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九碗烟火:坝坝宴里的川味乡愁[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iaoshuo.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还会特意增加一道“早生贵子”,用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熬成甜汤,寓意着新人早生贵子,家庭美满。新娘的姐妹们会在席间唱起嫁女歌,她们围坐在一起,声音清亮、动听:“乖女出门莫想家,婆家也是你的家”“愿你夫妻恩爱长,幸福日子万年长”,歌声悠扬,情感真挚,唱着唱着,新娘眼眶就红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听的人也忍不住跟着抹眼泪,心里满是感动和祝福。
nbsp而在宜宾,丧宴上的坝坝宴则显得庄重肃穆。院子里没有了喜庆的装饰,取而代之的是白色的挽联和花圈,风一吹,挽联轻轻晃动,仿佛在诉说着对逝者的哀思。菜品也以清淡为主,少了几分热闹,多了一丝缅怀。席间,亲友们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回忆着逝者的生平往事,讲述着与逝者相处的点点滴滴。“他生前最爱吃我做的回锅肉,每次都吃得精光,还直夸我手艺好”“每次遇到困难,他总是第一个来帮忙,是个热心肠,这样的好人咋就走了呢”,在烟火香气中,大家寄托着对逝者的哀思,也从彼此身上得到温暖与慰藉,互相安慰着,擦拭着眼泪。
nbsp(二)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nbsp在德阳的乡村,至今保留着“吃九碗,传手艺”的习俗。宴席结束后,年轻媳妇们就像一群欢快的小麻雀,叽叽喳喳地围着乡厨请教烹饪技巧。乡厨们也不藏着掖着,手把手地教:“选扣肉一定要选肥瘦均匀的三线肉,这样蒸出来才不会太油腻,记住咯!选肉的时候,用手按一按,有弹性的才新鲜。”“炒米粉的时候要小火慢炒,还要加入八角、桂皮等香料,炒出香味才行,莫心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年轻媳妇们认真地听着,眼睛瞪得大大的,不时拿出小本子记下来,还不停地问问题:“师傅,这个调料放多少合适啊?”“蒸多久才能熟呢?”她们把学到的手艺带回家,等到自家办席或者帮邻居忙的时候,就成了独当一面的好手。就这样,九斗碗的烹饪技艺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成了咱川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就像一颗种子,在川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nbsp四、新与旧的碰撞:坝坝宴的时代变奏曲
nbsp如今,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口,小汽车34;嘀嘀34;按着喇叭穿梭在村子里,智能手机在老汉儿、老太婆手里也耍得飞起,坝坝宴也跟着这股新潮流,悄悄变了模样。过去办席,主人家得提前好几天,扛着锄头去地里现摘青菜,背着背篓走几里山路去集市买肉,累得腰酸背痛。现在一个电话打给食材供应商,第二天大卡车就34;轰隆轰隆34;送来收拾得干干净净的鸡鸭鱼肉、水灵灵的时蔬,就连捆扎整齐的柴火都能送货上门,坐在家里就能把食材备齐。
nbsp露天灶台边,曾经烟熏火燎的土灶,渐渐被亮闪闪的移动厨房替代。不锈钢的操作台明光锃亮,带电子打火的煤气灶34;啪34;地一声就窜出蓝火,让乡厨们炒菜的速度快了不少。以前烧火的大姑娘小媳妇,如今蹲在旁边刷着短视频,时不时给颠勺的乡厨递个调料,嘴里还念叨着:34;王叔,你这颠勺的架势,比抖音上的美食博主还帅!34;餐具也跟着34;升级34;,虽然有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还念着祖传的蓝花粗瓷碗,但更多时候,印着喜庆图案的一次性餐具、精致的密胺碗成了宴席常客,吃完不用洗,方便又省事。
