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9章 蜀地乡野间,寻味农家乐[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iaoshuo.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呈乳白色。上面撒上大把香菜和葱花,配着金黄的玉米粑粑,一口羊肉,一口粑粑,再喝上一勺汤,浑身发热,寒意全无。在达州的农家院里,主妇们把秋收的南瓜做成雕花盅。她们用小刀在南瓜上雕刻出精美的花纹,然后填入糯米、红枣和枸杞,蒸出香甜软糯的34;南瓜八宝饭34;。

    nbsp就连最普通的泡菜坛,在川人手里也能变出花样。仔姜、豇豆、辣椒在盐水里发酵,成为搭配白粥的绝佳小菜。泡菜口感爽脆,味道酸辣,开胃又下饭。在蜀地的一些古镇农家乐,游客还能体验到独特的34;坝坝宴34;。长长的桌子沿着街道摆开,邻里乡亲、四方游客围坐在一起,共享美食。厨师们在街边支起大锅,现场烹饪。他们动作娴熟,颠勺、翻炒,不一会儿,香气四溢。大家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拉家常,热闹非凡。这种充满烟火气的聚餐方式,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让游客感受到了蜀地的热情与包容。

    nbsp六、文化长卷:乡野间的精神家园

    nbsp6.1nbsp传统技艺的传承舞台

    nbsp当夜幕降临,巴蜀农家乐便化作文化的剧场。蜀地的院落里,川剧变脸艺人突然现身。随着激昂的音乐响起,艺人快速地舞动身姿,红的、绿的、金的脸谱在眨眼间变换,引得孩子们尖叫连连,大人们也纷纷拿出手机记录这精彩的瞬间。有些农家乐还设置了川剧体验区,游客可以穿上色彩鲜艳的戏服,在专业演员的指导下,学习简单的川剧动作和唱腔。他们戴上凤冠,穿上长袍,虽然动作略显笨拙,但都沉浸在川剧的魅力之中。

    nbsp巴地的篝火晚会上,老艺人抱着月琴,坐在篝火旁,轻轻拨动琴弦,唱起古老的薅草锣鼓。苍凉的曲调在群山间久久回荡,仿佛诉说着巴地人民的艰辛与坚韧。游客们围着篝火,跟着节奏学跳摆手舞,火光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在自贡的农家乐,每到节庆前夕,村里的能工巧匠们就会聚集在一起,制作彩灯。他们用竹条编织骨架,用绸缎裱糊表面,再装上彩灯。游客们可以参与其中,在师傅的指导下,亲手制作一盏属于自己的小彩灯。从裁剪绸缎到安装灯泡,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乐趣。当彩灯亮起,五彩斑斓的光芒照亮了整个院落,也照亮了人们的笑脸,仿佛点亮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6.2nbsp民俗文化的记忆宝库

    nbsp建筑是凝固的方言。蜀地的农家乐多是白墙黛瓦的川西民居,屋顶微微翘起,雕花窗棂上雕刻着蝙蝠、牡丹等图案,寓意吉祥。推开雕花木门,门轴发出34;吱呀34;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巴地的吊脚楼依山而建,木质结构的房屋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屋檐下挂着的铜铃随风轻响,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有些老宅的梁柱上还保留着清代的彩绘,虽然色彩已经斑驳,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致,人物、花鸟栩栩如生。

    nbsp在乐山的一处农家乐,有一座小型的民俗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各种老物件,从古老的农具,如木犁、石磨,到精美的蜀绣,色彩鲜艳,针法细腻;从传统的服饰,上面绣着精美的花纹,到古朴的陶器,造型独特。每一件物品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游客们在这里驻足观看,听着讲解员的介绍,仿佛穿越回了那个久远的年代。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抚摸着一把旧锄头,感慨地说:34;这些东西,现在都少见了,看到它们,就想起小时候在农村的日子。那时候虽然辛苦,但很快乐。34;这些老物件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俗文化的载体,让后人能够了解和传承先辈们的智慧与生活方式。

