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阆中:时光深处的川北明珠[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iaoshuo.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阆中文化的独特符号。孩子们在醋雾中嬉笑奔跑,老人们则围坐在一起,讲述着过去的故事,笑声与醋香交织,构成了一幅温馨的民俗画卷。
nbsp如今,保宁醋已走出阆中,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但它的根始终深扎在这片土地。现代化的生产线旁,依然保留着传统手工酿造的作坊,新与旧在这里完美融合。游客来到阆中,总会带上几瓶保宁醋,或是自用,或是馈赠亲友,让这份醇厚的味道,传递着阆中的故事与情怀。在保宁醋博物馆里,透明的玻璃展柜中陈列着古老的酿造工具,墙上的老照片诉说着岁月的变迁。游客们驻足观看,品尝着不同年份、不同风味的醋,感受着这千年醋香的魅力,仿佛穿越时空,与古老的酿造技艺对话。
nbsp七、商贸繁荣:经济复苏的活力
nbsp作为省会的阆中,嘉陵江畔的码头终日热闹非凡。商船如梭,一艘艘满载蜀锦、川茶、药材的船只,在纤夫们粗犷的号子声中,缓缓驶向远方,又带回江南的丝绸、景德镇的瓷器、苏杭的刺绣。码头的石阶被磨得发亮,那是无数双脚、无数货物留下的印记。岸边的仓库里,堆满了来自各地的商品,空气中弥漫着茶香、药香与绸缎的清香。陕西会馆里,秦腔的高亢与川剧的婉转在此交融,戏台上,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唱念做打,精彩绝伦。台下,观众们时而屏息凝神,沉浸在剧情中;时而大声叫好,为演员的精湛技艺喝彩;不时还会向台上抛掷赏钱,铜钱落在木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为这热闹的场景增添了几分烟火气。山西票号的算盘声与嘉陵江的浪涛声相互应和,账房先生坐在柜台后,拨弄着算盘珠子,“噼啪噼啪”的声音,仿佛是财富流动的音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而张飞庙周边,也是商铺林立,售卖着各种与张飞相关的纪念品以及特色小吃,保宁醋的店铺更是格外醒目,吸引着往来游客驻足品尝、选购。西街的“德盛昌”丝绸庄,是当年最负盛名的商号。掌柜王福海,中等身材,目光如炬,待人接物总是面带微笑。他凭借诚信经营与精湛工艺,将阆中丝绸远销海外。他独创的“双面缂丝”技艺,能在一匹绸缎上织出不同的图案,正面是娇艳欲滴的牡丹,反面则是栩栩如生的凤凰,引得各国商人竞相采购。为了保证丝绸的质量,他亲自挑选蚕茧,监督缫丝、染色、织造的每一个环节。有一次,一批即将出口的丝绸在检验时发现有几处微小的瑕疵,他毫不犹豫地下令全部返工,宁愿承受巨大的损失,也不愿砸了“德盛昌”的招牌。“品质就是商号的命根子。”王福海常对伙计们说。如今,走进西街,依然能看到古色古香的绸缎庄,橱窗里陈列的蜀锦,色泽艳丽,图案精美,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店内的老师傅们,戴着老花镜,坐在织机前,双手在丝线间穿梭,他们布满老茧的双手,却能织出世间最美的绸缎,每一根丝线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传承。
nbsp八、祠庙楼阁:凝固的历史乐章
