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1章 巴蜀少数民族金银玉器传奇[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iaoshuo.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头。有次城里的教授带着放大镜来,对着玉璧看了半天,说上面的水纹和三星堆出土的玉器是一个路子。“你们的祖先,早就懂得跟自然对话。”教授的话我听不太懂,但我知道,玉里住着祖先,他们看得见我们现在的日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现在,我的孙子阿吉在县城读中学,他带了台小小的扫描仪回来,把玉璧上的纹路扫进了电脑。屏幕上,九曲水纹被放大了几十倍,阿吉指着那些弯弯绕绕的线条说:“爷爷,你看这像不像小鱼?这像不像云朵?还有这个,像小羊在吃草。”我摸着冰凉的玉璧,突然觉得玉不怕变,它可以摆在神龛上,也可以住在电脑里,只要我们还记得——记得玉的温度,记得祖先的话,记得我们是羌族的后代。

    nbsp上个月,阿吉把扫描出来的玉纹印在了学校的文化墙上,好大一片,绿莹莹的。放学时,孩子们围着墙看,指指点点,像当年的我围着父亲的磨玉石板。风吹过碉楼的四角,“呜呜”响,像祖先在说:“好,好,根还在,就好。”

    nbsp苗族:阿美的银饰家书

    nbsp我叫阿美,是苗族银匠的女儿。我的银角头饰高半米,像两只展翅的蝴蝶,上面镶着三十六个小银铃,一走路就“叮铃铃”响,像跟着脚步唱歌。这是阿爸花了三个月做的,银料是他用两担新收的谷子,跑了四个圩镇换来的。银角做好那天,阿爸把它举到太阳底下,阳光透过银铃,在地上洒下好多小光斑,像星星落了一地。“苗家的银饰,是会走路的家谱,”他用粗糙的手掌擦了擦银角上的指纹,“戴着它,就不会忘了从哪来。”

    nbsp阿爸的工具箱里藏着个宝贝——块黑亮亮的“银母”,是块传了五代的老银锭。银母比我的巴掌大,表面被几代人的手摸得发亮,上面的刻痕像老人脸上的皱纹,深浅不一。每次熔银前,阿爸都要对着银母拜三拜,嘴里念着:“老祖宗,借点灵气,让银听话,让纹好看。”他说银母里住着祖先的灵气,能让银料更“听话”。有次我趁阿爸去后山砍柴,偷偷打开工具箱摸了摸银母,冰凉的金属却带着点说不出的温润,像握着块冻住的月光。那天晚上,我梦见银母长出了翅膀,在月光下飞,翅膀上的刻痕里,飞出好多小人,都戴着和我一样的银角。

    nbsp“银母会‘说话,”阿爸熔银时总让我凑过去听,火塘里的炭火烧得正旺,把他的脸映得通红。“你听,银水在坩埚里‘咕嘟响,那是它在跟老祖宗打招呼呢。”熔银的坩埚是阿爸用山上的红泥做的,外面缠着铜丝,能抗住高温。他把银锭放进坩埚,架在炭火上,手里拿着长柄钳,时不时翻一下银锭。“火太旺,银会焦;火太弱,银不化。”他一边添炭一边说,“就像对人,太凶了不行,太柔了也不行,得恰到好处。”银锭化成水的时候,会泛起一层淡淡的白光,阿爸说那是“银魂”,这时候要念段古歌,银魂才会留在料里。古歌的调子很老,像山风穿过碉楼的声音,阿爸唱的时候,眼睛会望着远方,好像在看好多好多年前的事。

