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巴山蜀水育将星:闪耀在历史天空的共和国脊梁[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iaoshuo.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bsp; nbsp解放战争时期,陈毅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指挥了一系列重大战役。孟良崮战役中,他与粟裕指挥部队,经过浴血奋战,全歼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击毙师长张灵甫,扭转了华东战局;淮海战役,他参与指挥,以60万兵力战胜国民党80万大军,为解放全国奠定坚实基础。
nbsp建国后,陈毅主政上海,面对物价飞涨、特务破坏等诸多难题,他以果断的措施和卓越的领导能力稳定社会秩序,使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迅速恢复生机。后来,他担任外交部部长,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新中国的外交风采。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重要外交场合,他妙语连珠,据理力争,为新中国赢得国际尊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元帅以其刚正不阿的气节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为党和国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年,他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位列第六。
nbsp聂荣臻:江津走出的国防脊梁
nbsp重庆江津塘河古镇,走出了“两弹一星元勋”聂荣臻年,聂荣臻出生于此,自幼勤奋好学,心怀救国之志年,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他怀着“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理想赴法勤工俭学。在法国,他一边做工一边学习,结识了蔡和森、蔡畅、向警予、陈毅等进步青年,在饱尝求学与做工艰辛的同时,不断探索国家和个人的出路。
nbsp1921年,聂荣臻参加为争取生存权、求学权和反对北洋军阀卖国的爱国学生运动年,经刘伯坚和熊味耕介绍,他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放弃沙洛瓦劳动大学专业学习,全身心投入革命工作年,他被选调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三个月后,进入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军事,成为中共党内第一批系统学习军事的共产党员之一。
nbsp回国后,聂荣臻被派到黄埔军校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后历任中共广东区委军事委员会特派员、中共湖北省委军委书记等职年3月,他担任红1军团政治委员,支持毛泽东关于红军主力向国民党统治薄弱的赣东北地区发展的意见,与军团长林彪率部参加龙岩、漳州、乐安宜黄、建黎泰等战役战斗和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
nbsp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任八路军第115师副师长,参与指挥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随后,他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使这里成为“敌后模范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在黄土岭战斗中,他指挥部队击毙日本陆军中将阿部规秀,沉重打击日军嚣张气焰。
nbsp解放战争中,聂荣臻指挥解放石家庄战役,开创我军夺取大城市的先例;平津战役里,他与林彪、罗荣桓合作,促成北平和平解放,保护了这座千年古都。
nbsp新中国成立后,聂荣臻主管国防科技事业。当时,国内科研基础薄弱,又面临苏联专家撤走、物资匮乏等困境,但他立下“就是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的誓言,带领科研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在他的领导下,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筑起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年,聂荣臻逝世,临终前他立下遗嘱:“把骨灰送回戈壁滩”,部分骨灰被安放在酒泉东风革命烈士陵园,永远守护着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国防事业年,他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巴蜀上将:群星闪耀映山河
nbsp除了四位元帅,巴蜀大地走出的上将们同样功勋卓着,为革命和建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nbspnbsp傅钟:1900年出生于四川叙永年,他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留法期间,他积极参与革命活动,与赵世炎、周恩来等同志一起,在勤工俭学生和华工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回国后,在土地革命时期,他在上海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机关从事人事和兵运工作,主持翻译苏军步兵战斗条令和政治工作条例,为我军军事理论建设提供重要参考。后来到鄂豫皖苏区,担任红4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编写《红军需知》《连队指导员手册》等文件,培养大批部队骨干。在红二十五军入陕的广昭战役、陕南战役,以及强渡嘉陵江、挺进川西北的长途作战中,他强化士兵政治素质工作,提升部队战斗力。抗日战争中,傅钟担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为创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付出诸多努力。解放战争时期,在刘少奇领导下,参与领导解放战争中的总政治部工作,为革命胜利贡献力量,被誉为“红色政工巨匠”。
nbspnbsp陈伯钧:1910年生于四川达县年,他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第六期)第1大队学习,同年9月跟随毛泽东参加秋收起义后上井冈山。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他先后参加五斗江、草市坳、龙源口战斗和黄洋界保卫战,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立下战功。长征时,他担任红第5军团参谋长,协助军团长董振堂多次打退国民党反动派追击,以顽强的防御作战闻名,获“铁屁股”之称。抗日战争时期,他调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不仅培养大批抗日军政人才,还率领学员参加陈庄战斗,并撰写《八路军简史》等着作,为我军军事理论建设添砖加瓦。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四野12兵团副司令员兼45军军长,参加多次重大战役,为新中国成立和军队建设贡献力量年,陈伯钧被授予上将军衔。
nbspnbsp张爱萍:1910年出生于四川达县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他长期在红三军团任职,担任过红3军团第4师政治部主任,第11团、第13团政委等职,长征路上多次担负军团前卫和后卫任务,为红军主力开道,掩护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安全。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在八路军工作,1940年南下加入新四军作战,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3师第9旅旅长,彭雪枫去世后升任第四师师长,在艰苦的敌后抗战中,他率部与日伪军展开多次战斗,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解放战争初期,张爱萍作战时头部负重伤,赴苏联治疗,1948年底伤愈回国。渡江战役前夕,受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任华东海军司令员兼政委,成为人民海军的创建者之一,为海军建设奠定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张爱萍担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部长等职,长期领导国防科学技术和国防工业战线工作,组织攻克“两弹一星”技术难关,1984年指挥首次向南太平洋发射洲际导弹任务,提升我国战略威慑力量。他还笔耕不辍,以诗词抒发爱国情怀nbsp。
nbsp巴山巍峨,见证着将帅们的铁血丹心;蜀水悠悠,传颂着英雄们的不朽传奇。这些从巴蜀大地走出的共和国将帅,以生命为笔、以信仰为墨,在历史长卷上书写下气吞山河的壮丽篇章。他们的精神,如同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后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nbsp。
喜欢。
第95章 巴山蜀水育将星:闪耀在历史天空的共和国脊梁[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