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巴蜀地下的蓝色火焰传奇[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iaoshuo.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井测试求产取得重大突破,这个消息让无数石油人为之振奋。但随后的开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页岩油藏的地质结构复杂,开采技术要求高,科研人员和石油工人面临着诸多挑战。
nbsp他们成立了专项科研小组,对页岩油藏的地质特征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数据分析,优化开采工艺,改进开采设备。截至2024年12月30日,复兴区块页岩油年产量首次突破3万吨,同比增长近100%。位于重庆市万州区的兴页9井喜获高产页岩油气流,整体评价涪陵页岩气田复兴地区凉高山组的页岩油资源量为油7.12亿吨,气0.57万亿立方米,成为中国石化在四川盆地发现的第一个亿吨级原油资源阵地。这些成果的取得,为缓解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nbsp(五)通南巴气田:川北地区的能源之光
nbsp在巴中市的群山之中,通南巴气田默默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属于川北地区,主要目的层为陆相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埋深3500米至5500米,构造复杂、储层薄、岩性致密,是典型的深层—超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开发难度极大。
nbsp多年来,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的科研人员持续开展攻关。他们深入研究致密砂岩的地质特性,创新形成了复杂构造条件下致密砂岩油气成藏富集理论和薄储层精确预测技术序列。针对前期测试产量低、储量动用难度大的问题,他们采用非常规思路,加快工程工艺迭代升级。攻关大规模体积压裂技术时,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进行了数百次试验,不断优化工程参数和施工程序。
nbsp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懈努力,单井测试日产量从早期的3万立方米逐步增加到最高超30万立方米年,通南巴气田新增551.59亿立方米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累计提交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达1066亿立方米,成为四川盆地又一个千亿方大气田,为川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nbsp四、跨越千年的能源史诗:前世今生与动人故事
nbsp巴蜀地区对天然气的利用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那时,人们在汲卤采盐的过程中,偶然发现深井中会冒出一种阴冷的气体,一旦遇到明火,便会燃烧起来,人们称之为“火井”。虽然当时的人们并不了解这种气体的成分和性质,但他们的智慧令人惊叹。他们将“火井”产生的天然气用于煮盐,大大提高了煮盐的效率。
nbsp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治理蜀国时,对荒废的火井口进行改进,大力推广利用火井煮盐。在当时的临邛(今四川邛崃),火井煮盐产业十分发达,成为蜀汉政权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巴蜀地区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气的地方,比西方国家早了足足1600多年,在人类能源利用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nbsp新中国成立后,巴蜀地区的能源勘探开发迎来了新的时代年,四川盆地第一口探井——圣灯山构造隆1井开钻,这一声开钻的巨响,拉开了四川石油大会战的序幕。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油工人、地质学家汇聚于此,他们怀着建设新中国的满腔热情,投身到艰苦的勘探工作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在威远气田的开发过程中,石油人面临着无数的困难。当时,我国的石油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设备落后,没有先进的勘探仪器,地质队员们就靠双脚丈量土地,用罗盘、地质锤等简单工具进行勘探;没有成熟的开采技术,工人们就边干边学,在实践中摸索。他们在简陋的工棚里,日夜研究地质资料,在野外的井场上,冒着风雨进行钻井作业。正是凭借着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为我国天然气开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nbsp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巴蜀地区的能源开采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年,川中油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成果,发现了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整装气藏——龙王庙组气藏。为了尽快开发这一气藏,石油工人们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在建设过程中,正值盛夏,四川盆地酷热难耐,地表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但工人们依然坚守岗位,他们的衣服被汗水湿透,又被太阳晒干,留下一道道白色的盐渍。在寒冬,刺骨的寒风呼啸而过,工人们的手和脸被冻得通红,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依然奋战在施工一线。最终,他们创造了当时国内同类气田建设周期和质量最佳等十项国内第一的佳绩。
nbsp如今,行走在巴蜀大地,现代化的气田和页岩油开采设施随处可见。自动化的开采设备高效运转,智能监测系统通过无数个传感器,实时掌握着气田的每一个角落。在普光气田的集气站,工作人员坐在监控室里,通过电脑屏幕就能远程控制设备的运行;在威荣页岩气田,无人机在空中盘旋,对管道进行巡检,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石油人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始终传承不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在能源开发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nbsp五、巨龙舞动的能源脉搏:西气东输中的关键作用
