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8章 老成都:时光褶皱里的故事长卷(上)[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iaoshuo.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nbsp到了清末,北较场成为四川武备的核心年,张之洞在此编练新军,引入了德国的训练方法。每天清晨,校场上都会响起整齐的德语口令声。一位叫李三的老兵回忆说:34;那时我们练正步,德国教官拿着皮鞭盯着,走不好就要挨打。但说实话,练出来的新军就是不一样。34;1911年保路运动爆发时,从北较场出发的新军成为了革命的主力,他们踏着夜色冲出城门,打响了推翻满清统治的第一枪。在起义的那个夜晚,新军士兵们将红布条系在手臂上作为标志,其中一位叫王强的士兵,在激烈的战斗中红布条被鲜血染红,却依然坚守阵地,直到胜利的曙光来临。

    nbsp南较场:锦江畔的阅兵盛典

    nbsp南较场紧邻锦江,每逢重大节庆,这里便成了一片金色的海洋。康熙五十八年的春天,为庆祝平定准噶尔叛乱,康熙皇帝特命在南较场举行盛大阅兵。校场上,八旗将士身着崭新的铠甲,红色的披风在风中猎猎作响。当阅兵的队伍从锦江边走过时,阳光洒在兵器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引得对岸的百姓纷纷驻足观看。锦江之上,也停满了小船,船上的人们伸长脖子,想要一睹阅兵的盛况。

    nbsp阅兵台前的观礼席上,坐着从京城赶来的钦差大臣。他看着台下整齐划一的方阵,不禁赞叹:34;川军之精锐,不亚于京师之师!34;阅兵结束后,还举行了精彩的骑射表演。一位叫阿桂的蒙古勇士,在飞驰的马背上连发三箭,箭箭命中百步外的靶心,赢得满堂喝彩。台下的百姓们挤在锦江岸边,踮着脚尖张望,欢呼声与掌声此起彼伏。有个顽皮的孩童为了看得更清楚,偷偷爬上了岸边的一棵大树,却不小心摔了下来,幸好被眼疾手快的路人接住,惹得周围一片惊呼,随后又化为善意的笑声。

    nbsp平日里,南较场也是热闹非凡。每逢农历初一、十五,这里都会举行武术擂台赛。来自四川各地的武林高手汇聚于此,切磋武艺年的一场比赛中,一位叫王大力的武师,仅凭一双铁拳,接连击败七位挑战者,成为南较场的传奇人物。他的故事在成都的茶馆里被反复传颂,激励着无数年轻人习武强身。比赛当天,南较场周围摆满了各种小吃摊,卖糖画的、卖凉粉的、卖卤味的,吆喝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比武场俨然成了一个热闹的集市。

    nbsp东较场:码头边的铁血岁月

    nbsp东较场与东门码头仅一街之隔,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兼具军事与商业双重功能。白天,校场上尘土飞扬,士兵们在此操练骑射;夜晚,码头上灯火通明,商船往来如梭年的一个夏夜,一艘满载军火的商船停靠在东门码头,准备运往东较场。突然,一伙海盗从芦苇丛中杀出,企图抢夺军火。守卫码头的士兵立即鸣锣示警,校场里的将士们闻讯后,迅速集结,手持火把冲向码头。

    nbsp黑暗中,喊杀声、兵器碰撞声响成一片。一位叫陈勇的士兵,在与海盗的搏斗中,不幸被长矛刺穿胸膛,但他仍死死抱住敌人,为战友争取了时间。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海盗被全部歼灭,但陈勇却永远倒在了锦江畔。为了纪念他,当地百姓在码头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34;陈勇士之墓34;。每年清明,都会有人自发前来祭扫,在石碑前献上一束鲜花,表达对英雄的敬意。有时还会有学校组织学生来此,听老人讲述陈勇的故事,传承这份英勇无畏的精神。

