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4章 蜀道铁龙:三条铁路动脉的壮丽史诗[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iaoshuo.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式建成通车。这条铁路四川段穿越被称为“地质博物馆”的横断山脉,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地质灾害频发,建设难度超乎想象。

    nbsp大渡河上的一线天石拱桥,是世界最长的铁路大跨度空腹石拱桥。建设者们在悬崖峭壁间搭建脚手架,在没有任何现代化设备的情况下,凭借着人力和简单的工具,完成了这座宏伟的桥梁。他们在高空中作业,脚下是奔腾的大渡河,耳边是呼啸的狂风,但他们心中只有一个目标:让这座大桥屹立在大渡河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关村坝隧道是成昆铁路最长的隧道之一,洞内高温缺氧,施工环境恶劣。建设者们每天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十几个小时,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灰尘沾满了他们的脸庞,但他们没有一句怨言。有一位年轻的技术员小李,为了解决隧道内的通风问题,连续几天几夜不眠不休,进行研究和试验。最终,他的方案成功解决了通风难题,为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nbsp在整个成昆铁路建设过程中,约2000名建设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25岁。这些年轻的生命,将热血洒在了这片土地上,将青春献给了伟大的铁路事业。他们的墓碑沿着铁路线静静伫立,见证着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一处烈士陵园中,有一块墓碑上刻着这样一段话:“我死之后,请把我的骨灰埋在铁路旁,让我看着火车飞驰而过,这是我最大的心愿。”这段话,道出了无数建设者的心声。

    nbsp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新市坝镇团结北街陵园路1号,有一处甘洛县烈士陵园nbsp,这里葬着29座因修建成昆铁路牺牲的烈士墓nbsp。墓区前正中,一座13米高的纪念碑耸立,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周围石廓与凉亭环绕,无声守护着这些为铁路建设献身的英魂。

    nbsp进入21世纪,国家开始谋划成昆铁路的改造工程,即成昆铁路复线年10月18日,复线改造首期工程,即成昆铁路复线广昆段开工,并于2013年12月27日改造完成;2018年1月8日,成昆铁路复线成都至峨眉段改造完成;2022年12月26日,成昆铁路复线峨眉至冕宁段改造完成,全长915公里的成昆铁路复线实现全线贯通运营年12月28日,成昆铁路渡口支线电气化改造工程正式开通运营nbsp。复线设计速度提升,部分路段达160千米/小时,线路截弯取直,新建桥梁、隧道让列车运行更高效,大幅提升运输能力,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与交流。

    nbsp三、英雄群像照汗青:永不褪色的建设者传奇

    nbsp在这三条铁路的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有一位名叫李建国的民工,他的妻子即将临盆,但他为了不耽误工程进度,坚持留在工地。当他得知妻子生下一个健康的儿子时,他激动得泪流满面。他说:“等铁路修好了,我一定要带着儿子坐火车,告诉他,这是爸爸和叔叔们用血汗换来的。”

    nbsp还有一位老工程师陈工,他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但依然坚持在一线工作。他说:“我一生的梦想就是看到这三条铁路建成通车,就算死在工地上,我也无怨无悔。”最终,他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用生命诠释了对铁路事业的忠诚。

    nbsp在宝成铁路建设过程中,有一支女子突击队。她们和男同志们一样,开山凿石,搬运土石方。她们的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肩膀被扁担压出了深深的伤痕,但她们没有一个人退缩。她们说:“男人能做到的,我们女人也能做到。”她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女性的力量,成为工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nbsp这些建设者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中有解放军战士、民工、工程师、技术员,还有普通的工人。他们怀揣着建设新中国的梦想,告别了家乡和亲人,来到这片艰苦的土地上。他们在荒山野岭中安营扎寨,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拼搏。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的付出;他们不求功名利禄,只为了心中的信念。

    nbsp四、铁龙舞动新西南:跨越时代的深远影响

    nbsp成渝、宝成、成昆这三条铁路的建成,对巴蜀乃至整个西南地区而言,无疑是命运的转折点。它们宛如三条钢铁动脉,为这片土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从根本上改变了西南地区相对封闭的发展格局nbsp。