nbsp除了张飞庙,汉桓侯祠也是阆中人心头的精神图腾。张飞在此驻守七年,教百姓习武,兴修水利,开垦农田。传说他遇害后,阆中百姓悲痛欲绝,连夜赶制衣冠冢。每逢初一十五,祠堂内香火缭绕,烟雾袅袅。百姓们带着自家的米酒、腊肉前来祭祀,在张飞像前虔诚地磕头,祈求平安和丰收。如今,祠内的张飞像威风凛凛,身高丈余,豹头环眼,燕颔虎须,那双怒目圆睁的眼睛,仿佛仍在守护着这座古城。祠堂的墙壁上,绘有许多关于张飞的故事壁画,色彩鲜艳,人物形象生动,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观看。壁画中,张飞横矛立马,英姿飒爽;或是与百姓亲切交谈,和蔼可亲。祠内的建筑布局严谨,构造别致,既有雄伟壮观的气势,又不失幽雅精美,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nbsp阆中文庙,是儒家文化在川北的圣殿。大成殿前的泮池,清澈见底,池中游鱼嬉戏。曾几何时,这里倒映过无数学子虔诚的身影。每年祭孔大典,天还未亮,文庙内便忙碌起来。工作人员精心布置场地,摆放祭品,香炉中早已插满了香,等待着仪式的开始。待晨光初现,钟鼓齐鸣,身着汉服的学子们鱼贯而入,在司仪的引导下,行三跪九叩大礼。他们神情庄重,口中齐声诵读《论语》,声音响彻云霄,场面庄严肃穆,令人心生敬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诵读声在文庙内回荡,仿佛穿越千年,与古代圣贤对话。仪式结束后,学子们还会绕着泮池走上一圈,寓意着从此开启智慧之门。泮池边的石栏上,刻着精美的花纹,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成长与梦想。
nbsp华光楼,被誉为“阆苑第一楼”。杜甫曾在此留下“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绝唱。这座全木结构的三层楼阁,飞檐凌空,盖着绿色琉璃瓦,脊饰繁复精美。站在楼顶极目远眺,嘉陵江如一条玉带蜿蜒东去,江面上船只来来往往,汽笛声此起彼伏。古城的青砖黛瓦尽收眼底,街巷纵横交错,行人如织。夕阳西下时,余晖为楼阁镀上一层金色,飞檐翘角在风中轻轻晃动,檐下的铜铃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如梦如幻,美不胜收。楼下的街道上,商贩们的吆喝声、顾客的讨价还价声,交织成一首热闹的市井交响曲。从华光楼望去,张飞庙隐匿在古城街巷之中,保宁醋坊的旗帜在风中飘扬,为古城景色添了一抹历史的厚重与生活的烟火。
nbsp中天楼,作为古城的中心地标,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古时,它是传递军情的了望塔。士兵们日夜坚守在楼上,一旦发现敌情,便会敲响警钟,钟声浑厚悠扬,能传遍整个古城。如今,这里是游客必到的打卡地。登上楼顶,四条古街如巨龙向四方延伸,店铺林立,有售卖特色小吃的,香气四溢;有出售手工艺品的,琳琅满目。游人如织,有的在拍照留念,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有的在挑选纪念品,希望把阆中的记忆带回家。站在中天楼上,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古今的交融。楼下的街道上,保宁醋的醇香与各种美食的香气混杂在一起,张飞牛肉的店铺招牌格外醒目,街边艺人的弹奏声和行人的欢笑声此起彼伏,张飞庙的故事在人们的交谈中流传,这座小城的千年岁月,都浓缩在这一方天地之间。
nbsp九、省会迁址:历史的落幕与新篇