    nbsp在宜宾的农家乐,还保留着传统的婚俗展示。院子里布置着大红的喜字和绸缎,展示着旧时的花轿、凤冠霞帔。工作人员会向游客详细介绍川南婚俗的流程,从说媒、下聘到迎亲、拜堂,每个环节都充满了仪式感和文化内涵。游客们可以穿上传统的婚服,体验坐花轿、跨火盆等习俗,感受那份浓浓的喜庆氛围。

    nbsp在泸州的一些农家乐,设有酒文化展示区。巨大的酒坛整齐排列,墙上挂着酿酒的老照片和工具。老师傅会现场演示传统的酿酒工艺,从蒸煮粮食、拌曲发酵到蒸馏取酒,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古老的智慧。游客们可以品尝刚酿好的新酒,感受酒液在舌尖上的醇厚与辛辣,还能了解到泸州老窖等名酒背后的故事。

    nbsp而在南充的农家乐,民间剪纸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展示。剪纸艺人坐在院子里的竹椅上,手中的剪刀上下翻飞,一张普通的红纸,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人物故事。游客们可以在艺人的指导下,尝试剪出简单的图案。虽然作品可能歪歪扭扭,但大家都乐在其中,感受到了传统剪纸艺术的魅力。

    nbsp七、节庆欢歌:四季轮转中的狂欢节拍

    nbsp7.1nbsp蜀地春日的花朝盛事

    nbsp当惊蛰的雷声唤醒沉睡的土地,新津的梨花溪便被素白的梨花淹没,千树万树的梨花似雪浪翻涌,连空气中都浮动着清甜的花香。34;梨花坞34;农家乐的主人周叔天不亮就爬上梯子,将红灯笼高高挂起,灯笼上34;花朝节34;的烫金字样在晨光中熠熠生辉。院门口的糖画摊前,麦芽糖在铜锅里咕嘟冒泡,周叔手腕灵活翻转,糖稀如金色溪流在石板上流淌,转眼间就勾勒出活灵活现的凤凰、游龙,引得孩子们踮着脚围观,小手指着糖画叽叽喳喳:34;我要这个!我要那个!34;

    nbsp每逢花朝节,这里便成了欢乐的海洋。身着汉服的姑娘们相约而来,她们将梨花、桃花精心簪在发间,裙裾上绣着的花鸟与满园春色相映成趣。沿着青石板路,34;簪花斗草34;大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姑娘们蹲在花丛边,仔细辨认着手中的花草,时不时抬头与对手对视,眼神里既有较量又带着笑意。后厨里,厨娘将新鲜花瓣洗净晾干,拌进糯米粉中,再用雕花模具压出形状,蒸笼揭开的瞬间,蒸汽裹挟着花香扑面而来,粉白相间的花糕软糯香甜,咬一口仿佛把整个春天含在了嘴里。

    nbsp夜幕降临,梨花溪亮起星星点点的河灯。游客们将写满心愿的纸灯轻轻放入溪流,烛光随着水波摇曳,宛如银河坠入人间。岸边的空地上,民间艺人弹起月琴,唱起《茉莉花》的小调,歌声婉转悠扬,在梨花林间久久回荡。

    nbsp7.2nbsp巴地盛夏的火把狂欢

    nbsp七月的大巴山,暑气蒸腾,宣汉的巴山大峡谷却被一场盛大的狂欢点燃。34;土家寨34;农家乐的吊脚楼前,寨主敲响祖传的牛皮鼓,34;咚、咚、咚34;的鼓点如惊雷炸响,震得山谷嗡嗡作响。土家姑娘们头戴银饰,身着五彩斑斓的民族服饰,银饰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她们手拉手跳起欢快的摆手舞,裙摆飞扬间,仿佛绽放的花朵。

    nbsp篝火晚会上,熊熊烈火照亮了整个山谷,火苗窜起数米高,将人们的脸庞映得通红。烤全羊架在炭火上滋滋冒油,金黄的油脂滴落在炭火中,腾起阵阵香气,厨师不时撒上当地特有的木姜子粉、花椒面,香味随风飘散,勾得人馋虫直冒。孩子们举着自制的小火把,在空地上追逐嬉戏,火把的光芒在夜色中划出一道道金色的弧线,惊起林间沉睡的鸟儿。