    nbsp成渝铁路宛如一条经济纽带,紧密连接起川西与川东,让物资流通更加便捷,沿线丰富的物产得以运往祖国各地,极大带动了沿线城市的商业繁荣与经济发展,使成渝经济带迅速崛起。宝成铁路打破了西南与西北之间的地理隔阂,加强了区域间的资源共享与经济协作,为西南地区打开了通往西北的经济通道,有力促进了沿线地区的产业发展与经济交流nbsp。成昆铁路则如同一把战略钥匙,打开了四川通往外界的战略通道,对国防安全意义重大,同时推动了西南地区丰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促进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强了民族团结nbsp。

    nbsp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三条铁路在不断升级改造中持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中欧班列的开通,更是为西南地区的对外开放书写了崭新篇章nbsp。自2011年首列中欧班列从重庆开往德国杜伊斯堡以来,成渝地区的中欧班列发展迅猛。如今,中欧班列(成渝)开行班列数量、运输货值等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已成为全国开行量最多、开行最均衡、货值最高、货源结构最优的中欧班列之一nbs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依托成渝铁路、宝成铁路和已电气化改造的成昆铁路等铁路干线,中欧班列(成渝)构建起了西进欧洲、北上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的国际班列线路网络和全球陆海货运配送体系nbsp。成都和重庆作为中欧班列(成渝)的核心枢纽,不仅与国内1.5万家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助力其拓展海外市场,还与境外130余个城市实现了高效互联互通nbsp。相对海运,中欧班列时效更快,从成都到波兰罗兹,海上运输需要45nbspnbsp50天,通过中欧班列仅需12天左右;相对空运,中欧班列时效相似,成本却减少4/5nbsp。其常态化开行和不断完善的线路,充分满足了市场多元化需求nbsp。

    nbsp中欧班列的蓬勃发展,彻底破除了成渝地区内陆发展的困境,成功推动成渝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助力其建设内陆开放战略高地nbsp。同时,中欧班列的货物运输实现了从“单一到达”到“双向交流”的转变,川渝两地协同共建中欧班列(成渝),使其物流运输通道愈发宽广nbsp。稳定开行的的中欧班列(成渝),还推动着西部电子、汽车、机械等适铁适欧产业高效发展,特色枢纽经济发展初具规模nbsp。

    nbsp在新时代,成渝铁路、宝成铁路、成昆铁路四川段不断进行技术升级与改造,与新兴铁路干线相互交织,共同编织出更加密集、高效的西南铁路网。如今,川藏铁路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它将续写西南铁路建设的辉煌篇章。川藏铁路穿越横断山脉,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但建设者们传承着前辈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不畏艰难险阻,向着新的目标奋勇前行。

    nbsp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三线建设时期,这三条铁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中共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以西南和西北地区为重点区域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活动nbsp。成渝铁路、宝成铁路、成昆铁路作为重要的交通干线,成为了物资运输和人员流动的关键通道,为三线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nbsp。众多工厂沿着铁路线布局,一批事关国计民生的骨干企业在川渝地区拔地而起,如重庆的常规兵器工业、成都的电子工业等。这些企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也为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nbsp。

    nbsp成渝铁路沿线的简阳、资阳、资中、内江、隆昌等地因交通便利,成为机械工业和轻工纺织工业的布局重点。宝成铁路让四川与西北紧密相连,促进了资源的共享与产业的协同发展。成昆铁路则为攀枝花工业基地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将六盘水的煤矿运往攀枝花,使攀枝花的钢材得以支援全国nbsp。

    nbsp成渝、宝成、成昆铁路建设过程中所凝聚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成为四川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书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辉煌篇章nbsp。从成渝铁路的艰苦奋斗,到宝成铁路的技术突破,再到成昆铁路的无畏牺牲,这些故事成为四川人民心中的精神丰碑nbsp。如今,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时代浪潮中,这种精神激励着人们勇挑重担,积极探索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nbsp。在科技创新领域,科研人员以铁路建设者为榜样,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推动了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产业的快速发展nbsp。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基层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带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让曾经贫困的山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nbsp。

    nbsp展望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成渝地区作为连接中国与欧洲、东南亚的重要节点,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nbsp。成渝、宝成、成昆铁路与中欧班列(成渝)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成渝地区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nbsp。未来,成渝地区还将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提升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nbsp。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铁路运输将更加智能化、绿色化,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服务nbsp。成渝地区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书写更加辉煌的发展篇章nbsp。

    喜欢。

第104章 蜀道铁龙:三条铁路动脉的壮丽史诗[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