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川渝水韵:自然馈赠、工程伟绩与文明传承[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iaoshuo.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有效改善。
nbsp川渝携手,共筑水安全防线
nbsp(一)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
nbsp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是重庆市历史上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的跨多区重大调水工程。工程批复总投资143.45亿元,年均新增供水量10.12亿立方米,占渝西地区城镇总供水量的52%。受水区涉及渝西11个区和重庆高新区,受水面积达1.18万平方公里,受益人口近1000万。该工程仅用27个月即计划工期一半的时间,就累计完成投资89.23亿元,占总投资的62%,大大超过计划进度nbsp。渝西地区原本水资源匮乏,用水矛盾突出,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建设,犹如一场及时雨,为渝西地区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工程通过建设输水渠道、泵站等设施,将长江、嘉陵江的水引入渝西地区,有效解决了当地居民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需求。同时,该工程还改善了渝西地区的水生态环境,促进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nbsp(二)川渝河长制合作
nbsp川渝两地创新设立联合机构,在全国首创设立跨省际川渝河长制联合推进办公室,双方互派五批干部,常驻30人次。建立健全制度体系,签署《川渝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发布《川渝跨界河流管理保护联合宣言》,在联合巡查、联合治理等10方面深化合作,共同解决涉水问题6000余个nbsp。联动开展污水“治三排”等专项行动230余次,推进濑溪河、大清流河、南溪河等一批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携手破解川渝两地最复杂界河铜钵河治理难题,长江干流川渝段年均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平,25个川渝跨界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较实施川渝联合河长制前提高4个百分点nbsp。川渝河长制合作的开展,让川渝两地的跨界河流得到了有效治理。以濑溪河为例,过去,濑溪河由于两岸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排放,水质恶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通过川渝两地的联合治理,关闭了一批污染企业,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加强了对河流的巡查和监管力度。如今,濑溪河的水质明显改善,河水清澈见底,两岸绿树成荫,成为了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nbsp(三)水权交易新突破
nbsp2024年12月24日,川渝两地水利部门在四川省达州市签署川渝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合作框架协议,来自川渝两地的3家企业在当天达成100万立方米的跨省取水权交易,这也是全国首单跨省取水权交易nbsp。加上同年11月23日达成的全国首单跨省区域水权交易,两项“全国首单”均落地川渝,且分别诞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nbsp。此次全国首单跨省取水权交易的达成,有效解决了达川区1.4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缓解州河流域枯水期生态流量紧张问题nbsp。这一创新举措为跨省开展水资源协同保护提供了重要思路,也为川渝地区水利高质量发展探索了新途径。这次跨省取水权交易,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水资源在川渝两地的优化配置。通过市场机制,让水资源从用水效率低的地区流向用水效率高的地区,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价值。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开展水权交易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推动了全国水权交易市场的发展。
nbsp(四)重大水利工程规划
nbsp《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安全保障规划》已升格为国家级规划,涉及重庆市29个区县,明确了加快区域水网建设、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等重点任务nbsp。藻渡、向阳、跳蹬等16座大型水库和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长征渠引水工程被纳入重点水利工程项目清单。川渝东北一体化水资源配置、渝南水资源配置等跨区域跨流域“联网”工程首次进入国家级规划重大引调水项目清单,新增近期规划建设总投资约650亿元nbsp。长征渠引水工程是一项特大型水利工程,供水区涉及四川省7个市28个县市区和重庆渝西区域13个区nbsp。该区域历史以来水资源短缺,旱灾频繁,人均水资源量不足600立方米,部分河道河段水质较差,水资源水环境压力较大nbsp。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的推进,用水刚性增长,供需水矛盾日益突出nbsp。长征渠引水工程主要取雅安的荥经河和青衣江水源,总干渠430公里,年平均引水35亿立方米,其中四川用20亿,重庆用15亿nbsp。工程建成后,将有效缓解供水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这些重大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将进一步完善川渝地区的水资源配置体系,提高水资源的保障能力。藻渡水库建成后,将有效调节当地的水资源时空分布,提高防洪抗旱能力,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需求。同时,这些工程的建设还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水育文明,千古传承
nbsp水,不仅塑造了川渝地区的自然景观,更孕育出灿烂的文明。四川的三星堆文化、金沙遗址,重庆的巴渝文化,都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nbsp三星堆,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是镶嵌在“长江文化带”上的瑰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造型夸张奇异,青铜神树神秘诡谲,这些文物的出土,不仅展现出古蜀文明的独特魅力,更暗含着古蜀人对水的崇拜与敬畏。古蜀先民依水而居,水不仅为他们提供了生存的物质基础,更成为了他们精神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研究发现,三星堆遗址的选址临近鸭子河,这条河流滋养了古蜀文明,也可能是古蜀人进行祭祀、沟通神灵的重要媒介nbsp,神秘的青铜面具和神树,或许正是古蜀人通过水与神灵对话的象征。
nbsp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线条流畅,造型精美,象征着古蜀人对太阳和光明的崇拜。而这种崇拜,同样与水息息相关。在古蜀人的认知中,水孕育万物,太阳赋予生命活力,二者共同构成了世界运转的核心力量。金沙遗址所处的成都平原,得益于岷江的灌溉,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水的滋养让古蜀人得以安居乐业,进而孕育出灿烂的文化。
