园牧歌[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iaoshuo.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百年间,超过80%的家庭都曾接受过邻里的帮助。这种互助精神代代相传,形成了紧密的社区关系。谁家有红白喜事,全林盘的人都会主动前来帮忙。办喜事时,男人们搭棚搬桌椅,女人们在厨房忙碌,准备丰盛的宴席;办丧事时,大家帮忙料理后事,安慰家属。平日里,村民们也常相互串门,在院坝里喝茶聊天,分享家常。农忙时节,“换工”协作是常见的场景,你帮我插秧,我帮你收割,不较报酬,只凭一腔热忱与深厚情谊。
nbsp林盘里的孩子们,在这样温暖的环境中成长。他们一起在田野里奔跑嬉戏,在竹林里捉迷藏,在溪流中捉鱼摸虾。夏天,孩子们光着脚丫在晒坝上玩耍,玩累了就爬上果树摘果解渴;冬天,大家围坐在火堆旁,听老人们讲述古老的传说和故事。这种亲密无间的童年时光,成为他们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
nbsp在林盘的传统习俗中,还有许多体现邻里团结的活动。每年春节,林盘里张灯结彩,舞龙舞狮热闹非凡。舞龙队伍走街串巷,为每家每户送去祝福;元宵节,大家围坐在一起包汤圆、猜灯谜,欢声笑语不断;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邻里们齐心协力,共同参与。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增强了林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nbsp六、匠心传承的文化瑰宝
nbsp竹编、蜀绣、木雕等传统手工艺,是林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蜀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结晶。
nbsp崇州道明镇的竹编技艺,堪称一绝。竹编艺人从小就开始学习这门手艺,他们对竹子的特性了如指掌。制作竹编器具时,首先要将竹子破成竹条,再经过刮削、打磨等十几道工序,将竹条加工成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竹丝。这些竹丝宽度不足1毫米,却坚韧耐用。艺人们凭借精湛的技艺,用竹丝编织出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甚至能模仿蜀绣的针法,让竹编作品细腻如绣品。一个直径30厘米的竹编花瓶,需要艺人花费400多个小时,穿梭超过10万次竹丝才能完成,每一根竹丝的排列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
nbsp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以其针法严谨、色彩秀丽而闻名。林盘里的绣娘们,从小跟随长辈学习刺绣,她们的双手仿佛被赋予了魔力,飞针走线间,绸缎上绽放出灵动的花鸟。蜀绣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等,不同的针法能表现出不同的质感和效果。例如,晕针可以使花朵的颜色过渡自然,呈现出立体感;铺针则用于大面积的色块,使图案更加饱满。绣娘们还善于根据不同的题材选择合适的色彩,如绣牡丹用鲜艳的红色,绣竹子用清新的绿色,使作品更加生动逼真。一幅普通的蜀绣小品,从设计图案到完成,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而大型的精品蜀绣,耗时数年也并不罕见。
nbsp木雕艺术在林盘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木雕师傅们以刀为笔,在木头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他们的雕刻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在雕刻过程中,师傅们注重细节和神韵,一刀一刻都力求完美。一个精美的木雕作品,从设计图纸到雕刻完成,需要经过选料、粗雕、细雕、打磨、上漆等多道工序。温江的桅杆林盘,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祠堂,其木雕、砖雕、石雕巧夺天工,人物故事、山水花鸟刻画得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祠堂的梁柱上雕刻着“八仙过海”的故事,人物神态各异,动作栩栩如生;门窗上的花鸟雕刻,连羽毛和叶脉都清晰可见,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水平。
nbsp除了这些手工艺,林盘还保留着许多传统民俗活动。春节时的舞龙舞狮,元宵节的猜灯谜,端午节的赛龙舟,中秋节的赏月等,这些活动代代相传,成为林盘文化的重要标识。在黄龙溪古镇,至今保留着“烧火龙”的习俗,每年正月初二到十五,巨大的火龙在烟火中翻腾,寓意驱邪避灾、祈求丰收。舞龙者们赤裸上身,在火花中穿梭,展现出勇敢无畏的精神,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舞龙前,村民们会举行隆重的祭龙仪式,由德高望重的长者带领,向龙献上祭品,祈求风调雨顺;舞龙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整条街道都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七、时代浪潮下的挑战与机遇
nbsp然而,当城市化的列车轰鸣着驶向这片古老的土地,林盘原有的宁静被打破,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传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根据《2023年四川省乡村发展报告》显示,近十年间,川西地区林盘人口流失率高达42%,大量年轻人离开林盘,前往城市谋生,导致林盘出现“空心化”“老龄化”现象。许多林盘的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超过60%,而18nbspnbsp35岁的年轻人不足15%。传统建筑因缺乏维护,年久失修,许多房屋出现墙体开裂、屋顶漏水等问题,部分建筑甚至面临坍塌的危险。在某调研团队走访的120个林盘中,有37%的古建筑处于中度以上损坏状态。