nbsp在我国能源战略的宏伟版图上,“西气东输”工程恰似一条腾空而起的巨龙,蜿蜒万里,将西部的天然气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东部地区。而巴蜀地区,正是这条巨龙的重要能量之源,其境内的普光气田、元坝气田等大型气田作为“川气东送”工程的核心气源地,以钢铁管道为脉络,将清洁能源输送至长江中下游的广袤大地,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nbsp普光气田作为“川气东送”的主力军,其生产的天然气通过直径1016毫米的管道,以每小时近50万立方米的流量向东奔涌。这条管道从四川达州出发,翻越大巴山、武当山,跨越长江、淮河,途经四川、重庆、湖北、安徽等多个省市,最终抵达上海。在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遭遇了重重困难。在大巴山深处,管道需要穿越陡峭的悬崖和复杂的地质断层,施工人员只能依靠绳索悬吊在绝壁上进行作业;在长江穿越工程中,面对湍急的江水和深厚的淤泥层,技术团队创新采用定向钻穿越技术,将长达11.7公里的管道精准铺设在江底。如今,普光气田每年输送的天然气相当于减少燃煤消耗12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000多万吨,为长三角地区的蓝天保卫战提供了有力支持。上海的宝钢集团利用输送来的天然气进行清洁冶炼,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大幅减少了废气排放;南京的居民们用上了清洁的天然气,告别了曾经使用煤炭时的烟熏火燎,生活品质得到显着提升。
nbsp元坝气田同样肩负重任,其产出的天然气与普光气田的气源在管道中汇聚,共同为东部地区输送能量。在元坝气田至“川气东送”管道的连接工程中,技术人员克服了高含硫天然气带来的管道腐蚀难题,采用特殊的防腐涂层和智能检测系统,确保管道安全运行。这些天然气抵达湖北、江西等地后,为当地的化工产业注入新活力。湖北某大型化肥厂依托稳定的气源,扩大生产规模,年产量提升30%,不仅保障了省内的农业用肥需求,还远销周边省份;江西的工业园区引入天然气作为能源,吸引了众多新能源企业入驻,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nbsp除了“川气东送”,巴蜀地区还通过其他管道网络与全国能源体系紧密相连。在四川盆地内,密布的天然气管道如同人体的毛细血管,将各个气田与城市燃气系统相连。从成都到绵阳,从南充到宜宾,这些管道将清洁的天然气输送到每一个家庭、每一家工厂。同时,巴蜀的天然气还通过国家主干管道与“西气东输”二线、三线工程对接,将能源输送到更广阔的区域。在与二线工程的连接点,每天有数百万立方米的天然气汇入国家能源大动脉,一路奔向华南地区,为广东、广西等地的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能源保障。
nbsp在西气东输的能源输送链条中,巴蜀地区的液化气产业也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位于成都的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液化气储配库,通过铁路和公路运输,将储存的液化气源源不断地运往周边省份。每当冬季来临,北方地区液化气需求激增,巴蜀的液化气就会通过专用运输车队,沿着高速公路星夜兼程,支援北方城市的供暖和居民用气。而四川华油中蓝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液化天然气,一部分通过槽车运输至周边的加气站,为长途货运车辆和公交车提供清洁燃料;另一部分则通过低温管道输送至“川气东送”沿线的储气库,作为应急储备能源。在2023年冬季的一次供气紧张时期,该公司紧急启动备用生产线,将液化天然气注入管道,有效缓解了华中地区的供气压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巴蜀地区在西气东输工程中的贡献,不仅体现在能源输送量上,更在于其技术创新和经验积累。在高含硫气田开发、超深气藏开采、长距离管道输送等领域,巴蜀的石油企业创造了多项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技术成果。普光气田研发的高含硫气田安全开采技术,被推广应用到国内多个类似气田;元坝气田形成的超深生物礁气藏开发技术体系,为全球同类型气藏的开发提供了借鉴。这些技术成果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西气东输的能源长廊上,照亮了我国能源发展的道路。
nbsp六、未来之光:能源发展的新征程
nbsp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巴蜀地区的能源发展正朝着更绿色、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向迈进。在页岩油开发领域,涪陵页岩气田复兴区块正加大科研投入,致力于攻克页岩油大规模经济开发的技术瓶颈。科研团队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地下油藏进行三维建模,精准预测页岩油富集区域;采用纳米压裂技术,提高页岩油的采收率。预计在未来五年内,该区块的页岩油年产量有望突破10万吨,成为我国页岩油开发的示范基地。
nbsp在天然气领域,四川盆地的深层气藏勘探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川西地区,新发现的多个深层气田埋藏深度超过6000米,地质储量巨大。为了开发这些深层宝藏,石油企业引入了先进的高温高压钻井设备和智能完井技术。新型的耐高温钻头能够在200℃以上的高温环境下持续作业,智能井下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气藏压力和流量,为科学开采提供数据支持。随着这些深层气田的逐步开发,预计到2030年,四川盆地的天然气年产量将突破1000亿立方米,进一步巩固其在全国天然气供应中的重要地位。
nbsp液化气产业也在积极转型升级。四川中腾容器制造有限公司加大了对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投入,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建成一座智能化的液化气深加工基地。该基地将采用先进的低温液化技术,对液化气进行精细加工,生产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同时,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液化气生产、运输、销售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和安全性。此外,巴蜀地区还在大力推广液化气与可再生能源的融合发展,在一些乡镇建设液化气nbspnbsp太阳能综合供能站,白天利用太阳能发电和供热,夜间或阴天时使用液化气补充能源,为农村地区提供清洁、稳定的能源供应。
nbsp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巴蜀地区将进一步完善管道网络布局。规划中的“川气入藏”工程即将启动,该工程将从四川甘孜州出发,铺设一条长达1000多公里的天然气管道,翻越雪山高原,直达西藏拉萨。这不仅能够解决西藏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还将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强大动力。同时,巴蜀地区还将加强与周边省份的能源互联互通,建设川渝陕、川滇黔等区域能源输送通道,构建更加完善的能源供应网络。
nbsp展望未来,巴蜀地区的能源发展前景广阔。这里的石油人、科研人员和建设者们将继续秉承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在能源勘探开发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从地下千米的气藏到纵横万里的管道,从智能化的开采设备到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巴蜀地区正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能源发展的新篇章,为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巴蜀力量,让地下的蓝色火焰继续照亮前行的道路,温暖更多人的生活。
喜欢。
第123章 巴蜀地下的蓝色火焰传奇[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