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7章 川流之上:巴蜀水脉里的千年行吟[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iaoshuo.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居古城的琼江大桥,是川东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古桥之一。这座七孔石拱桥建于清代,桥身用巨大的青石砌成,每块石头都重达千斤。建桥时,工匠们巧妙地利用江水的浮力,将巨石顺流而下,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这一独特的施工方法,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桥上的浮雕精美绝伦,有鲤鱼跃龙门、八仙过海等图案,每一幅都蕴含着美好的寓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些浮雕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繁华与荣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出成都北门,在川陕公路和成渝铁路的交汇处,有一座着名的驷马桥。它原名升仙桥,最初只是一座木质结构的廊桥。传说汉代道士张伯子在凤凰山修道成仙,因凤凰水景色优美,便在此骑赤纹虎飞天而去,凤凰水因此改名升仙水,桥也被称为升仙桥。司马相如当年为求取功名奔赴长安,在上马登程时,于送客观大门上写下誓言:“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后来,司马相如凭借才华得到汉武帝赏识,乘驷马高车衣锦还乡。北宋时,成都知府京镗将其改名为驷马桥,并写下《驷马桥记》。驷马桥不仅是蜀道的起点,还见证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如唐代南诏兵进攻成都的争夺战、前后蜀两朝的兴衰、南宋时期蒙军三次攻入成都的血雨腥风,它就像一位沉默的历史老人,静静地目睹着朝代的更迭和岁月的沧桑nbsp。

    nbsp北宋年间,青年苏东坡在巴蜀游学,行至清水河畔,见百姓渡河艰难,时常面临翻船危险,心中满是悲悯。他四处奔走,向富商、乡绅募集资金,精心筹划并监督修建了一座坚固的三孔石桥。石桥建成后,百姓出行再无担忧,货物运输也更加顺畅,原本沉寂的河畔变得热闹繁荣。当地百姓为铭记他的功德,将桥命名为苏坡桥,并在桥畔修建东坡亭。后来,苏东坡任翰林学士,曾在成都城南杨柳堤讲学,他的才情与智慧影响深远。古苏坡桥廊桥上镌刻的对联:“听长公当年曾吟大江东去。愿吾辈今朝齐作柱中”,道尽了人们对苏东坡的敬仰与传承其精神的决心。苏坡桥不仅是一座交通设施,更成为了文化传承的象征,激励着后人追求知识与正义nbsp。

    nbsp在米仓古道的重要支线四川巴中关渡,境内有一条九曲灵江,江上的余家桥有着神奇传说。此桥始建于光绪辛卯年,由八家坪秀才余必昌倡导修建。余必昌六十大寿时,远嫁曾口的女儿女婿因大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无法渡河,只能在对岸叩拜后含泪离开。此事让余必昌决心建桥,他自捐三仓粮,还四处募捐,最远募到汉中。桥快合拢时,封口石却总不合适,黄昏时一个形似乞丐的白发老者帮忙敲打石头,之后消失不见,众人将其打的石头抬来一试,正好合拢,于是传说鲁班下凡帮忙修桥。余必昌还自费修建了数十公里石板路,方便女儿女婿回娘家。这座桥不仅是交通的纽带,更承载着亲情与善意的温暖故事nbsp。

    nbsp四、船运往事:木舟上的江湖与乡愁

    nbsp巴蜀的船运史,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与奋斗精神的史诗。川江木船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歪屁股船,船身独特扭曲,专门用来应对河床坡降大、弯道众多、航漕多变、暴涨暴落的川江航道,仿佛是为川江量身定制的勇士;麻秧子船则体型较大,适合长途运输,像一位沉稳的行者,在漫长的江面上穿梭。船工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却也不乏诗意与温情。白天,他们在烈日的炙烤下,奋力摇橹撑篙,汗水湿透了衣衫,滴落在江水中;夜晚,他们在船头燃起篝火,煮一锅江水泡饭,就着咸菜,吃得津津有味。饭后,老船工们会坐在船头,弹起月琴,唱起悠扬的川江号子,那号子声,或激昂,或舒缓,伴随着江风,飘荡在江面上,诉说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也慰藉着他们疲惫的心灵。

    nbsp嘉陵江上的橹船,船头装有巨大的木橹,需要船工们合力摇动。过险滩时,是最惊心动魄的时刻,船工们光着膀子,肌肉紧绷,喊着震耳欲聋的号子,身体随着号子的节奏前后摆动,木橹在江水中划出一道道有力的弧线,与汹涌的江水展开激烈的搏斗。最惊险的“斗滩”,船工们稍有不慎,便会船毁人亡,但他们凭借着无畏的勇气和丰富的经验,一次次化险为夷,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那是一种对生命的执着和对生活的热爱。