    nbsp我的银围腰上刻着我们苗家的迁徙路线。阿爸刻的时候,我就蹲在旁边看,他的刻刀在银片上游走,像条小蛇。从黄河到长江,再到巴蜀的大山,每道纹路都是一段路:有的地方弯弯曲曲,像走了冤枉路;有的地方笔直,像遇到了平坦的河滩;还有的地方刻着小小的房子,那是祖先曾经住过的村寨。“这道最宽的纹路,”阿爸指着一条银线说,“是咱们渡过的金沙江,当年好多人在这丢了性命,刻宽点,让后代记得难。”他刻到江边的石头时,手突然抖了一下,刻刀在银片上留下个小坑。“这是当年掉在江里的孩子,”阿爸用手指摸了摸小坑,声音有点哑,“也算让他跟着咱们走。”

    nbsp阿爸刻银时,嘴里总哼着古歌,歌词是一代代传下来的,藏着银饰的做法:“火要旺,像太阳;锤要轻,像春风;纹要细,像雨丝;心要诚,像对娘。”我跟着学唱,总唱跑调,有次把“锤要轻”唱成了“锤要重”,银水突然在坩埚里打了个漩涡,溅出一小滴银珠,落在地上凝成个小圆点。阿爸笑着捡起银珠,用刻刀在上面刻了个笑脸:“老祖宗在笑你呢,说这丫头,调子不准,心倒诚。”现在那个带笑脸的银珠,被我串在银链上,成了最特别的吊坠。

    nbsp去年“吃新节”,我戴着银角头饰去赶圩,遇见了彝族的阿依妹妹。她的银冠上镶着红玛瑙,太阳纹在阳光下闪得耀眼;我的银角上,蝴蝶纹轻轻晃,银铃“叮铃”响。我们手拉手跳了支舞,她的银镯碰着我的银铃,“叮叮当当”的响声混在一起,像山泉和溪流在合唱。我送了她个银蝴蝶吊坠,翅膀上刻着我们苗寨的梯田,一层叠着一层,像楼梯;她回赠我块银片,上面刻着凉山的火把,火苗向上蹿,像要够着星星。“这是银在认亲,”阿爸看到我们交换的银饰,笑着说,“不管是彝族、苗族,戴银的,都是一家人。”

    nbsp我在网上学设计时,把苗绣的图案刻在银片上,做成书签。有个上海的姐姐收到书签后,给我发了张照片:她把书签夹在《苗族简史》里,书页上印着我们苗家的服饰,书签上的苗绣花纹和书上的一模一样。“看着银上的花纹,像在看你们的故事,”她在消息里说,“我好像能听见银铃响,能看见你们在山上跳舞。”我突然明白,银饰不只是装饰,它是我们苗家的家书,不管寄到哪里,都能让人认出,我们是大山的孩子,根在这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阿爸最近在教我做“新银饰”,上面刻着太阳能板、书包、高铁。他说现在寨子里通了电,孩子们能上学,出山能坐高铁,这些都该刻在银上,告诉老祖宗现在的好日子。“老祖宗没见过这些,但他们知道,我们过得好。”阿爸敲着银坯,“当啷当啷”的声音,像在给祖先写回信。我摸着银上的高铁图案,突然觉得,银饰上的故事从来没停过,从迁徙的路到新时代的车,它一直都在记着,像位最忠实的史官,把我们的日子,一点点刻进时光里。

    nbsp土家族:张婶的银饰铺闲话

    nbsp我叫张婶,在渝东南的吊脚楼里开了家银饰铺,做了三十年银饰。我的银匠手艺是婆婆传的,她走的那年,把一套工具用红布包好,塞到我手里,说:“土家的银,要带着烟火气,才暖人。别学那些花架子,要让戴银的人,摸着就觉得踏实。”现在那套工具就摆在铺子里最显眼的位置,其中有把小刻刀,木柄被磨得发亮,上面刻着个歪歪扭扭的“张”字,是婆婆的婆婆刻的。

    nbsp婆婆传我的时候,教了我个诀窍:做银饰前,要先听顾客讲家里的事。王大爷来给孙子做银锁,说孩子生下来总哭闹,怕是“魂没稳住”。我就刻了“靠山”二字,旁边加个小小的山形纹,“咱们土家人,靠山吃山,踏实。戴着这锁,就像靠着大山,稳当。”王大爷取锁那天,给我带了袋新摘的猕猴桃,说孙子戴了锁,夜里睡得香多了,“银锁真能‘锁住平安呢”。