nbsp重庆的巴渝文化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闻名于世。巴渝地区独特的山水环境,造就了巴渝人民坚韧、豪爽的性格。长江、嘉陵江等河流不仅是巴渝地区的交通要道,更是巴渝文化的重要载体。重庆的古镇、码头依水而建,见证了重庆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
nbsp磁器口古镇,曾是嘉陵江畔重要的水陆码头,被誉为“小重庆”。明清时期,这里商船云集,商贾往来,热闹非凡。古镇的青石板路、古色古香的建筑,都诉说着曾经的繁华。码头文化孕育出的袍哥文化、茶馆文化,成为巴渝文化中独特的风景线。茶馆里,人们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谈天说地,袍哥们在这里结交朋友、商议事务,茶馆成为了信息交流、社交娱乐的重要场所。
nbsp涪陵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是世界上唯一的水下博物馆,记录了长江72个年份的枯水水文资料,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上的题刻,始于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前,现存题刻165段,3万余字,还有石鱼18尾、观音2尊、白鹤1只。这些题刻不仅是珍贵的水文资料,更是一部跨越千年的文化史诗,展现了不同时期文人墨客、官吏百姓对长江水情的关注与记录,反映了巴渝地区人民与长江水相依相伴的生活历史。
nbsp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巴蜀文明与水完美结合的典范,体现了古蜀人尊重自然、因势利导、和谐共生的智慧。这项伟大的工程历经2000多年岁月洗礼,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灌溉了成都平原千万亩良田,更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六字诀,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不仅指导着水利工程的维护,更影响着巴蜀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理念。每年清明时节,都江堰都会举行盛大的放水节,这一延续千年的传统民俗活动,通过隆重的祭祀仪式、放水表演,表达了人们对李冰等治水先贤的敬仰,以及对水的感恩之情,成为了巴蜀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nbsp在川渝地区的历史长河中,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关于水的诗词歌赋。李白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描绘出一幅清朗秀美的山水画卷,平羌江水承载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与浪漫情怀;杜甫的“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借锦江春水抒发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而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更是生动展现了长江三峡水流湍急、舟行如飞的壮丽景象,让后世之人得以领略川渝山水的雄奇险峻。这些诗词不仅是对川渝山水的深情赞美,更是对这片土地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它们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之中。
nbsp川渝地区的民俗文化也与水紧密相连。四川的龙舟竞渡,每到端午时节,江河之上,龙舟如箭,鼓声震天,人们在水中奋力划桨,岸上呐喊助威,热闹非凡。这一活动不仅是对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更体现了川人对水的亲近与热爱。在重庆,江边的纤夫文化同样令人印象深刻。过去,船只在长江、嘉陵江上航行,遇到险滩急流时,纤夫们便在江边的悬崖峭壁上,一步一步艰难地拉着船只前行。他们的号子声回荡在峡谷之间,那低沉而有力的声音,是与江水搏斗的呐喊,是对生活不屈的抗争,也成为了巴渝文化中一段悲壮而动人的记忆。
nbsp未来展望:共绘水韵新篇
nbsp如今,川渝地区在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理念的更新,川渝两地在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建设、水生态保护等领域展开了更深入的合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在水资源管理上,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被广泛应用。川渝联合搭建了水资源监测与管理平台,通过分布在江河湖库的传感器,实时收集水位、水质、流量等数据,实现对水资源的动态监测和精准调度。例如,在汛期,借助该平台可以及时掌握洪水信息,提前预警,科学决策,有效降低洪涝灾害损失;在枯水期,则能合理分配水资源,保障城乡供水和生态用水需求。
nbsp水利工程建设迈向智能化、绿色化。未来的水电站不仅注重发电效益,还将充分考虑生态影响,采用生态友好型设计,如设置鱼类洄游通道,保障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在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等大型调水项目中,运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输水过程的自动化、节能化,提高水资源输送效率。同时,工程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修复,通过植树种草、恢复湿地等措施,减少工程对周边环境的破坏,让水利工程与自然景观和谐相融。
nbsp水生态保护成为重中之重。川渝携手推进长江、嘉陵江等重点流域的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对水土流失的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江河两岸的植被,提高水土保持能力。针对水污染问题,严格控制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确保污水达标排放。此外,还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建立水生生物保护区,保护长江鲟、胭脂鱼等珍稀物种,维护水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nbsp在文旅融合方面,川渝依托丰富的水资源,打造特色水文化旅游线路。游客可以沿着长江、嘉陵江,游览都江堰、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磁器口古镇等历史文化景点,感受千年水文化的魅力;也可以走进九寨沟、泸沽湖等自然景区,欣赏湖泊、瀑布的绝美风光。同时,以水为主题的休闲娱乐项目也不断涌现,如水上乐园、漂流、亲水民宿等,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体验,推动川渝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nbsp未来,相信川渝地区丰富的水资源将继续滋养这片土地,在两地携手合作下,进一步挖掘水文化内涵,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生态保护,孕育出更加灿烂的文明,书写川渝协同发展的精彩篇章,让川渝水韵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喜欢。
第88章 川渝水韵:自然馈赠、工程伟绩与文明传承[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