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1章 朱熹的巴蜀情缘与理学长歌[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iaoshuo.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笔下的素材。他挥毫泼墨,写下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将对蜀地的喜爱之情融入其中。

    nbsp“蜀客望乡归,还家未有期。秋风一万里,吹尽鬓边丝。”在这首诗中,朱熹借蜀客思乡之情,抒发了自己对蜀地的眷恋。他虽然是外来之人,但在这片土地上,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收获了真挚的友情和学术上的进步。他仿佛已经成为了蜀地的一部分,难以割舍。

    nbsp都江堰的水利工程,更是让朱熹赞叹不已。站在江边,望着那奔腾不息的江水,以及古人智慧结晶的水利设施,他感慨万千:“岷江之水,滔滔不绝。李冰父子,功在千秋。此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典范,其中蕴含的‘理,值得我们深思。”他将都江堰的水利原理与理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相结合,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nbsp在蜀地的日子里,朱熹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游历山水,饮酒赋诗,谈古论今。其中,与一位名叫陆游的诗人的交往,成为了他蜀地之行的一段佳话。陆游性格豪放,诗风大气磅礴,与朱熹的沉稳儒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两人却一见如故,对文学、对人生有着相似的见解。他们常常一起探讨诗歌创作,朱熹欣赏陆游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陆游则钦佩朱熹的学识渊博和思想深邃。

    nbsp在这段时光里,朱熹不仅与文人墨客往来频繁,还对蜀地的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观看川剧表演,被那独特的唱腔和精彩的变脸绝技所吸引,不禁感叹民间艺术的魅力与创造力,认为这也是文化传承与表达的独特形式,其中蕴含着百姓对生活的理解与热爱,和理学所倡导的关注民生、感悟生活的理念不谋而合。

    nbsp五、遗泽:理学星火耀巴蜀

    nbsp朱熹的蜀地之行虽然短暂,但却给这片土地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讲学,让理学在巴蜀大地广泛传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子。这些学子们将朱熹的思想带回各地,开办学堂,传授知识,使得理学在蜀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nbsp在朱熹离开后,蜀地的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了传播理学的重要场所。文翁石室、鹤山书院等,都以朱熹的理学思想为教学核心,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这些人才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了蜀地的发展与进步。

    nbsp朱熹与蜀地学者的学术交流,也促进了理学的发展与完善。他们的思想碰撞,产生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为理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蜀地的文化传统与朱熹的理学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蜀理学文化。

    nbsp值得一提的是,朱熹的《家礼》在清代巴蜀地区移风易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儒学和朱子学在清代巴蜀地区传播较早,为《家礼》的传播提供了深厚文化土壤。早在汉景帝末年,蜀郡守文翁推行儒学教育,使巴蜀大地深受儒风影响。而朱熹门人记录师徒答问的《朱子语类》,最先致力于汇辑成编的是四川学者李道传,最终将语录统一排定的是四川人黎靖德,足见巴蜀学人在《朱子语类》形成和传播方面的贡献,也体现了巴蜀地区崇朱子学的传统,使得包括《家礼》在内的朱子学得以广泛传播,深刻影响了巴蜀的思想文化和民风民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从婚礼习俗来看,清代巴蜀地区士庶人的婚礼受《家礼》影响甚深。乾隆时期,川东涪州遵循《家礼》,婚礼有“议婚”仪节;嘉庆年间金堂县的婚礼,涵盖了《家礼》规定的所有仪节。同时,巴蜀地区婚礼在遵循《家礼》时还有“复古”倾向,部分地区虽受《家礼》影响,但婚礼仪节并不完全恪守,而是在应用时有所变通,如乾隆《涪州志》、嘉庆《金堂县志》、光绪《彭水县志》等都明确表示遵从婚礼“六礼”,相对于《家礼》简化的仪节,有“复古”之意,体现了清代巴蜀人对醇风化俗的期待nbsp。

    nbsp丧礼方面,《家礼》依据《士丧礼》对丧礼仪节做了新设计,在清代巴蜀地区,有很多地方推崇《家礼》所规定的丧礼。康熙年间峨眉县,“丧称大事,士大夫家应遵《家礼》”nbsp;嘉庆年间金堂县,“丧礼俗以《家礼》为法”nbsp;同治年间成都的丧礼,“各仪节皆与文公《家礼》相符”。不过,受佛教、道教的影响,清代巴蜀地区的丧礼与《家礼》也存在很大差异,从巴地到蜀地,诸多方志记载显示丧礼多受佛道影响,如请僧道诵经、作佛事等。

    nbsp在成都,还有着与朱熹相关的独特地理印记。春熙路东段以东的大科甲巷,曾有朱熹后裔修建的朱熹总祠。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朱子后裔已在四川形成广泛影响力,彼时取“登科中甲”中的“科甲”二字,花700两纹银立祠于成都市中心。明、清两朝科举考四书五经,经文解释依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为准,因此每逢乡试,赶考者蜂拥至科甲巷,提前半月住进栈房,天天进入“朱祖文祠”朝拜先贤,而后才进入贡院“应试”。由于朱氏裔孙不能直呼先祖之名,1789年购宇立祠时,业主名为“朱祖文”及“朱氏祖宗文公”,《杜卖文契》加盖清朝大红官印予以确认nbsp。

    nbsp因祭祀人众,宗祠容纳不下,朱氏后辈又在成都府华阳县东门外三十余里(今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街道)建立“半节河宗祠”作为陪祠。“半节河宗祠”房屋始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从广东省长乐县(今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迁来的朱氏后人,用两丈红布、一只公鸡从陈姓人手中换取该房屋,经维修立祠、居住。被确认为陪祠后,朱氏后人还在此修建“朱子书院”,逐渐形成书院、文公殿和“六堂”的规模。沧海桑田,如今位于青龙湖湿地公园核心地段的陪祠,成了四川唯一的朱熹宗祠,2013年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春分,四川各地的朱熹后人会来此举行传统“春灼”祭祀活动,让朱熹与巴蜀的联结,在岁月中延续,在仪式中传承。

    nbsp时光流转,八百多年后的今天,当人们漫步在成都的街头,走进古老的书院,依然能感受到朱熹留下的文化气息。在文翁石室的陈列馆中,还保存着当年朱熹讲学的资料和他的手迹;在一些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依然会探讨朱熹的理学思想及其与巴蜀文化的关系。朱熹的巴蜀情结,早已成为了一段佳话,融入了蜀地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nbsp夜幕再次降临,锦江之上,灯火阑珊。仿佛还能看见朱熹与友人在江畔漫步,吟诗论道的身影。巴山蜀水的云雾间,依然回荡着他的谆谆教诲,那是跨越时空的智慧之声,永远激励着后人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喜欢。

第71章 朱熹的巴蜀情缘与理学长歌[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