    nbsp李姑娘要远嫁,来做银镯时,眼圈红红的。“想娘了咋办?”她摸着柜台里的银坯问。我在银镯内侧刻了吊脚楼的图案,屋檐的翘角刻得像小鸟展翅,“你看,想娘了就摸摸这楼,就像摸着娘家的屋檐。”我还在镯子里刻了个小小的“家”字,不仔细看看不出来,“这是藏在里面的念想,别人看不见,就你知道。”李姑娘出嫁那天,戴着银镯来谢我,阳光照在镯上,吊脚楼的影子投在地上,像真的有座小房子跟着她。

    nbsp我家吊脚楼的窗台上,摆着个银制的“平安铃”,是十年前山洪时做的。那年暴雨下了七天七夜,山路被冲坏了,寨子里的人出不去,外面的物资进不来。就在最急的时候,志愿者们背着救灾物资,踩着泥浆来了。他们戴的红帽子,在雨里像一团团火,特别显眼。雨停后,我就把红帽子的样子刻在了银铃上,铃舌上刻了“谢”字。现在风一吹,铃就“叮铃”响,那声音里,总像混着志愿者们的笑声。“银能记事儿,”婆婆以前总说,“苦的、甜的,它都藏在纹路里,啥时候想起来,摸摸就知道。”

    nbsp土家族的“舍巴日”(祭祀节日)快到了,全寨人要跳摆手舞。我戴着银项圈,上面挂着十二个小银铃,每个铃上刻着一个月的花:一月梅、二月兰、三月桃……跳起来“叮铃铃”响,像在数着月份过日子。阿爸说,这是老辈人传下来的规矩,跳摆手舞时银铃响得越欢,来年的日子就越兴旺。

    nbsp去年的“舍巴日”,隔壁苗族的阿美姑娘也来了,她的银角头饰真漂亮,上面的蝴蝶纹像要飞起来。我们手拉手跳舞时,她的银角碰着我的银项圈,“当啷”一声轻响,两种银饰的响声混在一起,像在拉家常。张叔在旁边笑:“这是银在说知心话呢,说咱们住在同一片山,喝同一条河的水,要热热闹闹的才好。”

    nbsp前几天,城里的设计师来采风,看见我给银梳刻吊脚楼,蹲在旁边看了半天。“张婶,您这花纹有灵魂,”她举着相机拍个不停,“机器刻不出来这种感觉。”我给她讲银梳的故事:以前土家姑娘出嫁,娘家人要送银梳,梳齿要刻得密,“把烦恼都梳掉”;梳背要刻“并蒂莲”,盼着夫妻和和美美;梳尾要刻个小葫芦,“葫芦多子,盼着人丁兴旺”。设计师听着听着,突然说:“我要把这故事放进我的设计里,让更多人知道,银饰不只是亮晶晶的物件,里面藏着好多暖心的话。”

    nbsp傍晚关铺时,我总爱摸着柜台上的银锁,它们被不同的手摸过,带着不同的温度。有婴儿的奶香味,那是刚满月的娃娃戴过的;有老人的烟草味,那是王大爷总拿在手里摩挲的;还有年轻人的汗味,那是小伙子给心上人做的定情银饰。婆婆说得对,土家的银,不图多亮,只图个实在——像咱们的日子,叮叮当当,热热闹闹,带着烟火气,就好。

    nbsp现在我的女儿也跟着学做银饰,她用电脑画设计图,但总说:“还是娘刻的花纹有温度。”我知道,那温度不是来自火塘,而是来自心里——想着戴银人的故事,想着家里的牵挂,银自然就暖了。就像吊脚楼的铃铛,风一吹就响,那响声里,藏着的都是过日子的甜。

    喜欢。

第41章 巴蜀少数民族金银玉器传奇[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