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4章 老皇城:一部镌刻在成都的时光史诗[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iaoshuo.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nbsp眼前,红照壁在阳光下闪耀着夺目光芒,琉璃瓦流光溢彩,墙面的朱砂红仿佛要将四周的空气都染成赤色。缓步前行,踏上金水河上的石桥,脚下河水清澈见底,鱼儿穿梭于水草之间,桥洞与倒影组成的圆环随着水波轻轻晃动。桥头的石狮威风凛凛,目光如炬,仿佛在审视每一位踏入王府的人。

    nbsp穿过端礼门,笔直的御道延伸向远方,青石板路被打磨得光滑如镜,两侧古柏遮天蔽日,树影在地上交织成神秘的图案。远处,承运殿的飞檐已清晰可见,汉白玉台基在阳光下泛着圣洁的光芒。

    nbsp终于来到承运殿前,仰头望去,三层台基上,蟠龙纹雕刻得活灵活现,仿佛下一秒就会腾空而起。小心翼翼地踏上台阶,指尖抚过丹陛石上的双龙戏珠浮雕,触感细腻而温润。进入殿内,金丝楠木的清香扑面而来,十二根立柱撑起广阔的空间,让人顿感自身的渺小。抬头望向藻井,《蜀川胜概图》中的人物、山水仿佛有了生命,纤夫的号子声、集市的喧闹声,似乎就在耳边回响。

    nbsp沿着中轴线向后,圆殿、存心殿、王宫依次展现。在存心殿,轻轻翻开那本宋代活字印刷的《资治通鉴》,泛黄的书页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墨香萦绕鼻尖。步入王宫,抚摸着紫檀木床榻上精美的雕花,想象着蜀王与家眷在此生活的场景。

    nbsp最后,走进后花园,此时正值寒冬,却见牡丹台上百花齐放,红的热烈,粉的娇嫩,香气四溢。漫步在太湖石堆砌的假山间,听着人工湖潺潺的流水声,看着水中嬉戏的鱼儿,仿佛闯入了人间仙境。

    nbsp然而,一阵风吹过,眼前的美景开始模糊。当我们再次睁眼,身边只剩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但那穿越时空的蜀王府之旅,却已深深印刻在脑海中,让我们对这座消失的建筑有了更真切的感受,也对老成都的历史有了更深的眷恋。

    nbsp穿越二:化身游人聆听导游讲述

    nbsp恍惚间,时光再次流转,我们穿越到蜀王府拆迁前的岁月。此刻,熙熙攘攘的人群聚集在王府门前,一位身着长衫的导游正微笑着向大家招手:“各位看官,这蜀王府啊,可是咱成都的骄傲!”

    nbsp跟着导游的步伐,我们来到端礼门前。他抬手示意:“看呐!这端礼门巍峨耸立,飞檐上的脊兽形态各异,仿佛在俯瞰着世间沧桑。脚下的金水河直通锦江,河上三座石桥精巧无比,到了夜里,月亮一照,桥洞和倒影连起来,就成了‘金水映月的奇景!”说着,他指向桥南的石狮,“这对石狮更是一绝,工匠照着紫禁城的瑞兽雕琢,光打磨就花了半年,您瞧瞧这眼神、这鬃毛,是不是跟活的一样?”

    nbsp穿过端礼门,踏上御道,导游边走边说:“这御道能并排走八辆马车,青石板历经百年都磨得发亮。两侧古柏都是精心栽种,您看这树冠交错,像不像天然的拱门?前方那红照壁,二十多丈长,三丈来高,墙面的红漆用朱砂、桐油等十几种材料调制,百年都不褪色,太阳一照,金光闪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来到承运殿前,导游的语气变得庄重:“这座承运殿,可是蜀王府的正殿!三层汉白玉台基上,蟠龙纹雕刻得张牙舞爪;台阶中间的丹陛石,双龙戏珠立体感十足。殿内十二根金丝楠木立柱,三人才能合抱,抬头看那藻井,每一层斗拱都雕着《蜀川胜概图》,螺钿镶嵌的江面,阳光一照,就像真有江水在头顶流!”

