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7章 川流不息的名字:四川为何叫“四川”?[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iaoshuo.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四川,这个名字像一碗热气腾腾的麻辣火锅,光是听着就让人觉得鲜活又热闹。可若问起“四川”为何叫“四川”,恐怕很多人会像被花椒麻住了舌尖,一时答不上来。毕竟在中国的省级行政区里,很少有名字像它这样,藏着一条蜿蜒的历史长河,每一朵浪花都翻涌着不同的故事。当你行走在成都的宽窄巷子,触摸着青石板上的岁月痕迹;或是站在重庆的洪崖洞,看两江交汇的璀璨灯火,这个问题便会悄然浮现:“四川”之名,究竟从何而来?

    nbsp一、被河流包裹的猜想

    nbsp第一次听到“四川”,不少人会望文生义:“川”是河流,“四川”想必是四条大河汇聚的地方。这猜想不算错,却像隔着一层薄雾看风景——模糊中透着点道理,却没摸到核心。

    nbsp四川盆地确实被大河环绕。站在攀枝花的高山之巅眺望,金沙江如一条金色的巨蟒,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在川滇交界处劈开陡峭的峡谷。虎跳峡中,江水撞击岩石的轰鸣能传出十里,白色的浪花翻涌,仿佛在诉说着千万年的地质变迁。而在都江堰的宝瓶口,岷江则像位温和的长者,从松潘草原一路走来,被李冰父子用智慧驯服,化作无数条水渠,如毛细血管般滋养着成都平原的万亩良田。每到插秧时节,绿油油的稻田与蜿蜒的水渠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绝美的田园画卷。

    nbsp嘉陵江更似一条碧绿的绸带,缠绕着川东北的丘陵。在南充的龙门古镇,你能看到渔民们划着小船在江上捕鱼,到了合川,它与涪江、渠江相遇,水量顿时变得浩浩荡荡,江面宽阔得望不到对岸。还有雅砻江,这条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在川西高原上切割出深邃的峡谷,水流湍急如奔马。当你乘车行驶在雅砻江边的公路上,看着江水在脚下汹涌奔腾,会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力量。

    nbsp有人说,“四川”就是因这四条河得名。甚至还有另一种版本,将乌江也算入其中,认为乌江部分流域曾属古代四川辖区。但较真起来,这种说法就像火锅里多加了一勺辣椒——看似热闹,却偏离了原本的味道。毕竟中国江河众多,很多地方都有几条大河汇聚,为何独独四川因“四条河”得名?何况在古代,“川”除了指河流,还指平川、平原,这就让“四川”的由来多了层更复杂的解读。走在乐山的江边,看着岷江裹挟着泥沙奔涌向前,你或许会突然意识到,四川的江河从不只是名字的注脚,更是这片土地的血脉。在宜宾,金沙江与岷江在此交汇,江水一半清澈一半浑浊,形成独特的“鸳鸯锅”景观,仿佛在隐喻着四川名字背后复杂的渊源。

    nbsp二、从“川峡四路”走来的名字

    nbsp若把时间倒回宋朝,“四川”这个名字才刚刚开始酝酿。那时候的中国,行政区划叫“路”,相当于现在的省。北宋初年,在今四川地区设了个“川峡路”,听起来就像“河流与峡谷交织的路”,倒也符合四川被群山环绕、大河奔流的地形。想象一下,在这条路上,商队的马蹄声与船夫的号子声交织,驮着蜀锦、茶叶的马匹沿着崎岖的山路前行,船只在湍急的江面上破浪而行,一幅繁忙的古代商贸画卷徐徐展开。

    nbsp可这“川峡路”太大了,管不过来。就像家里来了一堆客人,总得给他们分个房间。于是宋太宗时期,“川峡路”先被分成了“西川路”和“峡西路”。“西川”好理解,指四川西部的平原地带,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天府之国”的核心区域;“峡西”呢?指的是长江三峡以西的地区,包括现在的重庆、湖北恩施等地,这里山高谷深,地势险要,是重要的交通要道。

    nbsp到了宋真宗时期,分家分得更细了。“西川路”又被一分为二:东边叫“益州路”,治所在成都。那时的成都,是西南地区的繁华都市,街道上店铺林立,茶馆里坐满了喝茶聊天的百姓,空气中弥漫着盖碗茶的清香,商贩们用带着川音的吆喝声,售卖着蜀锦和竹编。西边叫“利州路”,治所在利州(今广元),管着川北和陕西汉中。这里的栈道沿着陡峭的山崖蜿蜒,古栈道上的石孔至今仍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当年行人与货物往来的艰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就位于利州路,它如同一道天然屏障,守护着四川的北大门。

    nbsp“峡西路”也没闲着,分成了“梓州路”和“夔州路”。“梓州路”治所在梓州(今三台),管着川中、川南。在自贡,井盐开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那时的梓州路,盐商们的船队沿着沱江顺流而下,将雪白的食盐运往各地。“夔州路”治所在夔州(奉节),管着川东、重庆和贵州东部。白帝城就坐落于此,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千古名句,让这里声名远扬。站在白帝城的城墙上,看着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