    nbsp战时,东较场更是繁忙异常年抗战爆发后,这里成为了重要的物资中转站。每天都有大量的粮草、弹药从码头运往较场,再分发到各个战区。码头上,搬运工们光着膀子,喊着号子,将一箱箱弹药装上马车;校场里,士兵们紧张地进行战前准备,气氛凝重而压抑。一位叫老周的搬运工回忆说:34;那时候,我们每天要搬运上百箱弹药,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但一想到是为了打鬼子,浑身就又有了劲。34;有一次,在搬运弹药的过程中,突然遭遇日军空袭,老周和工友们不顾危险,用身体护住弹药箱,避免了重大损失。

    nbsp西较场:通惠门下的阵法传奇

    nbsp西较场靠近通惠门,地势平坦,是演练阵法的绝佳之地。明代嘉靖年间,一位叫戚继光的将领曾在此演练34;鸳鸯阵34;。这种阵法由十二人组成,长短兵器配合,攻防兼备。演练时,士兵们手持狼筅、藤牌、长枪,在教官的指挥下,如同一头头猛兽,快速变换阵型。围观的百姓们看得目瞪口呆,纷纷感叹:34;此阵一出,何愁倭寇不灭!34;为了让阵法演练更加逼真,当时还专门制作了一些模拟倭寇的假人,士兵们在演练过程中,将假人当作真正的敌人进行攻击,场面十分震撼。

    nbsp清代,西较场成为了演练34;八卦阵34;的主要场所。这种阵法以八卦图为基础,变化无穷年的一次演练中,一位叫刘智的将领,将八卦阵与川军的特点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34;川字八卦阵34;。在演练现场,士兵们按照阵型快速移动,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如雷霆万钧。一位从京城来的武官看后,连连称赞:34;川军之智,令人叹服!34;演练结束后,刘智还会召集士兵们开会,总结演练中的经验教训,不断改进阵法。在他的带领下,西较场的士兵们对阵法的运用越来越娴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除了阵法演练,西较场还经常举办军事比武。比武项目包括摔跤、射箭、舞刀等年的一场比武中,一位叫张猛的士兵,在摔跤比赛中,接连摔倒七位对手,夺得冠军。他的精彩表现,赢得了全场的欢呼。赛后,他被破格提拔为小旗,成为了西较场的骄傲。张猛夺冠后,他的家人特意在西较场附近的餐馆摆了几桌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分享这份喜悦。在酒席上,张猛还现场表演了几招摔跤技巧,引得众人阵阵喝彩。

    nbsp如今,四座较场虽已被水泥覆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但地名里的34;教场坝较场街34;,仍倔强地保留着曾经的峥嵘。在北较场遗址上,一所现代化的学校拔地而起。每当课间休息时,孩子们在操场上追逐嬉戏,笑声回荡在空中。或许,他们脚下的土地里,还埋藏着当年将士们的故事,等待着后人去发现、去传颂。在南较场的旧址上,建起了一座市民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雕塑,展现了古代将士阅兵的场景。每到夜晚,广场上灯光璀璨,人们在这里跳舞、散步、玩耍,热闹非凡,昔日的阅兵盛典化作了今日的人间烟火nbsp,但那份历史的厚重感依然萦绕在这片土地之上。

    nbsp剧场:戏台上下的人生百态

    nbsp红旗剧场后台的樟木箱里,压着件褪色的蓝绸戏服,领口处那片暗红色茶渍,历经六十余载岁月仍清晰可辨年川剧《红梅记》首演当晚,扮演李慧娘的周素芳身着此戏服,在演绎“鬼怨”一折时,情绪完全沉浸在角色之中。当唱到“可怜奴,惨凄凄,一灵不泯”时,她下意识地抬手比划,却不慎打翻了身旁的茶盏,滚烫的茶水瞬间泼洒在戏服上。但台下观众正全神贯注,为她凄婉的唱腔深深动容,掌声如潮水般涌来。周素芳强自镇定,水袖翩然一甩,继续投入表演,仿佛什么都没发生。演出结束后,她看着戏服上的茶渍,本想清洗,却又觉得这痕迹恰似李慧娘的血泪,便将其保留了下来。如今,这件戏服静静陈列在剧场纪念馆的玻璃展柜中,旁边的老照片里,周素芳正对着镜子,手持油彩笔,细致地勾画脸谱,鬓角别着朵新鲜的栀子花,眉眼间尽是即将登台的专注与期待。

