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钓鱼城:改写历史的东方堡垒[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iaoshuo.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钓鱼城突然射出三枝响箭,箭头系着布条,上面用蒙古文写着:“尔等可烹鲜食饼,再守十年!”蒙哥捏着布条的手指青筋暴起,心中的怒火达到顶点。就在这时,他突然听见头顶传来尖啸——王坚亲自操作的床子弩已瞄准望楼,弩箭带着风声穿透三层牛皮帷幕,钉在蒙哥脚边的楠木柱上,箭羽上还沾着守军熬制的桐油,散发着刺鼻的气味。蒙哥汗惊恐地看着脚边的弩箭,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他突然感到一阵眩晕,不得不扶住身旁的立柱。
nbsp四、折鞭之日:飞丸与汗位的崩裂
nbsp八月,清晨的雾气弥漫在钓鱼城上空,像一层厚厚的面纱,裹着淡淡的血腥气息。蒙哥汗裹着狐裘,在一众护卫的簇拥下,登上新筑的望台。他眼神坚定,决心要亲眼看着投石机轰开护国门,结束这场漫长的围城之战。工匠们用二十头牛拉动绞盘,巨大的石弹在皮兜中划出弧线,朝着城墙飞去,却被城上突然伸出的木栅格挡,发出巨大的撞击声,那声音在山谷间回荡,震耳欲聋。石块崩裂的碎屑如雨点般落下,砸在蒙军士兵的头盔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王坚站在垛口后,敏锐地捕捉到蒙哥的鎏金头盔在雾中闪烁的光芒,他毫不犹豫地挥手:“放!”那枚裹着火药的飞丸带着守军的愤怒与决心,划出诡异的轨迹,在蒙哥面前三尺处炸开。剧烈的爆炸声响起,冲击波如同一头凶猛的野兽,掀飞了望台的木板。蒙哥被气浪抛起,在空中翻滚着,他的狐裘被撕扯得粉碎,露出里面绣着苍狼图腾的锦袍。在坠落的瞬间,他恍惚看见钓鱼城头的“宋”字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那鲜艳的红色刺痛了他的双眼。
nbsp蒙哥重重地摔在地上,他胸口的金丝甲胄嵌着无数碎石,其中一块带着灼烧痕迹的页岩,恰好击中当年成吉思汗留下的护身符——那是块刻着梵文的羊胛骨。护身符应声而碎,蒙哥的嘴角不断溢出鲜血,眼神中充满了不甘与绝望,双手无力地抓着地面,指甲缝里渗进泥土。临终前,蒙哥在羊皮纸上艰难地写下遗诏,每写一个字都要费尽力气,血字未干便断了气。随侍的怯薛军割开他的手腕,将血滴入酒碗,却发现血液在碗中凝结成块,仿佛预示着蒙古帝国即将面临的分裂与动荡。气氛瞬间变得凝重而压抑,护卫们看着大汗的尸体,眼中充满了悲伤和迷茫。一个年轻的怯薛军突然放声大哭,他的哭声在寂静的营地中回荡,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
nbsp消息传到各营,正在攻打东新门的汪德臣听闻大汗遇刺,心急如焚,不慎被流矢射中。他强撑着身体,对着城头大喊:“王坚,我来议和!”回应他的是一块从城上抛下的磨盘,重重地砸在他的头盔上,盘底刻着“淳熙年制”——那是钓鱼城百姓捐出的农具,如今却成为了抵御外敌的武器。汪德臣倒在血泊中,头盔被砸得变形,鲜血从他的嘴角不断涌出,他的眼神逐渐黯淡,最终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他的战马在一旁悲鸣,前蹄不停地刨着地面,扬起阵阵尘土。
nbsp五、星火余烬:三十七载的血色年轮
nbsp1279年正月,钓鱼城的红梅再次绽放,粉色的花朵在枝头摇曳,然而,此时的南宋王朝早已风雨飘摇。临安已沦陷三年,崖山的海战硝烟未散,南宋的灭亡已成定局。海面上,漂浮着无数战船的残骸和士兵的尸体,海水被染成了暗红色,那是南宋最后的抗争。绝望的哭喊声与海浪的咆哮声交织在一起,一些士兵抱着破碎的船板,在冰冷的海水中挣扎,最终被无情的海浪吞没。守将王立站在城头,望着城外蒙古军阵中飘起的白旗,那是忽必烈的谕旨,承诺不杀一人。王立深知,大势已去,为了保全城中百姓的性命,他无奈地下令打开城门。
nbsp当城门缓缓打开时,“吱呀”的声音在寂静的空气中显得格外刺耳。三十七年前随王坚守城的老兵们已须发皆白,他们拄着用敌人箭杆改制的拐杖,步履蹒跚地将兵器堆在城门下,刀刃上的缺口还保持着当年格挡蒙古刀的形状,每一道缺口都诉说着一场激烈的战斗,一段悲壮的历史。那些兵器,见证了他们的青春和热血,也见证了钓鱼城的坚守与不屈。一个老兵抚摸着一把锈迹斑斑的长剑,喃喃自语:“老伙计,咱们该歇歇了。”泪水顺着他布满皱纹的脸颊滑落,滴在剑身上,溅起小小的水花。
nbsp最后一任守将王立走进王坚的祠堂,祠堂内庄严肃穆,神龛前的油灯仍在燃烧,灯油是用当年蒙军丢弃的马鞍熬制的,散发着淡淡的焦糊味。王立凝视着跳动的火苗,心中感慨万千,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祠堂的梁柱上,还残留着当年战斗时留下的箭孔,阳光透过箭孔洒进来,在地面上形成一个个斑驳的光点。墙壁上,不知何时被刻满了名字,其中一个稚拙的刻痕写着“狗剩”,旁边注着“十二岁,送粮坠崖”。这些名字,有的工整,有的歪斜,有的字迹已经模糊,但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或许是一个勇敢的战士,或许是一个送粮的百姓,他们都为了保卫这座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nbsp蒙古人信守承诺,钓鱼城百姓得以保全。但32名守将在城破当晚,齐聚护国寺。他们望着城中百姓平安的身影,心中虽有不舍,但更不愿向敌人屈服。于是,他们毅然决然地自刎于护国寺内,他们的血渗入地砖,在石板上留下永不褪色的暗纹,那是他们对南宋的忠诚,对尊严的坚守。鲜血染红了地面,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刺眼。其中一位守将在临终前,用剑在墙上刻下“宁死不屈”四个大字,字迹苍劲有力,仿佛要将自己的信念永远留在这座城中。