    nbsp老艺人坐在篝火旁,弹起三弦琴,唱起古老的山歌:34;郎在高坡放早牛,妹在园中梳早头——34;高亢的歌声在山谷间回荡,游客们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有人端起大碗的苞谷酒,与身边的陌生人碰杯,酒液洒出,笑声、歌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在大巴山的夜空下久久不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7.3nbsp蜀中秋日的丰收庙会

    nbsp秋分时节,崇州的稻田翻滚着金色的波浪,空气中弥漫着稻谷成熟的香气。34;稻香里34;农家乐的晒场上,铺满了红辣椒、黄玉米,老人们戴着斗笠,手持木杵,有节奏地敲打着稻谷,谷粒簌簌落下。这里的34;开镰节34;热闹非凡,田间地头挤满了人,年轻小伙们卷起裤腿,在稻田里比赛徒手脱粒,他们双手翻飞,动作麻利,不一会儿身旁就堆起了小山般的谷堆。

    nbsp姑娘们则在一旁用稻草编织兔子、螃蟹等小动物,灵巧的双手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只只栩栩如生的稻草工艺品就诞生了。祠堂前搭起了高高的戏台,川剧演员踩着高跷登场,他们身着华丽戏服,脸上画着精致的妆容,表演着经典剧目《秋江》。演员们踩着高跷在台上辗转腾挪,动作惊险又精彩,引得台下观众阵阵喝彩。

    nbsp宴席上,新米熬成的粥浓稠香甜,上面撒着炸得金黄的脆米,配上nbspfreshlynbspmadenbsp的咸鸭蛋,蛋白咸香,蛋黄流油。还有用新收的南瓜、红薯做成的糕点,软糯可口。食客们围坐在摆满美食的圆桌旁,大快朵颐,直夸34;巴适得板34;,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村庄。

    nbsp7.4nbsp巴地冬夜的年猪盛宴

    nbsp冬至过后,万源的山村被腊肉的香气笼罩。天还没亮,34;老柴房34;农家乐就传来杀年猪的吆喝声,几个壮汉合力将肥猪抬上案板,动作熟练地处理着。主人家将猪血精心做成血旺,切成小块放入加了酸菜的沸水中煮熟,血旺鲜嫩爽滑,酸汤开胃解腻。五花肉则被切成大块,用盐、花椒等调料腌制后,挂在火塘上方熏制,柴火的烟熏味慢慢渗入肉中,几天后,腊肉变得油亮紧实。

    nbsp最隆重的34;庖汤宴34;在傍晚开席,院子里支起几口大锅,锅里炖着新鲜的猪肉、猪杂,配上酸菜和野山椒,汤汁翻滚,香气四溢。亲朋好友、邻里乡亲围坐在一起,每人端着大碗,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火塘里的柴火噼里啪啦地燃烧着,火星不时溅起,映照着人们红扑扑的脸庞。老猎人坐在上座,一边喝酒一边讲述巴山深处的故事,什么老虎下山啦,什么野人传说啦,孩子们听得入迷,眼睛瞪得大大的,连肉都忘记吃了。在这寒冷的冬夜里,34;庖汤宴34;温暖了人们的胃,更温暖了人们的心。酒过三巡,有人抱起月琴,弹唱起巴地的民谣,苍凉的歌声在山谷间回荡,众人也纷纷应和,气氛愈发热烈。

    nbsp八、匠心传承:老手艺里的时光温度

    nbsp8.1nbsp蜀锦织就的千年光阴

    nbsp在双流的34;锦韵坊34;农家乐,一间古朴的工坊里,七旬的蜀锦匠人刘婆婆戴着老花镜,端坐在木质织机前。织机上,彩色丝线纵横交错,刘婆婆的手指在丝线间灵活穿梭,动作虽慢却沉稳有力:34;这是39;雨丝锦39;,图案要像雨帘一样均匀,急不得。34;她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幅幅精美的蜀锦成品,有牡丹盛开的富贵图,有熊猫嬉戏的可爱模样,每一幅都色彩鲜艳,图案精美。