nbsp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随着乡村建设的推进,一些林盘的绿地系统被打破,树木被砍伐,溪流被填埋,生态结构特征逐渐减弱。某环保组织的监测数据表明,过去二十年,林盘周边的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了35%,部分溪流的水质从Ⅱ类下降到Ⅳ类。同时,现代农业的发展,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和水质污染,影响了林盘的生态平衡。在土地政策层面,政府实行增减挂钩土地整理等政策,虽然旨在盘活土地资源,但实际操作中,农村居民住宅建设用地指标急剧萎缩。某试点区域数据显示,集中安置小区的建筑密度较传统林盘增加了60%,绿地率却下降了40%,与林盘原本生态用地、生产用地、住宅用地交错融合的空间结构背道而驰。
nbsp经济转型之路同样充满荆棘。传统林盘以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规模较小,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在转型过程中,虽然一些林盘发展了特色产业,但特色产业布局与林盘聚落空间形态的完整性、外层环境空间优化的延续性冲突,部分产业用地侵占乡土林木资源和基本农田,牺牲了林盘原始的高弹性生态本底和可宜居性。据文旅部门统计,目前全省以“旅游型林盘”为定位的项目超过500个,但真正实现盈利的不足20%,大量林盘因同质化严重陷入恶性竞争。
nbsp但希望的曙光同样闪耀。大邑县作为成都市唯一的全域川西林盘保护修复示范县,在林盘改造利用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显着成果。通过新型林盘建设,将村民从散居变为集中居住,社区统一提供环境卫生服务,解决了垃圾、污水等问题。从2012年至今,大邑县已建设了56个这样的林盘聚落,极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对于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林盘,大邑县尽量保持原有风貌,保留人们的生活记忆nbsp,如雾山厂盒,便凭借这种保护利用方式获得第七届CREDAWARD地产设计大奖公建项目银奖。
nbsp大邑县还在积极探索从传统林盘农业向现代林盘农业的转型,“无人农场”便是其中的重要尝试。由西华大学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特聘院长罗锡文院士团队提供技术支持,“无人农场”利用北斗导航、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致力于实现耕、种、管、收四个环节的无人作业。在董场镇的试点农场,当收割机在农田中收割完毕时,能自动给运粮机发送信号,运粮机收到信号后从仓库出发,到田边指定位置等待收割机,全程无需人工操作。相较于传统农业,“无人农场”每亩可节省劳动力成本300nbspnbsp500元,粮食产量提高10%nbspnbsp15%。尽管目前在技术上还存在避障、场地安全等问题,但一旦成熟,将向更需要“无人”技术的丘陵山地推广,进一步提升林盘农业的效益。
nbsp八、传承创新的未来新篇
nbsp临邛街道西江村则以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以特色林盘打造为载体,探索出“党建nbsp+nbsp林盘”的发展模式。通过引入邛崃市花木盆景协会落户叶湾林盘,建成30余亩金弹子盆景及销售观光于一体的产业盆景观赏园,拓宽加深了产业融合发展。园区内,形态各异的金弹子盆景姿态万千,有的虬枝盘旋如游龙,有的果实累累似玛瑙,吸引了众多盆景爱好者和游客前来观赏购买。
nbsp为了让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生,西江村成立了蜀绣、竹编合作社,邀请非遗传承人定期授课,培养年轻一代的手工艺人。25岁的返乡青年李婷,原本在城市从事平面设计工作,返乡后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蜀绣,她设计的熊猫主题蜀绣丝巾,一经推出便成为网红产品,订单量突破10万条。在她的带动下,村里已有30多名年轻人加入手工艺创作团队。
nbsp西江村大力推进农旅融合,打造叶湾林盘商业综合体,与成都朝云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合作运营,为本地村民提供了20余个就业岗位,预计每年人均可增收两万元。商业综合体内,特色民宿、农家餐厅、手工艺品店一应俱全。民宿装修风格融合了川西民居特色与现代舒适元素,白墙青瓦搭配简约家具,既保留了林盘的古朴韵味,又满足了游客的居住需求;农家餐厅则主打原生态美食,选用林盘自产的新鲜食材,烹饪出地道的川菜佳肴,让游客品尝到浓浓的乡土风味。自开业以来,综合体年均接待游客量达1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00万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元通镇桤源慢村也在积极行动,依托园区建设,引入社会资源,将农田生态与林盘相结合,发展林盘业态。桤源慢村新规划了一批民宿,部分为川西民居风格,主打康养;部分为现代风格,主要承接团建活动。这些民宿于2023年3月陆续开建,年底装修完成并投入经营。川西民居风格的民宿,庭院内种植着各类花草树木,设有休闲茶座,游客可以在这里品茶、下棋,享受悠闲时光;现代风格的民宿则配备了完善的会议设施和娱乐设备,适合企业团队开展团建活动。
nbsp在发展过程中,桤源慢村注重生态保护,保留了大片农田和林地,打造了生态采摘园和田园观光步道。游客可以在采摘园里亲手采摘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体验农耕乐趣;沿着田园观光步道漫步,欣赏田园风光,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同时,慢村还推出了“林盘夜话”文化活动,每晚邀请村里的老人讲述林盘故事、传统习俗,让游客深入了解蜀地文化。自项目运营以来,桤源慢村的知名度不断提升,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nbsp夜幕降临,林盘沉浸在静谧之中,月光洒在竹林、农舍与溪流之上。这座历经沧桑的古老聚落,正以坚韧的生命力,在传承与创新中续写传奇。它不仅是巴蜀大地上永不褪色的风景,更是蜀人永恒的精神家园,承载着过去,也迎接着未来。在政府、社会资本、村民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下,充分汲取传统智慧,结合现代科技与创新理念,进一步挖掘林盘的文化内涵,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林盘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续写属于巴蜀大地的田园牧歌,成为人们向往的诗意栖息地。
喜欢。
第10章 蜀地林盘:岁月深处的田园牧歌[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