    nbsp接着,我们跟随导游穿过承运殿,参观圆殿、存心殿。在存心殿,他轻轻拍了拍书架:“这里曾藏着三千多卷孤本典籍,最珍贵的就是那本宋代活字印刷的《资治通鉴》,书页泛黄却保存完好,墨香至今还在呢!”

    nbsp最后走进后花园,导游脸上满是自豪:“各位,这里可是人间仙境!人工湖引的是锦江活水,湖底五色鹅卵石,夏天荷叶荷花铺满水面,冬天牡丹台靠着地下火道,照样百花盛开。您再看这些太湖石假山,形态各异,石缝里还长着绿植,就像一幅立体山水画!”

    nbsp听着导游生动的讲解,抚摸着王府的一砖一瓦,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可忽然一阵眩晕,当我们再次回过神,周围早已没了人群与王府的踪影,只剩一片空旷的现代广场。但那些穿越时的所见所闻,那些导游口中的故事,却久久萦绕在心头,诉说着蜀王府曾经的辉煌。

    nbsp四、岁月沉淀下的文化丰碑

    nbsp城市象征:灵魂坐标

    nbsp“老皇城”犹如一位穿越时空的长者,千百年来,始终是成都城市的心脏与灵魂,更是当之无愧的标志性建筑。成都的街道规划、城市布局,皆以它为核心脉络延展,这种以中轴线为基准的布局理念,与北京故宫对京城的影响如出一辙,赋予了成都独特的“皇家气质”。

    nbsp在老成都人的记忆深处,以“老皇城”为原点,街道如蛛网般向四周辐射。这里曾是城市的交通枢纽、商业中心与社交核心,见证了低矮民居向高楼大厦的蜕变,目睹了街道上车水马龙的繁华盛景,也亲历了城市在时代浪潮中的沧桑变革。

    nbsp对每一位成都人而言,“老皇城”早已超越了建筑本身的意义,成为情感与记忆的寄托。无论漂泊多远,只要忆起“老皇城”,心中便会涌起温暖与归属感。老人们口口相传着它的故事,从明朝的辉煌兴建,到战火中的悲壮焚毁;从清朝作为贡院的新生,到民国时期的风雨飘摇,这些故事凝聚成成都人文化传承的血脉,让“老皇城”的精神永远流淌在城市的基因之中。

    nbsp教育中心:知识摇篮

    nbsp1931年,国立四川大学入驻“老皇城”,为这座古老建筑注入了全新活力。曾经庄严肃穆、奢华精美的皇家宫殿,华丽变身为书声琅琅的教育圣地。

    nbsp校园内,古老建筑与现代教学设施和谐相融。学子们在承运殿中聆听教授们的智慧讲授,于古色古香的亭阁间热烈探讨学术问题。“老皇城”的一砖一瓦,都成为了莘莘学子成长奋斗的见证者。在这里,历史的厚重感与学术的进取精神交织碰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砥砺前行。

    nbsp文学院里,学生们沉浸于文学经典,探寻历史文化的深邃内涵;法学院中,他们钻研法律知识,思索社会发展的法治路径。老师们在此传道授业,将知识的火种代代相传。课余时光,学子们漫步于“老皇城”的角落,抚摸着承载历史记忆的建筑构件,感受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nbsp从皇家宫殿到教育圣地的华丽转身,“老皇城”为国家培育了无数栋梁之材。这些从这里走出的学子,带着在“老皇城”收获的知识与精神,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将“老皇城”的故事与成都的历史魅力,传播至五湖四海,续写着这座传奇建筑新的时代篇章。

    喜欢。

第144章 老皇城:一部镌刻在成都的时光史诗[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