    nbsp每到周末,红旗剧场便会举办“川剧体验日”活动。活动现场,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围在工作人员身边,好奇地挑选着仿制的凤冠霞帔、精致的小生巾帽和色彩鲜艳的戏服。穿上戏服后,他们跟着川剧老师学习简单的身段和念白。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手持红色小折扇,有模有样地迈着小碎步,学着用稚嫩的四川方言念出“苦哇——”,那奶声奶气的声音在空旷的剧场里回荡,惊起了梁间筑巢的燕子,它们扑棱棱地飞向剧场高处,又好奇地盘旋回来。旁边的家长们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有趣的一幕,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nbsp锦城艺术宫的地下仓库里,整齐堆放着1987年《丝路花雨》演出时的道具——三匹会发光的丝绸骆驼。为了让这三匹骆驼在舞台上呈现出西域的神秘霞光,当年的技术人员们绞尽脑汁。他们用灯泡和玻璃纸反复进行试验,一次次调整灯泡的位置和玻璃纸的颜色、层数。有一次,距离演出只剩三天,制作出的骆驼却始终达不到理想的发光效果,整个团队心急如焚。道具师傅老吴更是吃住在仓库,不眠不休地改进。演出前一天的深夜,电路突然出现故障,老吴二话不说,举着手电筒就钻进了狭小的骆驼腹内抢修。当他满身油污地从骆驼肚子里钻出来时,脸上却挂着如释重负的笑容——他成功了,演出得以准时开场。

    nbsp如今,锦城艺术宫的化妆间里,那排木质衣架见证了无数艺术的交融与碰撞。一边,色彩斑斓的水袖随意地挂着,仿佛随时准备在舞台上翻飞;另一边,洁白的芭蕾舞裙垂落,裙摆上的蕾丝花边轻轻晃动。新旧艺术在此悄然对话,互不干扰,却又相得益彰。每年跨年音乐会,当交响乐团奏响熟悉的《茉莉花》旋律时,二楼包厢里总会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是艺术宫的首任灯光师,尽管年事已高,但每年都会准时前来。他坐在包厢里,眼神专注地看着舞台上变幻的灯光,不时伸手摸摸身旁的控制台,嘴里念叨着当年调试追光灯的艰辛:“那时候,为了让灯光和音乐完美配合,我们不知道熬了多少个通宵……”

    nbsp蜀声剧场的砖墙缝隙里,嵌着枚边缘已经磨损的1943年戏票残片。那个年代,这里还叫“悦来茶园”,场内总是热闹非凡,茶碗磕碰声甚至比舞台上的掌声还要响亮。唱老生的刘三爷,以唱功扎实、台风稳健闻名,但有一次,他在表演《空城计》时,一时忘词。台下观众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气氛变得紧张起来。然而,刘三爷毕竟经验丰富,他灵机一动,即兴把唱词改成了劝诫听众“莫在茶馆头赊账”,诙谐的话语一出,惹得满堂哄笑,尴尬的局面瞬间化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如今,蜀声剧场每周都会举办“票友擂台赛”。比赛现场,七十岁的退休会计戴着老花镜,身着一件洗得发白却浆洗得十分整洁的长衫,正深情地唱着《长生殿》。他的嗓音虽有些颤巍巍,但字里行间却藏着五十年的戏瘾,每一个唱腔、每一个眼神,都饱含着对川剧的热爱。而舞台的另一侧,几个扎着脏辫的年轻人则将川剧高腔与现代说唱巧妙融合,他们表演的创新曲目《锦城嘻哈令》,节奏强烈,歌词中融入了大量成都方言和老成都的历史文化元素,在短视频平台上的点击量早已突破百万。后台的长条凳上,一位满脸皱纹的老艺人正手把手教小演员耍变脸。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握住孩子稚嫩的小手,耐心地讲解着动作要领,指尖的油彩不经意间蹭在孩子脸上,像是点上了传承的印记,寓意着川剧艺术在新一代手中将继续发扬光大。

