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2章 探寻中共中央西南局的历史征程[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iaoshuo.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nbsp;  nbsp除了派出部队,西南局还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捐献飞机大炮活动。至1951年11月,西南全区城市中80%的人口和农村60%左右的人口都参加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3000多万人参加了抗美援朝示威游行,有4550多万人在缔结和平公约上签名,投票和签名人数已过西南人口大半,大城市中80%nbspnbsp90%的人口和农村70%左右的人口都签订了爱国公约。广大青年积极踊跃地报名参加志愿军,贵州省从1950年11月到1951年6月,仅半年多时间,全省就有6万多名青年工人、农民和学生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四川第一期在川东、川北区顺利实现扩兵9万人(其中川东5万、川北4万)。同时,四川人民向志愿军寄发慰问信共计79万余封;截至1952年9月,捐献慰问品共件、斤nbsp;向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救济朝鲜难民捐款共89.05亿元。其中,川东7.41亿元,川南24.82亿元,川西48.94亿元,川北7.88亿元。廖苏华作为西南局妇委书记,积极发动妇女群众,为志愿军战士做军鞋、织毛衣,在后方全力支持抗美援朝战争。

    nbsp西南局还高度重视军工武器生产,多次组织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生产和运输中的问题,为前线提供了充足的武器装备,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在西南局的领导下,西南地区的抗美援朝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一直坚持到美帝国主义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扞卫了国家的安全,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而西南局和西南地区人民在其中所做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nbsp六、迁徙成都,再启征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随着西南地区局势的全面稳定与国家建设战略重心的调整,1960年10月,中共中央西南局机关从重庆迁至成都,开启了一段承载着新使命与新挑战的奋斗征程。此次迁徙并非简单的地理转移,而是基于对西南地区长远发展的全盘考量——成都作为“天府之国”的核心,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优越的区位条件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更适宜统筹推进大规模经济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

    nbsp这一时期,西南局领导集体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形成了以李井泉为第一书记,李大章、廖志高、阎红彦、廖井丹、程子华、张国华等干部协同合作的领导架构。在成都宽敞的办公院落里,悬挂着巨幅的西南地区地图,上面布满了红圈、箭头与密密麻麻的标注,记录着决策者们对这片土地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每天清晨,领导干部们围坐在会议桌前,讨论声此起彼伏,从攀枝花钢铁基地的选址论证,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前期规划;从川藏公路的改扩建方案,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改善计划,每一项决策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与对人民的责任。

    nbsp彼时,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家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南地区因其战略纵深优势,成为工业布局的关键区域年,一场改变西南工业格局的重要会议在攀枝花仁和区大田镇召开。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委常务副主任程子华与西南局书记阎红彦牵头,组织专家、学者和地方干部,深入研讨攀枝花工业区的建设蓝图。为了确定最佳厂址,李井泉多次带领工作组翻山越岭,在金沙江畔的荒山中实地勘察。面对“这里是否具备建设大型钢铁基地条件”的质疑,他坚定地表示:“再难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攀枝花的钢铁,关系着国家的战略安全!”

    nbsp在李井泉的推动下,数万建设者从全国各地奔赴攀枝花。他们住草棚、睡石板,在“白天杠杠压,晚上压杠杠”的艰苦条件下,用铁锤、钢钎一点点凿开坚硬的山体。廖志高则在后方积极协调农业生产,组织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保障建设大军的粮食供应。经过数年奋战,一座“象牙微雕钢城”在不毛之地拔地而起,攀枝花钢铁厂不仅填补了西南地区重工业的空白,更成为三线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与此同时,映秀湾电厂、龚嘴电站等重点能源项目也相继开工,推土机的轰鸣声响彻川西平原,工人们肩挑背扛,用汗水浇筑起西南工业的脊梁。