nbsp康熙四年的那个清晨,阳光依旧洒在阆中的城墙上,但空气中却弥漫着一丝离别的忧伤。当四川省会的旗帜缓缓从阆中升起,迁往复苏的成都时,这座小城没有哀怨,只有从容。城墙上的士兵们整齐列队,注视着旗帜离去,他们的目光中既有不舍,也有对未来的期许;街巷中的百姓们,默默地站在路边,眼中满是不舍,有的老人甚至流下了眼泪。二十年的省会岁月,早已将坚韧与包容刻入骨髓。城墙下的青苔依旧在岁月中生长,嘉陵江的涛声依然日夜不息,而那些深藏在街巷中的故事,却愈发醇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张飞庙的香火并未因省会的迁移而减弱半分。每逢初一、十五,或是重要节庆,庙前的青石板路上便挤满了前来祈福的人。卖香烛的小贩穿梭其中,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里,还夹杂着孩童们天真的嬉笑。人们带着自家酿造的米酒、刚出锅的腊肉,在张飞像前虔诚地磕头。烛火摇曳间,仿佛能看见千年前那位身着铠甲的猛将,正用他那如洪钟般的声音,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而在庙旁的茶馆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品着盖碗茶,一边讲述着张飞镇守阆中的故事,从练兵屯田到爱民如子,每一个细节都在岁月的打磨中愈发鲜活。“当年张将军……”李大爷抿了一口茶,缓缓说道,眼神中充满了崇敬。保宁醋的香气也不时飘来,为这些古老的故事增添了几分生活的滋味。
nbsp褪去省会光环的阆中,反而回归了最本真的烟火气。古戏台上,川剧的变脸绝活引得观众阵阵喝彩。演员们一转身,一甩头,瞬间变换出不同的脸谱,红的似火,绿的如茵,蓝的像海,令人眼花缭乱。台下的观众们时而屏息凝神,被演员的精湛技艺所折服;时而大声叫好,为精彩的表演欢呼。不时还会向台上抛掷赏钱,整个戏台前热闹非凡。老茶馆里,竹椅竹桌摆放整齐,盖碗茶的热气氤氲着家长里短。老人们坐在那里,一边慢悠悠地品茶,一边悠闲地聊着天,手中的长烟杆“吧嗒吧嗒”地响着,仿佛时光在这里都放慢了脚步。茶馆的角落里,偶尔还能看到有人用保宁醋调制着独特的饮品,或是就着醋香品尝着当地的小吃。
nbsp每逢端午,嘉陵江上龙舟竞渡,号子声震天。一艘艘龙舟如离弦之箭,在江面飞驰。船员们齐心协力,奋力划桨,船桨拍打着水面,溅起朵朵水花。岸边的观众们挥舞着手中的彩旗,大声呐喊助威,整个古城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加油!加油!”的呐喊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此时的张飞庙前,也会摆出各种特色美食摊位,香气四溢。其中最受欢迎的,当属以张飞命名的“张飞牛肉”。这牛肉表面墨黑,切开后内里殷红如霞,口感紧实有嚼劲,咸香中带着一丝麻辣,咬上一口,满满的都是阆中的味道。而保宁醋作为绝佳的搭配,蘸上一点,更是让牛肉的风味提升到新的境界。游客们围在摊位前,品尝着美味的牛肉,赞不绝口。
nbsp如今漫步在阆中古城,古街古巷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格局。店铺里,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诉说着祖辈们的精湛技艺:色彩绚丽的蜀绣、造型精巧的竹编、栩栩如生的木雕。而在街角巷尾,还能看到老工匠们专注创作的身影,他们布满老茧的双手,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能将平凡的材料变成令人赞叹的艺术品。一位老绣娘坐在门口,飞针走线,绣出的花朵仿佛能随风飘动;旁边的竹编师傅,手中的竹条在他的编织下,逐渐变成了精美的竹篮。街边的小吃摊上传来阵阵诱人的香气,保宁醋的醇厚、白糖蒸馍的香甜、油茶馓子的酥脆,每一种味道都能勾起人们对这座古城深深的眷恋。保宁醋博物馆里,游客们驻足观看醋的酿造历史与工艺展示,品尝着不同年份、不同风味的醋,感受着这千年醋香的魅力。