    nbsp川江号子,是船工们在长期的航运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艺术瑰宝,它是他们与江水对话的方式,也是他们团结协作的号角。川江号子根据不同的航行场景,有着丰富多样的种类,有起锚时充满力量感的《爬山虎号子》,那激昂的节奏仿佛在唤醒沉睡的江水,为新的航程开启序幕;有过滩时振奋人心的《拼命号子》,在面对汹涌的江水和危险的暗礁时,激励着船工们全力以赴,与死神赛跑;还有休闲时悠扬婉转的《情歌号子》,在平静的江面上,诉说着船工们内心深处的柔情与思念,让疲惫的身心得到片刻的放松。这些号子,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川江船工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们的精神支柱nbsp。

    nbsp在过去,川江行船,逆流而上时拉纤是常态。一般中型木船,往往需要二三十位纤夫齐心协力,而在像新滩、泄滩这样的险要之地,纤夫人数甚至可达二百多人nbsp。纤夫们喊着号子,一步一步艰难前行,他们的身影在江边的峭壁与湍急的江水间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如此坚毅。为了让船只顺利通过险滩,船工们往往还需要借助各种特殊方法,比如“吊神船”,用人力牵绳吊船;“抹擂放吊”,将船先拴在大石上慢慢顺水放下;“滚干箱”,把船从辅助木制滑道上拉过nbs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随着时代的发展,机动船逐渐取代了木船,船工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在一些旅游景区,仍能看到仿古的木船在江上行驶,船工们穿着传统服饰,唱着古老的号子,为游客重现当年的场景。虽然这已不再是他们谋生的手段,但那份对江河的眷恋、对传统的坚守,依然在他们的歌声中代代相传,成为了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在宜宾的南溪古镇,有一座船工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古老的船桨、蓑衣、斗笠,以及船工们使用过的生活用品,这些陈旧的物件,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墙上的照片,记录着船工们在江上劳作的场景,他们黝黑的脸庞、结实的肌肉,充满了力量感,那是岁月的痕迹,也是奋斗的见证。博物馆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船工常常为游客讲述当年的故事,讲到动情处,还会即兴唱起一段号子,那苍凉而又充满力量的歌声,在展厅里回荡,仿佛将人们带回了那个木船摇曳、号子声声的年代,让人感受到船工们与江河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抗争。

    nbsp站在长江边,望着奔腾不息的江水,那些关于巴蜀江河、渡口、桥梁与船运的故事,如江水般在心中翻涌。这片土地上的水文化,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更是世世代代巴蜀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乡愁,成为了这片土地永恒的记忆。

    nbsp如今,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巴蜀的江河上,现代化的桥梁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它们横跨两岸,连接着城市与乡村,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宽敞的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着江畔蜿蜒伸展,运输着大量的货物和旅客,让这片土地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而曾经繁忙的渡口,虽然已不再是主要的交通枢纽,但它们依然保留着那份独特的烟火气,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吸引着游客们前来感受历史的韵味。

    nbsp在宜宾南溪,长江第一湾景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长江之畔。江水在这里延绵10余公里,近90度回转,形成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展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景区内的漂海楼,还原了南溪旧时风貌,登上高楼,极目远眺,长江的波澜壮阔尽收眼底;滨江绿道沿着江边蜿蜒,为人们提供了散步、骑行的绝佳场所,让人们在欣赏江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nbsp。

    nbsp南溪古街则是另一番热闹景象,它以川南民居建筑为主,融合了川西、川南等巴蜀传统人居特色,将骑楼、天井、马头墙等各地传统建筑元素加以改良融汇,展现出从明清到民国时期的巴蜀建筑风貌,可谓“千栋千面”。古街以桂溪河为景观主轴,沿岸分布着众多商铺、茶馆和餐厅,游客们在这里可以品尝到麻辣鲜香的南溪特色美食,如南溪肉片汤、黄沙鱼等,感受舌尖上的巴蜀风情;也可以漫步在古街的青石板路上,欣赏着古色古香的建筑,体验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魅力nbsp。

    nbsp而南溪城墙,这座始建于明天顺年间的古老建筑,是万里长江边上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城池防御工事,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城池规划布局和防御工事、城楼建筑工艺重要的实物资料。现存城墙全长约1109米,由古城墙、城楼和码头组成,主要以明代砌筑石城墙为主。城墙上的文明门、广福门和望瀛门3座城楼,依然保留着当年的风貌,砖木结构,歇山顶建筑,气势恢宏。站在城墙上,仿佛能看到当年的繁华与喧嚣,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nbsp。

    nbsp这些新的景观与古老的水文化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巴蜀独特的地域风情。它们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传承和弘扬巴蜀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未来的岁月里,希望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巴蜀水文化的魅力,让这份独特的文化记忆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流传下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nbsp。

    喜欢。

第47章 川流之上:巴蜀水脉里的千年行吟[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