nbsp宴席上的菜色更是来了个34;大翻新34;。除了经典的九斗碗,还冒出不少新鲜花样:从沿海学来的蒜蓉粉丝蒸扇贝,放在大盘子里冒着热气,粉丝吸饱了海鲜的鲜味;照着美食APP做的网红甜品,插着小旗子摆在桌上,造型精致得像艺术品;甚至还有现烤的羊肉串,在临时支起的烤架上34;滋滋34;冒油,孜然香气混着传统菜肴的味道,在院子里飘得到处都是。年轻人们不爱喝自家酿的醪糟酒,抱着听装啤酒划拳,34;砰34;地碰杯声和老一辈34;五魁首、六六顺34;的划拳吆喝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在一些时髦的村子里,坝坝宴还玩出了34;新花样34;。有人架起手机直播,让远在外地打工的亲戚也能34;云吃席34;。镜头里,乡厨翻炒菜肴的热气、宾客们碰杯的笑脸,通过网络传到天南海北。评论区里,34;流口水了!给我留块甜烧白34;的留言不断刷屏。还有的村子把坝坝宴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游客们跟着乡厨学做九斗碗,穿着围裙在灶台前手忙脚乱,切菜时小心翼翼,炒菜时被油烟呛得直咳嗽,最后捧着自己做的菜,吃得比啥都香,还一个劲儿地说:34;自己做的就是香,这才是正宗的川味!34;
nbsp不过,变来变去,坝坝宴的34;魂34;还在。不管是在山村里的老院子,还是城市小区的空地上,只要八仙桌一摆,那股子热乎劲儿就起来了。主人家还是扯着嗓子热情劝菜:34;多吃点!管够!莫跟我客气!34;;长辈们依旧坐在首席,慢悠悠地给晚辈夹菜,嘴里念叨着:34;多吃点肉,长身体34;;小娃儿们照样在桌子底下钻来钻去,瞅准机会就偷摸一块炸酥肉,被发现后就扮个鬼脸跑开。遇到哪家办喜事,院子里还是会唱起嫁女歌,虽然调子混着流行音乐的元素,可听着听着,还是能让人红了眼眶。在成都打工的李强,每次回老家吃到坝坝宴,都觉得比城里五星级酒店的饭菜香。34;在城里吃的是面子,在这儿吃的是感情。34;他一边啃着霸王肘子,一边感慨,34;就算用再高级的餐具,没有邻居们围坐在一起的热闹,总觉得缺点啥。34;这话,说出了不少川人的心坎里。
nbsp五、乡音里的文化密码
nbsp在坝坝宴的喧闹声中,四川方言就像一张细密的网,织就了独特的文化图景。乡厨们站在灶台前,一边颠勺一边扯着嗓子吆喝:34;火旺些!莫搞慢了!佐料多放点!34;这带着椒盐味的川话,在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中此起彼伏。劝菜时更是充满趣味:34;王大爷,搞快拈菜噻!这个粉蒸肉巴适得板,吃了还想吃!34;就连划拳行令都透着浓浓的地域特色,34;乱劈柴十五二十34;的喊声里,藏着川人直爽泼辣的性格。还有些只有内行才懂的行话,比如乡厨把切肉叫34;改刀34;,调味叫34;码味34;,生火叫34;拢火34;,这些代代相传的方言词汇,成了坝坝宴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一听就知道是地道的四川宴席。
nbsp宴席间偶尔穿插的川剧表演,更是将地域特色推向高潮。变脸艺人踩着鼓点登场,彩色的戏服随风飘动,他手一抹、头一甩,34;唰34;地一下就变出一张新面孔,红的、绿的、黑的,引得满堂喝彩,孩子们瞪大了眼睛,惊讶得合不拢嘴;金钱板表演者手持三块竹板,34;嗒嗒嗒34;地打着节拍,一边说唱着《白蛇传》《三国演义》的民间故事,板眼间尽是川人的诙谐幽默,说到精彩处,观众们忍不住拍手叫好。这些表演不仅是娱乐,更是文化的活态传承,让老祖宗留下的技艺在宴席的烟火气中焕发新生。
nbsp六、土地孕育的美味密码
nbsp九斗碗的独特风味,离不开四川这片土地的慷慨馈赠。岷江、沱江缓缓流淌,带来了肥美的鲜鱼,鱼肉鲜嫩细腻,清蒸之后淋上一勺热油,香气四溢;盆地湿热的气候孕育出了香辣的花椒辣椒,红通通的辣椒、麻酥酥的花椒,是川味的灵魂,少了它们,九斗碗就没了那股子火辣辣的劲儿;丘陵间的黑土地肥沃富饶,种出的糯米颗粒饱满,蒸出的甜烧白油润透亮。就说做甜烧白的糯米,必得是本地长粒香糯,蒸出来才会软糯粘牙,还带着自然的米香;做回锅肉的二刀肉,也讲究用农家土猪肉,吃粮食长大的猪,肥瘦比例恰到好处,炒出来的肉片油而不腻,香得很。