nbsp百年后,明代官员在维修城墙时,从地基下挖出一个陶罐,里面装着数百枚箭镞,每枚箭镞都缠着布条,上面用朱砂写着“保家卫国”——这是当年钓鱼城军民留给后世的无声誓言,也是他们用生命扞卫的信念。那些箭镞,虽然已经锈迹斑斑,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守军的坚定和勇敢。考古人员在清理陶罐时,发现布条上的朱砂历经百年仍鲜艳如初,仿佛当年书写时的热血从未冷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时光流转至清代,一位云游的诗人登上钓鱼城,抚摸着布满弹痕的城墙,望着嘉陵江奔腾不息的江水,有感而发,写下一首七律:“峭壁孤城中古雄,烽烟尽处见遗踪。当年碧血千秋恨,此日青山万壑风。断壁犹存征战迹,荒祠长仰将臣忠。登临无限兴亡感,落日苍茫夕照红。”这首诗被刻在城墙上的石碑上,过往的行人驻足品读,都能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厚重。
nbsp到了民国时期,战火再次蔓延至巴蜀大地。一支路过钓鱼城的川军队伍,在城墙下休整。一位年轻的士兵发现了祠堂里的记载,被钓鱼城军民的故事深深打动。他在日记中写道:“今见古人守城之壮烈,方知吾辈责任之重。外敌当前,当以死报国,不可负此山河!”不久后,这支队伍奔赴抗日前线,许多人再也没有回来,但他们的英勇事迹,与钓鱼城的精神一起,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保家卫国的事业。
nbsp新中国成立后,钓鱼城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家们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研究,发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在清理一处战壕时,人们挖出了一个锈迹斑斑的铜碗,碗底刻着“张”字。经过考证,这很可能是当年一位姓张的士兵使用的餐具。这个小小的铜碗,承载着一个普通士兵的故事,也见证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nbsp如今,钓鱼城遗址成为了着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学生前来参观。导游们在讲解时,不仅会讲述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还会介绍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比如城中百姓如何在战火中坚持耕种,为守军提供粮食;女人们如何将自己的首饰熔化,铸成兵器;孩子们如何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在护国寺,游客们会驻足观看地上的血迹暗纹,想象当年守将们慷慨赴死的场景,许多人都为之动容。
nbsp在遗址的一角,有一棵古老的黄桷树,相传是当年守军为纪念一位牺牲的将领而种下的。如今,这棵树已经枝繁叶茂,树干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每到春天,新长出的嫩叶在阳光下闪烁着生机,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顽强与不屈。树下,常常有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听老人讲述钓鱼城的故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用布满老茧的手抚摸着树干,对孩子们说:“这树啊,就像咱们钓鱼城的精神,无论经历多少风雨,都能顽强地生长。”
nbsp每年的纪念日,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来到钓鱼城,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人们会在城墙下献上鲜花,在纪念碑前默哀致敬。曾经的战场,如今已变成了和平的象征。但那一段历史,那些英勇的事迹,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钓鱼城就像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嘉陵江畔,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永不退缩。
喜欢。
第82章 钓鱼城:改写历史的东方堡垒[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