    nbsp游客们好奇地围在织机旁,跃跃欲试。在刘婆婆的指导下,大家小心翼翼地握住梭子,学着将丝线穿过筘齿。刚开始时,丝线总是打结,手也不听使唤,但在刘婆婆耐心的教导下,慢慢地,有人织出了简单的条纹,有人织出了小花。当第一朵小花在自己手中浮现时,大家兴奋得像孩子,纷纷拍照留念。工坊里还陈列着复原的汉代织机,通过图文和视频,向游客讲述着蜀锦从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的传奇故事,让人们了解到蜀锦不仅是精美的织物,更是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的瑰宝。一些游客完成作品后,还会将自己亲手织就的蜀锦带回去,作为独一无二的纪念品,向亲朋好友讲述这段难忘的匠心之旅。

    nbsp8.2nbsp巴渠竹编的柔韧智慧

    nbsp渠县的34;青篾居34;农家乐被翠绿的竹林环绕,沙沙的竹叶声仿佛在演奏一曲自然的乐章。竹编师傅王大爷坐在院子里的竹椅上,面前放着一根粗壮的竹子。他手持刮刀,在竹筒上轻轻一划,竹子便被分成两半,接着再将竹片劈成细细的篾条,动作行云流水:34;选竹要选三年生的苦竹,韧性最好,这样编出来的东西才耐用。34;

    nbsp游客们围坐在王大爷身边,跟着学习编织竹篮。从最基础的34;人34;字编起,大家拿着篾条,小心翼翼地交叉编织。但篾条又薄又锋利,不少人不小心被划破手指,王大爷见状,一边帮忙包扎,一边笑着安慰:34;莫慌,刚开始都这样,熟练了就好。34;在王大爷的指导下,大家逐渐掌握了技巧,竹篮的形状慢慢成型。最后,大家还可以在竹篮上进行装饰,用彩色的篾条编出花朵、爱心等图案。看着自己亲手编成的小花篮,虽然有些歪歪扭扭,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这里的竹编灯具最受欢迎,暖黄的灯光透过细密的竹纹,在墙上投下诗意的光影,为夜晚增添了一份温馨与浪漫。有的游客还会发挥创意,将竹编与现代元素结合,制作出独特的手机支架、笔筒等小物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8.3nbsp蜀绣针脚里的细腻乾坤

    nbsp在郫县的绣坊农家乐,一间洒满阳光的房间里,绣娘李姐正专注地绣一幅熊猫图。她手持银针,穿梭在柔软的缎面上,神情专注:34;熊猫的毛发要用39;滚针39;,一根一根绣出来,眼睛得用39;掺针39;,这样才有灵气。34;在她的巧手下,黑白丝线交织,不一会儿,熊猫毛茸茸的质感就呈现了出来,那圆滚滚的身子,憨态可掬的模样,仿佛要从绣布上走下来。

    nbsp体验区里,游客们坐在绣架前,拿着绣绷,看着面前的丝线和绣布,既兴奋又紧张。李姐耐心地教大家穿针引线,从最基础的平针开始学起。有人绣歪了线条,急得直皱眉,李姐轻轻握住她的手,调整姿势:34;放松,慢慢来,绣错了拆了重来,这就跟生活一样,不完美才真实。34;在李姐的鼓励下,大家逐渐静下心来。几个小时后,有人绣出了简单的花朵,有人绣出了小动物。绣好的手帕、香囊可以带走,成为独一无二的纪念,每当看到这些亲手绣制的物品,就能想起在蜀地农家乐的美好时光。有些游客还会将自己的绣品寄给远方的亲人,传递这份来自蜀地的温暖与祝福。