    nbsp这下好了,四个“路”并排站:益州路、利州路、梓州路、夔州路。因为这四个路都脱胎于原来的“川峡路”,所以合称为“川峡四路”。老百姓说话喜欢省事,慢慢就把“川峡四路”简称为“四川”了。你看,“四川”的“四”,指的不是四条河,而是四个行政区;“川”指的是“川峡路”的“川”,既包含河流,也包含平原。这就像给四个孩子起外号,本来叫“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叫着叫着,就合成了“四兄弟”。宋朝人大概没想到,这个简称会一直用到现在,成了这片土地最响亮的名字。在当时的驿站里,传递公文的骑手们快马加鞭,将“川峡四路”的消息送往各地,不知不觉间,“四川”这个名字也随着他们的脚步,渐渐被人们熟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三、历史长河里的改名游戏

    nbsp四川的名字,就像个爱变装的演员,在不同的朝代换着不同的行头。

    nbsp战国时期,这里是巴国和蜀国的地盘,所以后来也叫“巴蜀之地”。巴人勇猛,擅长渔猎和征战,他们居住在川东地区,在长江边建立起自己的城邦。蜀人聪慧,精于农耕和手工艺,在川西平原上开垦出大片良田,创造出灿烂的三星堆文明。一个在东边唱着激昂的号子划船,一个在西边安静地制作精美的青铜器,两种文化像嘉陵江和岷江一样,在四川盆地里交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这里设了巴郡和蜀郡,“郡”就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从那时起,巴蜀之地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版图,开始了新的历史篇章。

    nbsp到了汉朝,四川又改名叫“益州”。这个名字听起来文绉绉的,“益”有富裕、增益的意思,倒也符合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美誉。那时候的益州范围可大了,包括现在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陕西南部,妥妥的“西南大区”。在成都的武侯祠里,至今还能看到当年诸葛亮运筹帷幄的遗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将益州视为成就霸业的重要根基。那时的益州,农业发达,商业繁荣,是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nbsp唐朝时,行政区划改成了“道”,四川成了“剑南道”。为啥叫“剑南”?因为位于剑门关以南。剑门关可是个险要地方,两侧山峰对峙,中间一条狭窄的古道,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守住这里,就能守住四川的北大门。后来剑南道又分成了“剑南西川”和“剑南东川”,东边治所在梓州,西边治所在成都,这大概是四川最早被分成东西两部分的样子。此时的“两川”,为后来的名字演变埋下了伏笔。唐玄宗又对这一区划作了调整,增设“山南西道”,便有了“三川”之说。在唐代的诗歌中,“三川”经常被提及,诗人刘禹锡曾写下“三川徒有主,风景属闲人”的诗句,描绘出当时三川地区的风光与人文。不过,这还不是我们熟悉的“四川”。

    nbsp到了元朝,终于有了“四川省”。元世祖忽必烈觉得以前的行政区划太零碎,就把“川峡四路”合并成了一个省,取名“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省”。这名字一叫就是七百多年,虽然中间明朝改成“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清朝又改回“四川省”,但“四川”这个核心词一直没变,就像个固执的标签,牢牢贴在这片土地上。在元朝的驿站里,“四川省”的公文被快马传递到各地;在明清时期的商贸往来中,“四川”的名号随着蜀商的脚步传播到全国。

    nbsp四、三蜀大地的另一个故事

    nbsp除了“四川”,这片土地还有个不太为人知的别称——“三蜀”。听到“三蜀”,有人会想到三国时的蜀汉,或者五代十国的前蜀、后蜀,觉得大概是因为这里建过三个蜀国。其实不然,“三蜀”的说法比这些朝代都早。

    nbsp西汉时期,在四川东部设了三个郡:蜀郡、广汉郡、犍为郡。蜀郡管着成都平原核心区,走在今天的成都街头,锦里的红灯笼下,古色古香的建筑林立,仿佛还能看到当年蜀郡的繁华。蜀郡以成都为中心,这里是蜀文化的发源地,人们擅长织锦,蜀锦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远销海内外。广汉郡管着成都以北,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和神树,诉说着这里古老而神秘的文明。那些造型奇特的青铜器,展现出古蜀人非凡的想象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犍为郡管着成都以南,那里的古镇保留着千年的韵味。罗城古镇的船形街,至今仍充满生活气息,居民们坐在街边的茶馆里,喝着茶,摆着龙门阵,延续着古老的生活方式。

    nbsp这三个郡就像三兄弟,把四川东部的肥沃土地分成了三块,所以被称为“三蜀”。当时的文人写文章,动不动就会提到“三蜀之富”“三蜀之雄”,说的就是这三个地方的繁华。在汉代的史书中,记载着三蜀地区农业丰收、商业繁荣的景象,那里的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是朝廷重要的赋税来源。如今,在三蜀的地界上,火锅店里还飘着汉代的辣油,茶馆里的龙门阵,也在续写着千年前的故事。在成都的老茶馆里,老人们一边嗑着瓜子,一边讲述着三蜀大地的传说;在自贡的盐帮菜馆里,厨师们用传承千年的技艺,烹饪出一道道美味佳肴。

    nbsp“三蜀”和“四川”,一个是三个郡的合称,一个是四个路的简称,就像同一棵树上结出的两颗果子,都带着四川独

第137章 川流不息的名字:四川为何叫“四川”?[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