nbsp夜幕降临,华光楼的灯笼次第亮起,暖黄色的灯光倒映在嘉陵江中,随着水波轻轻摇曳。中天楼四周的街道上,霓虹闪烁,酒吧里传来悠扬的歌声,与街边艺人的弹奏声交织在一起。此时的阆中,既有历史的厚重,又充满了现代的活力。这座被历史偏爱的小城,始终以从容的姿态,等待着下一个千年的故事。无论是青砖黛瓦间的历史沧桑,还是街头巷尾的人间烟火,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它的前世今生,在张飞庙的忠义精神、贡院的文化底蕴与保宁醋的醇香中,感受阆中那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nbsp十、市井烟火:青石板上的生活诗行
nbsp阆中的晨光总带着三分醋香。当第一缕阳光斜斜切过中天楼的飞檐,古城的街巷便在木屐叩击青石板的声响中苏醒。王记油茶摊的铜锅早已沸腾,老板用长柄竹勺将米浆舀入沸水,手腕轻转间便织出绵密的奶白漩涡,撒上炸得金黄的馓子、炒香的核桃碎,最后淋一勺保宁醋——这画龙点睛的酸,让整碗油茶瞬间有了灵魂。蹲在街边的老茶客们端着粗瓷碗,用竹筷拨拉着馓子,醋香混着蒸腾的热气,在晨光里勾出朦胧的市井轮廓。
nbsp学道街的“状元蹄”铺子前,永远排着长队。第三代传人陈师傅正将卤好的猪蹄捞起,琥珀色的卤汁顺着蹄髈纹路缓缓滴落,在青石板上砸出铜钱似的印记。“我爷爷那辈就在贡院门口摆摊,考生们都要啃个蹄髈讨彩头。”他用浸透卤汁的布巾擦着汗,围裙上的油垢早被岁月浆洗成深褐色。铺子墙上挂着张泛黄的老照片,民国年间的考生们挤在摊位前,手里举着油乎乎的蹄髈,脸上是如释重负的笑容。如今游客们买蹄髈时,还会学着老照片里的样子,在状元坊下拍张照,仿佛能借些当年的文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傍晚的醋坊街最是热闹。放学的孩童们攥着零花钱,围在“醋凉粉”摊前。摊主李嬢嬢用黄铜旋子在雪白的凉粉上一转,便旋出薄如蝉翼的片儿,浇上自制的油辣子和两勺陈年保宁醋,红通通的辣子油裹着琥珀色的醋汁,在青瓷碗里漾开诱人的光泽。“慢点儿吃,又没人跟你抢!”李嬢嬢笑着拍打一个扒在桌边的男孩,他嘴角沾着醋汁,手里还捏着块没吃完的白糖蒸馍——这甜馍蘸醋的吃法,是阆中人才懂的妙趣。
nbsp深夜的张飞庙后街,总有盏马灯固执地亮着。那是张老汉的“三国面”摊,竹制的挑子一头是滚着沸水的铜锅,另一头是刻着“五虎上将”浮雕的面柜。“来碗‘长坂坡牛肉面!”穿汉服的小姑娘话音刚落,张老汉便捞起一把细面投入锅中,又往碗里舀了勺炖得酥烂的牛肉。他总爱给客人讲三国故事,讲到张飞在阆中屯田时,便会指着碗里的青菜说:“这青菜可是当年张将军教百姓种的!”面汤的热气模糊了他眼角的皱纹,也让青石板路上的时光,在一碗面的温度里悄然回溯。
nbsp十一、匠人之心:时光淬炼的活态传承
nbsp在古城深处的“经纬阁”里,蜀绣传人周雪梅正对着绷架凝神。她指尖的绣花针穿梭如飞,在素白的缎面上绣出锦屏山的秋景——那枫叶的红,是用保宁醋调和矿物颜料染成的,周雪梅说这是祖传的“醋染法”,能让颜色历久弥新。绷架旁的竹篮里,堆放着未完工的张飞绣像,铠甲的纹路细如发丝,眼神却透着不怒自威的气势。“小时候常去张飞庙看壁画,那些线条早就刻在心里了。”她抬手将一缕白发掖到耳后,指腹上的老茧在灯光下泛着微光。阁楼上还藏着她母亲留下的绣样,民国时期的丝绸上,用金线绣着“汉桓侯祠”的飞檐,针脚间竟还残留着淡淡的醋香。
nbsp竹编匠人陈光武的铺子在醋坊街拐角。他的工作台上永远摆着几截嘉陵江畔的水竹,削成的竹篾薄如蝉翼,在他手中柔韧如丝。“编竹器要像江水一样,该弯则弯,该直则直。”他正在编的是个张飞脸谱纹样的竹篮,篾条在他指间交错,忽而成了豹头环眼,忽而成了丈八蛇矛。铺子墙上挂着他祖父传下的竹编兵器,那把竹制蛇矛曾在1950年代的民俗表演中用过,竹篾的纹理里还夹着当年的红绸碎片。如今陈光武收了个年轻徒弟,小伙子编竹篾时总爱戴着耳机,却不妨碍他把张飞的胡须编得根根分明。