    nbsp在文化教育领域,廖井丹充分发挥宣传文化工作的引领作用。他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三线建设现场、少数民族村寨采风,将川剧、曲艺等传统艺术与社会主义建设主题相结合,创作出《红岩》川剧版、话剧《金沙江畔》等经典剧目。这些作品在西南各地巡回演出,场场爆满,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又激发了人们投身建设的热情。此外,西南局大力推动图书馆、文化馆建设,成都街头的新华书店常常挤满求知若渴的群众;在凉山、甘孜等少数民族地区,新建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双语教学的推广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受教育,朗朗读书声回荡在青山之间。

    nbsp民族团结工作同样是西南局在成都时期的重点。张国华等干部深入西藏、四川藏区等地,严格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在康巴高原上,工作组帮助藏族群众发展畜牧业,引进先进养殖技术;在云南边境,通过建立民族贸易合作社,促进了边境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和谐稳定。一系列举措不仅改善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更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维护了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

    nbsp七、动荡岁月,艰难坚守

    nbsp然而,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波折。20世纪6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中共中央西南局也未能幸免。李井泉作为西南地区的主要领导,遭到残酷批斗,被污蔑为“走资派”。在批斗会上,他尽管身心遭受极大摧残,却依然据理力争:“我问心无愧,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西南的老百姓!”廖志高、廖井丹等领导干部同样被错误批判,西南局的办公场所遭到冲击,大量文件资料被损毁,许多重要决策被迫中断。

    nbsp但西南地区的干部群众展现出了顽强的韧性与坚定的信念。在攀枝花钢铁厂,工人们自发组成护厂队,日夜守护高炉,确保生产不停;在四川盆地的田间地头,农技人员冒着风险,在秘密开辟的试验田里继续开展育种实验;在地质勘探队,队员们依然坚守在深山,为寻找矿产资源默默奉献。尽管外部环境动荡不安,西南地区的三线建设项目仍在艰难推进,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筹备工作在隐蔽状态下持续进行,成昆铁路的建设者们克服重重困难,在崇山峻岭间凿出了“奇迹之路”。

    nbsp这些坚守者中,有一位普通的铁路工人老张。他在成昆铁路建设中负责爆破作业,“文革”期间,工程指挥系统陷入混乱,但他和工友们约定:“只要还有一个人在,就要把铁路修通!”在物资短缺时,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开山凿石;在面临山体滑坡危险时,他们以血肉之躯守护施工现场。正是无数像老张这样的普通人,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着西南地区发展的希望火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八、历史传承,精神不朽

    nbsp1976年,“文革”结束,历史迎来新的转机。随着邓小平恢复工作,全国开始拨乱反正。曾在西南局工作过的干部们重新走上重要岗位,将西南局时期积累的经验与艰苦奋斗的精神,融入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李井泉在平反后,依然心系西南发展,多次建言献策;廖志高、廖井丹等干部积极投身地方经济建设与文化事业复兴,为新时期西南地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nbsp中共中央西南局在重庆北碚缙云山的办公旧址,如今已成为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20世纪50年代初期修建的三栋办公楼,经过修缮后焕然一新年,结合缙云山综合整治工作,这里启动了中共中央西南局历史陈列展、刘伯承在重庆历史陈列、贺龙在重庆历史陈列项目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西南局历史陈列展(一期)正式开展,400余件实物、1000多张历史照片,通过实物展示、微缩场景、多媒体等形式,生动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nbsp展厅中,李井泉在三线建设时期使用过的笔记本、廖井丹修改文艺稿件的批注、廖志高关于民族地区发展的调研报告等珍贵资料,无声诉说着老一辈革命家的奉献精神。邓小平亲手栽植的“小平松”,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刚劲挺拔,象征着西南局精神扎根大地、生生不息。每逢节假日,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群络绎不绝,年轻一代聆听着西南局的故事,感受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

    nbsp中共中央西南局的历史,是一部充满奋斗与牺牲、智慧与勇气的壮丽史诗。从解放西南的烽火岁月,到建设时期的拼搏奉献;从动荡年代的艰难坚守,到新时代的精神传承,它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当“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如火如荼,当川藏铁路向着雪域高原不断延伸,西南大地上处处闪耀着新时代的光芒。但无论时光如何流转,西南局的精神始终激励着后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喜欢。

第102章 探寻中共中央西南局的历史征程[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