    nbsp8.4nbsp巴地木雕的岁月沉淀

    nbsp在平昌的34;木艺堂34;农家乐,一间飘散着木香的工坊里,老木匠张师傅正在雕刻窗花。他戴着放大镜,手持刻刀,在柏木上轻轻雕琢,木屑如雪花般飘落:34;这是39;喜鹊登梅39;,讲究线条流畅,一刀下去就得有个模样。34;张师傅的刻刀在木头上游走,不一会儿,栩栩如生的喜鹊和盛开的梅花就跃然木上。

    nbsp游客们也拿起刻刀,尝试刻制木勺。从打磨木勺的形状开始,大家拿着砂纸,耐心地将木勺表面磨得光滑。接着进行雕花,虽然刻出的线条歪歪扭扭,但张师傅总是认真点评,找出其中的亮点:34;你看,这个花瓣的弧度很有想法,有拙趣!34;作坊里还陈列着明清时期的木雕床榻,精美的镂空雕花讲述着昔日的富贵荣华,游客们一边欣赏,一边感叹老匠人们的精湛技艺。在这里,大家不仅学会了简单的木雕技艺,更感受到了巴地木雕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匠人们对传统工艺的执着与热爱。有的游客将自己雕刻的木勺作为礼物送给朋友,分享这份独特的文化体验。

    nbsp九、亲子乐园:乡野间的童趣天地

    nbsp9.1nbsp蜀地农场的萌宠奇遇

    nbsp在新都区的34;田园牧歌34;农家乐,清晨总是被小羊咩咩的叫声唤醒。孩子们早早地起床,拿着胡萝卜、青草,迫不及待地跑到羊圈。羊驼们看到孩子们来了,慢悠悠地走过来,用柔软的嘴唇轻轻蹭着孩子们的手心,讨要食物,逗得孩子们咯咯直笑。鸡舍里,小朋友们戴着可爱的小草帽,小心翼翼地钻进鸡窝,当摸到温热的鸡蛋时,兴奋地举着向父母炫耀:34;爸爸妈妈,我捡到鸡蛋啦!34;

    nbsp农场里最受欢迎的是34;小猪赛跑34;活动。穿着背带裤的小猪们被赶到赛道上,随着主人一声令下,它们哼哧哼哧地往前冲。孩子们在赛道旁大声加油,有的挥舞着小旗子,有的跳着脚喊:34;快!快!超过它!34;比赛结束后,获胜的小朋友还能得到一枚可爱的小猪勋章。到了傍晚,孩子们跟着厨娘来到厨房,学习制作面团小动物。他们把南瓜、紫薯蒸熟后,揉进面团,做成粉色、紫色、黄色的面团,再捏出兔子、刺猬、小熊等造型,放进烤箱。当烤箱门打开,香喷喷的面团小动物出炉,孩子们看着自己的作品,笑得合不拢嘴,迫不及待地和小伙伴们分享。农场还设置了动物知识小课堂,饲养员会给孩子们讲解动物的生活习性,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增长知识。

    nbsp9.2nbsp巴地山林的自然课堂

    nbsp在南江的34;绿野仙踪34;农家乐,向导背着装满工具的背包,带着孩子们穿梭在茂密的山林间。34;小朋友们,看这是野生猕猴桃藤,到了秋天,上面就会结满酸酸甜甜的猕猴桃。34;孩子们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着藤蔓,还不时用小本本记录下来。他们蹲在地上,用放大镜研究蚂蚁搬家,看着小蚂蚁们排着队,搬运着比自己身体还大的食物,惊叹于小生命的力量。

    nbsp溪边的石头上,老农戴着斗笠,教孩子们辨认草药:34;这个是夏枯草,叶子尖尖的,晒干了可以泡茶去火;这个是车前草,煮水喝能利尿。34;孩子们认真地听着,还采下一些草药,准备带回去制作标本。最受欢迎的是34;自然拓染34;活动,孩子们在溪边、树林里收集各种树叶、花瓣,然后把它们铺在白布上,用小锤子轻轻敲打。随着敲打,植物的汁液慢慢染在白布上,形成独一无二的花纹。孩子们把染好的布做成手帕、围裙,满心欢喜地送给爸爸妈妈,这可是充满自然气息的珍贵礼物。山林中还设有简易的自然观察站,配备望远镜和显微镜,让孩子们更清晰地观察自然的奇妙之处。

