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6章 寻迹古蜀:行政版图上的岁月辙印[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iaoshuo.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08′52″—33°52′46″之间,辖区面积平方千米,山地占75.2%,丘陵占14.6%,平坝占10.2%。汉中盆地东西长约116千米,是汉江冲积形成的肥沃平原,孕育了灿烂的农耕文明。

    nbsp夏至西周,汉中市内有褒国,先后属梁州、雍州;春秋战国时为南郑地,分属巴蜀、秦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始置汉中郡,正式纳入中原行政区划。东汉初郡治迁南郑,东汉末张鲁割据时改为汉宁郡,推行设立义舍、传播五斗米道等政策;建安年间,曹操、刘备先后占据汉中,仍设汉中郡。三国魏景元四年(263)魏灭蜀,分梁、益二州,梁州治于南郑;南北朝时,汉中先后属刘宋、北魏等政权,内设梁州、兴州、洋州,置70多个侨县,文化多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唐代,汉中设梁州总管府,后改兴元府,地位等同长安、洛阳、太原,开帝王年号命府名之先河;宋代属利州路,为区域交通枢纽与经济中心;明清设汉中府、陕安道,仍为陕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年撤地设市,下辖汉台区、南郑县等11个县(区)。

    nbsp早期汉中盆地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土的古蜀遗址陶罐纹饰、青铜符号,见证了古蜀先民在此的活动。古蜀的水利灌溉技术传入汉中,汉中的矿产资源支持古蜀青铜业,两地经济互补、文化交融。作为行政区划,汉中至宋代一直归四川管辖,是古蜀连接中原的北大门:古蜀丝绸、茶叶经汉中运往中原,中原铁器技术、儒家思想由此传入古蜀,金牛道、米仓道等古道上,商队往来,文化互通。

    nbsp元代,出于政治战略考量,汉中被划出四川——宋末四川凭借大巴山抵御蒙古军,元朝为防止汉中与四川联合,将其划归陕西。尽管行政区划改变,汉中与巴蜀的文化联系从未断裂:汉中方言、风俗与四川高度相似,热面皮、菜豆腐等饮食与川味同源,至今许多汉中人仍自认“四川人”,文化的传承如汉江般绵延不绝。

    nbsp昭通印记:川滇边界的文化纽带

    nbsp在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处,昭通市是云南省唯一同时与贵州、四川接壤的地级市,分别与贵州毕节、四川泸州、宜宾、凉山州相邻,下辖昭阳区、鲁甸县等11个县市区。历史上,昭通与巴蜀的渊源可追溯至明清以前。

    nbsp雍正五年(1727年)前,昭通地区长期属于四川管辖,巴蜀文化在此深深扎根:商贸集市中多操四川方言,茶馆酒肆弥漫川味麻辣,建筑风格兼具川派质朴与灵动。清王朝为加强西南统治,调整滇川黔边界,将昭通府从四川划归云南,行政上的分离却未斩断文化联系。如今,昭通方言仍带浓郁川音,“要得”“巴适”等词汇常见;饮食上对火锅、小面的热爱不输四川,热辣滋味中藏着一脉相承的饮食基因。夜幕下的昭通夜市,仿佛能窥见其作为巴蜀一部分时的热闹景象,文化的印记在岁月中历久弥新。

    nbsp渝州新章:巴渝文化的时代转折

    nbsp重庆,这座如今的直辖市,历史上长期是四川行政版图的重要部分。自明清起,重庆便是四川地区的商业交通枢纽,长江与嘉陵江在此交汇,赋予其“黄金水道”优势,巴渝文化与蜀文化在此深度交融:码头文化、袍哥文化与四川市井文化相互辉映,共同构成巴蜀文化画卷。

    nbsp1997年,重庆、万州、涪陵、黔江地区从四川分离,设立重庆直辖市,开启发展新纪元。尽管行政独立,重庆的文化根基未变:重庆方言与四川方言同属西南官话,交流亲切;重庆火锅、小面与四川美食同根同源,诠释着川渝对麻辣的追求。洪崖洞的夜景与成都锦里的古色古香,同为巴蜀文化在新时代的不同绽放,见证着文化的延续与时代的转折。

    nbsp古蜀的行政区域变迁,是历史舞台上的宏大叙事。从西康东隅到遵义遗韵,从汉中溯源到昭通印记、渝州新章,那些曾属古蜀的土地,虽历经分合,却将古蜀文化的种子深植于血脉。如今,当我们回望这些行政版图的故事,仿佛触摸到古蜀文明的温度——它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历史深处的大门,让我们在岁月的厚重中,铭记这片土地上文化交融的灿烂过往,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永恒魅力。

    喜欢。

第106章 寻迹古蜀:行政版图上的岁月辙印[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