nbsp四川的气候还深刻影响着烹饪方式。潮湿的天气让川人偏爱辛辣,既能祛湿驱寒,又能刺激食欲,所以九斗碗里少不了大把的花椒、海椒,红的辣椒、绿的青椒,看着就令人食欲大增。而盆地地形相对封闭,过去食材运输不便,反而催生了独特的保存智慧:用盐腌、烟熏制作咸烧白的芽菜,经过时间的发酵,咸香可口;发酵豆子做成豆瓣,酱香浓郁,这些凝聚着先辈智慧的调味品,都藏在九斗碗的每一口滋味里,诉说着人与土地的故事。
nbsp七、乡厨:流动的民间艺术家
nbsp在坝坝宴的舞台上,乡厨是当之无愧的主角。58岁的王绍全背着那个跟了他30年的厨具箱,走南闯北。箱子的锁扣已经锈迹斑斑,里头的老菜刀被磨得薄如蝉翼,案板上刻满了深浅不一的刀痕,每一道痕迹都记录着一场宴席的热闹。34;我16岁跟着师傅跑宴席,那时候用扁担挑锅碗瓢盆,一走就是几十里山路,肩膀都磨破了皮。34;他说起往事,眼里闪烁着光芒。如今他成了十里八乡的34;宴席明星34;,谁家办大事都以请到他为荣,提前几个月就来预约。
nbsp这些乡厨不仅是掌勺人,更是文化传承者。他们收徒不看学历,只看重肯不肯吃苦、有没有灵性。徒弟们从打杂做起,天不亮就得帮师傅添柴生火,切菜时要把土豆丝切得细如发丝,备料时要认得清每一种香料。看师傅如何在大火中精准拿捏火候,怎样仅凭手感调配出恰到好处的味道。王绍全的徒弟小李说:34;师傅教我炒糖色,光看火色和糖的变化就要学半年。他常说,九斗碗的魂在细节里,多一分少一分都不对。34;正是这些乡厨的坚守,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得以延续,他们就像一颗颗火种,照亮了九斗碗的传承之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八、宴席哲学:方寸间的文化传承
nbsp九斗碗为何一定要九道菜?在传统文化里,34;九34;是至阳之数,象征着长久、圆满,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宴席座位的讲究更藏着儒家哲学:首席正对神龛,体现着对祖先的敬重与缅怀;长幼有序的落座方式,是孝道的直观展现,教导着晚辈要懂得尊老爱幼。上菜顺序也暗含深意,先凉后热、先荤后素,如同生活的节奏,张弛有度,既有开胃的凉菜勾起食欲,又有热菜填饱肚子,最后以汤菜收尾,滋养肠胃。
nbsp这些看似繁琐的规矩,实则是文化的无声传承。当年轻人在宴席上为长辈让座,学着老辈人用传统礼仪表达敬意;跟着长辈学划传统拳令,在一声声吆喝中感受民俗的魅力;在劝菜夹菜间感受邻里间的温暖情谊,传统文化就像春雨般浸润着心田。正如老辈人说的:34;坝坝宴吃的不是饭,是规矩,是人情,是根。34;每一次宴席,都是一次文化的传递,一次情感的交融,让川人记住自己从哪里来,又要走向何方。
nbsp九、传承之路:在坚守与创新间前行
nbsp如今坝坝宴也面临着不少挑战:愿意学传统烹饪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统计显示,60岁以上的乡厨占了七成,传承出现断层;预制菜的兴起,让一些宴席少了现做现吃的烟火气,味道也少了那份独特。但希望也在生长:不少乡村小学开设了34;九斗碗烹饪课34;,孩子们系着小围裙,跟着老厨师学切菜、炒菜,虽然动作生疏,却学得格外认真;非遗传承人走进社区,举办九斗碗烹饪讲座,教城里人辨认正宗的郫县豆瓣,辨别食材的好坏;还有年轻人把坝坝宴搬进直播间,用短视频记录乡厨的故事,镜头里,乡厨翻炒菜肴的烟火气、宾客们开怀大笑的场景,让千万网友隔着屏幕感受这份川味乡愁,点赞评论不断。
nbsp在泸州的某个村子,一场特别的坝坝宴正在举行:乡厨依旧用传统技法烹饪九斗碗,柴火灶里的火苗欢快地跳跃,大铁锅里香气四溢;大学生志愿者则用无人机拍摄宴席盛况,高清画面里,八仙桌整齐排列,宾客们推杯换盏。直播画面中,海外游子留言:34;看哭了,这就是家的味道,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34;或许,这就是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方式——守得住根,跟得上时代,让坝坝宴的烟火,永远在川人的记忆里温暖地燃烧,照亮一代又一代川人的回家路。
喜欢。
第27章 九碗烟火:坝坝宴里的川味乡愁[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