    nbsp9.3nbsp蜀地池塘的欢乐时光

    nbsp在邛崃的水乡农家乐,夏日的午后,孩子们拿着小网兜、小水桶,在池塘边兴奋地捞蝌蚪。清澈的池水中,成群的小蝌蚪游来游去,孩子们屏住呼吸,轻轻把网兜放入水中,等蝌蚪游进去,迅速捞起。34;我捞到啦!我捞到啦!34;孩子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家长们在一旁微笑着看着,不时提醒:34;小心!别把水搅浑了!34;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不远处的稻田里,正在举办34;浑水摸鱼34;比赛。孩子们卷起裤腿,光着脚丫,小心翼翼地走进泥水里。泥水软软的,踩下去能没过脚踝。大家弯着腰,睁大眼睛,在浑浊的水中寻找鱼儿的踪迹。突然,有个孩子大喊:34;我摸到了!34;他双手猛地一扑,溅起大片泥水,鱼儿在他手中挣扎。虽然大家都摔得满身泥巴,但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傍晚,大家围坐在一起烤红薯,在空地上挖个小坑,放上柴火,把红薯埋进炭火里。孩子们眼巴巴地等着,不时把红薯翻个面。当红薯外皮烤得焦黑,剥开后露出金黄的果肉,香气扑鼻,大家吃得满嘴流油,幸福极了。池塘边还设有钓鱼区,孩子们可以在家长的陪同下,体验钓鱼的乐趣,感受等待与收获的喜悦。

    nbsp9.4nbsp巴地星空下的童话夜

    nbsp在光雾山的露营农家乐,夜幕降临,繁星点点,银河清晰可见,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到星星。孩子们躺在帐篷前的垫子上,仰望着璀璨的星空,眼睛里满是好奇与惊叹。天文老师拿着激光笔,指向夜空:34;小朋友们,那是北斗七星,像个大勺子;那边是织女星,旁边那颗是牛郎星;孩子们听得入迷,还不时提出各种问题:34;星星为什么会发光?真的有外星人吗?34;

    nbsp篝火晚会上,志愿者戴着动物头套,绘声绘色地讲起《田螺姑娘》的故事。孩子们围坐在篝火旁,眼睛一眨不眨,随着故事的情节时而紧张,时而开心地大笑。睡前,每个孩子都会收到一张34;夜观记录表34;,上面有各种小动物的图案和星座的名称,孩子们要记录下听到的虫鸣、看到的星座。山间的清风轻轻拂过帐篷,带着泥土和花草的香气,孩子们带着对自然的好奇与探索的满足,进入甜甜的梦乡,梦里也许有闪烁的星星、会说话的小动物,还有无数奇妙的冒险。露营区还配备了天文望远镜,孩子们可以更清晰地观察星星和月亮,开启一场梦幻的宇宙探索之旅。

    nbsp十、寒暑闲居:乡野里的栖居岁月

    nbsp10.1nbsp蜀地凉夏:竹林深处的避暑天堂

    nbsp七月的成都平原被热浪裹挟,青城山脚下的34;竹隐居34;农家乐却浸润在一片清凉之中。院角的老井不断涌出沁凉的泉水,沿着青石板沟渠蜿蜒流淌,孩童们光着脚丫在水中追逐嬉戏,溅起的水花沾湿了晾晒的蜀绣帕子。白发苍苍的周奶奶摇着蒲扇坐在竹椅上,看着重孙儿将刚从井里捞出的西瓜切成小块,鲜红的瓜瓤还挂着晶莹的水珠。

    nbsp34;婆婆,你尝这块最甜!34;小男孩举着西瓜蹦跳着跑来,瓜汁顺着指缝滴落。周奶奶笑着接过,眼角的皱纹里盛满笑意。午后暑气正盛,老人们聚在穿堂风十足的廊下,摆开象棋对弈。楚河汉界间,34;炮二平五马八进七34;的吆喝声与蝉鸣交织。一旁的竹编筐里,放着nbspfreshlynbspmadenbsp的竹叶青茶,茶叶在白瓷杯中舒展,散发出淡雅的清香。