nbsp最神奇的要数“醋陶”传人刘建国的窑口。他烧制的陶罐专门用来陈酿保宁醋,陶土取自嘉陵江与构溪河交汇处的“二合土”,里面还掺着老醋坊的醋渣。“这叫‘以醋养陶,以陶酝醋。”刘建国掀开窑门,一股混合着泥土与醋香的气息扑面而来,窑内的陶罐表面凝结着一层白霜,那是醋蒸汽与陶土长期作用形成的“醋釉”。他指着一个明代样式的醋瓮说:“你看这釉色,像不像张飞的铠甲?”阳光穿过窑洞的窗棂,照在陶罐的冰裂纹上,仿佛给千年醋香镀上了层时光的铠甲。
nbsp十二、水旱码头:流动的文明密码
nbsp嘉陵江的号子声里藏着阆中的另一段历史。老船工赵大爷至今记得1941年那场大洪水,浊浪几乎漫过城墙,是纤夫们用肩膀把粮船拉过险滩。“那时候纤绳勒进肉里,血和汗混着江水往下滴。”他卷起裤腿,小腿上还留着当年被纤绳磨出的疤痕。如今他在游船上讲故事,讲到动情处会突然喊起号子,苍老的嗓音在江面上震颤,竟引来几只白鹭盘旋。游船甲板上,年轻情侣把写着心愿的红绸系在栏杆上,绸带随风飘动,与远处江面上的白帆相映成趣。
nbsp码头边的“船工号子博物馆”里,陈列着不同年代的纤绳。最珍贵的是根清代的竹篾纤绳,上面还留着几处修补的痕迹,每处补丁都用不同颜色的竹篾编成,像极了张飞脸谱上的花纹。博物馆的全息投影厅里,游客能“穿越”到1930年代的码头——虚拟的纤夫们喊着号子拉船,岸边的货栈里,脚夫们正用竹杠抬着保宁醋的坛子,坛子上的朱漆“保”字在夕阳下格外醒目。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伸手去摸虚拟的醋坛,却惊觉自己的手穿过了投影,惹得旁边的老人哈哈大笑。
nbsp每年清明,码头还会举行“祭江”仪式。老人们捧着装有保宁醋的陶碗,将醋缓缓倒入江中,口中念着“江水安澜,醋香绵长”的祝词。醋液在江面扩散开,引来成群的鱼儿啄食,孩子们便欢呼着扔下面包屑。仪式结束后,赵大爷会摇着他的小木船,带游客去看江中的“水八阵”——那是诸葛亮当年布下的石阵,在枯水期会露出水面,石缝里还卡着几枚明清时期的铜钱,被江水和醋雾侵蚀得绿锈斑斑,却依然能辨认出“万历通宝”的字样。
nbsp十三、月光下的古城:历史与现实的叠影
nbsp中秋夜的阆中,月光会被嘉陵江揉碎成银鳞。华光楼的灯笼与天上的圆月相映成趣,楼内的茶座上,穿汉服的姑娘正用古琴弹奏《凤求凰》,琴弦的震颤与江涛声奇妙地共鸣。楼下的小吃摊上,摊主们挂起兔子灯,灯影在青石板上晃悠,像极了三百年前赶考学子们提着的油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张飞庙的庭院里,月光透过雕花窗棂,在石碑上投下斑驳的影。守庙的杨师傅正在擦拭张飞塑像,他用的抹布蘸着保宁醋——这是祖传的清洁法,既能去尘,又能让木头保持光泽。“你看这塑像的眼睛,月光照上去会发亮。”杨师傅指着张飞的泥塑像,月光果然在塑像的瞳孔处凝出两点光,仿佛这位猛将从未离去。庙后的张飞墓前,有个少年正对着墓碑背诵《出师表》,他的声音在寂静的庭院里回荡,惊起了栖息在古柏上的夜鹭。
nbsp午夜的中天楼,月光把四条古街照得如同银带。酒吧里的驻唱歌手弹着吉他,唱着改编版的《阆中谣》:“青石板上走千年,醋香飘过九重天……”而在街的另一头,几位老人正围坐在石桌边下象棋,棋盘是块磨损的青石板,楚河汉界处凹痕深深,据说还是清代某个秀才刻的。他们落子的声响与酒吧的音乐遥相呼应,构成了古城独特的夜之交响。
nbsp当最后一盏灯笼熄灭,嘉陵江的月光仍在流淌。这月光曾照过杜甫登楼的身影,曾照亮过考生们夜读的油灯,也曾抚摸过纤夫们伤痕累累的脊背。如今它又落在拍照的游客脸上,落在直播的手机屏幕上,落在保宁醋博物馆的玻璃展柜上——那些陈列的醋坛在月光下泛着幽光,仿佛无数个阆中的过往,都被封存在这千年不腐的酸味里,等待着下一个清晨,被第一缕阳光和新的故事唤醒。
喜欢。
第146章 阆中:时光深处的川北明珠[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