    nbsp河流:千年流动的生命之歌

    nbsp金河故道的石板缝里,偶尔能翻出一些带着岁月痕迹的宋代陶瓷碎片年旧城改造时,施工队在挖掘地基过程中,意外挖出半截刻着“元丰通宝”字样的陶瓮。当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打开陶瓮,发现里面还残留着发黑的茶叶。经考古专家考证,这些茶叶和陶瓮极有可能是当年商船在金河上翻沉时遗落的货物。老茶客李伯常常坐在故道旁的石凳上,给前来纳凉的人们讲述金河的故事。他说,他爷爷年轻时曾在金河上划船,每到暴雨过后,河面上总会漂浮着各种奇物:有时是一面锈迹斑斑的唐代铜镜,镜面依稀还能照出人影;有时是几枚布满铜绿的明代铜钱;还有一次,爷爷竟然捞起个刻着梵文的银质香囊,香囊上的花纹精美绝伦,仿佛诉说着遥远的异国故事。

    nbsp如今,金河虽已暗渠化,地面上看不到河水流动的痕迹,但每逢暴雨,槐树街的井盖就会泛起涟漪,仿佛金河在地下“喘气”。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金河的历史,社区组织了“寻河记忆”活动。活动当天,孩子们手拿放大镜,兴致勃勃地在石板路上寻找历史痕迹。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突然兴奋地跳起来,她指着砖缝里一片形状独特的青苔,大声喊道:“快看!这青苔的形状像极了地图上的金河走向!”其他孩子纷纷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讨论着,眼神中满是对历史的好奇与探索的喜悦。

    nbsp解玉溪遗址的花坛里,种着一种特殊的玉簪花。花瓣呈淡绿色,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蕴含着玉石的灵气。传说唐代时,玉匠们在解玉溪畔取水打磨玉器,溅起的玉粉渗入土壤,久而久之,便滋养出了这种与众不同的花朵。老玉器店“琢玉斋”的第四代传人王师傅,至今仍小心翼翼地保存着祖上传下的《解玉溪玉经》。这本泛黄的古籍纸页已经变得十分脆弱,上面详细记载着“卯时取水,酉时开料”等古法琢玉的讲究,每一个字都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心血。

    nbsp2015年,街道办在遗址旁精心建造了一座玻璃展柜,用来展示历年在解玉溪遗址出土的玉器残件。这些残件有的只是一小块雕琢过的玉片,上面还能看到细腻的纹路;有的是破损的玉镯,断口处依然闪烁着温润的光芒。展柜旁边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古法琢玉的影像,画面中,玉匠们手持简陋的工具,专注地雕琢着玉石,汗水从他们的额头滴落,却丝毫不影响他们的专注。某个周末,一位来自加拿大的游客站在展柜前,久久地盯着里面的汉代玉璧出神。他感慨地说:“这温润的光泽,和我家乡冰川融水的质感惊人相似,仿佛跨越时空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nbsp摩诃池遗址公园的地面上,镶嵌着用青铜打造的精美水波纹图案。这些图案错落有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古朴的光芒。每到月圆之夜,皎洁的月光洒在波纹上,便会在周围的墙壁投出粼粼光影,仿佛摩诃池的水波在墙上流淌。退休历史老师赵阿姨自愿担任公园的义务讲解员,她对摩诃池的历史了如指掌。每次讲解时,她总会指着地面,绘声绘色地说:“这里曾是李白醉酒捞月的地方。当年,诗仙李白在这里饮酒作乐,喝醉后看到水中明月,便不顾一切地跳下去想要抓住它……”

    nbsp2018年,公园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重现摩诃池”灯光秀。夜幕降临,随着音乐缓缓响起,全息投影技术将莲花、亭台楼阁等景象呈现在空中。一朵朵莲花在半空绽放,花瓣晶莹剔透,仿佛触手可及;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若隐若现,宛如仙境。游客们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花蕊夫人笔下的“水精宫殿”。一个小男孩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兴奋地在光影中奔跑。突然,他不小心撞翻了工作人员放置的道具船,纸船轻盈地飘进“虚拟湖面”,随波荡漾。这意外的插曲引发了周围游客一片善意的笑声,也为当晚的灯光秀增添了一段生动有趣的小插曲,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记住了这场难忘的文化盛宴。

    喜欢。

第148章 老成都:时光褶皱里的故事长卷(上)[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