    nbsp孩子们则跟着民宿主人进山采野果。踩着湿润的苔藓,拨开茂密的灌木,当发现藏在叶片下的野杨梅时,兴奋的尖叫在山谷回荡。归来的路上,他们用野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扮成34;小山神34;。傍晚,农家乐支起露天电影幕布,《小兵张嘎》的光影投映在斑驳的竹墙上,老人们一边嗑着自家炒的瓜子,一边给孩子们讲述过去的故事,萤火虫提着小灯笼在周围飞舞,为这夏日的夜晚增添了几分梦幻色彩。竹荫下还设有纳凉茶座,老人们可以在这里下棋、聊天,孩子们则在一旁玩耍,享受着悠闲的夏日时光。

    nbsp10.2nbsp巴地暖冬:火塘边的岁月静好

    nbsp寒风呼啸的腊月,大巴山深处的34;暖云阁34;农家乐却暖意融融。堂屋中央的火塘烧得正旺,柏树枝在炭火中噼啪作响,金黄的火星不时溅起。王爷爷戴着老花镜,慢条斯理地往铜壶里添着老鹰茶,壶嘴冒出的热气在寒冷的空气中凝成白雾。小孙女蹲在一旁,眼巴巴地望着挂在火塘上方的老腊肉,油亮的肉块在火光映照下泛着诱人的光泽。

    nbsp34;别急,等腊肉炖上萝卜,香得很!34;王爷爷笑着刮了刮孩子的鼻尖。围着火塘,老人们开始讲述巴山的古老传说。当讲到34;巴山夜雨涨秋池34;的典故时,窗外恰好飘起细雪,雪花落在窗棂上,瞬间融化。孩子们听得入迷,小手托着腮帮子,眼睛瞪得圆圆的。

    nbsp午后,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八仙桌上,老人们教孩子们写春联。红纸铺开,蘸满墨汁的毛笔在宣纸上游走,34;岁岁平安年年有余34;的字样带着墨香逐渐成型。孩子们也拿起小毛笔,有模有样地学写,虽然字迹歪歪扭扭,却充满童趣。傍晚,热腾腾的腊肉火锅端上餐桌,萝卜吸饱了肉汁,入口即化,大家围坐在一起,喝着温热的醪糟酒,闲话家常,火塘的暖意与欢声笑语驱散了冬日的严寒。屋内还设有暖烘烘的火炕,孩子们可以在上面玩耍、打滚,感受着冬日的温暖与惬意。

    nbsp10.3nbsp老少同乐:时光里的温情画卷

    nbsp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巴蜀农家乐总能成为老少皆宜的乐园。夏日的清晨,老人们带着孩子在菜地里除草浇水。34;这是辣椒苗,可不能和茄子搞混咯。34;李爷爷耐心地教导着,小孙子拿着小锄头,认真地模仿着爷爷的动作。除草间隙,孩子们会突然发现藏在菜叶下的小虫子,惊喜的叫声惹得老人们哈哈大笑。

    nbsp冬日农闲时,老奶奶们教孩子们做手工。在蜀地,她们手把手地教孩子绣34;虎头鞋34;,银针在彩线间穿梭,不一会儿,威风凛凛的老虎头就绣好了;在巴地,孩子们跟着爷爷学编竹篾灯笼,竹条在手中翻转,一盏盏小巧的灯笼逐渐成型。夜晚,孩子们提着自己做的灯笼在院子里玩耍,灯光摇曳,如同闪烁的星星。

    nbsp夜深了,老人们坐在屋檐下,看着满天繁星,给孩子们讲述自己年轻时的故事。从赶场时的热闹场景,到田间劳作的艰辛,再到丰收时的喜悦,孩子们听得入神,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片充满烟火气的乡野,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老人们在这里找回了童年的记忆,孩子们则收获了书本之外的知识与快乐,亲情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醇厚。

    喜欢。

第29章 蜀地乡野间,寻味农家乐[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