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1章 寻迹扬雄:穿越两千年的思想行者[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iaoshuo.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暮色中的成都郫都区,青石板路在余晖里泛着温润的光。风掠过街角老槐树,枝叶沙沙作响,恍惚间,仿佛又听见了两千年前竹简翻动的窸窣声。公元前53年,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一个男婴呱呱坠地,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普通农家的孩子,日后会以一支笔、一卷书,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激起千层浪,成为照亮后世思想天空的璀璨星辰。

    nbsp一、蜀地童年:竹简与烟火里的梦想萌芽

    nbsp扬雄的家,是郫都区乡间一座普通的茅屋,竹篱环绕,炊烟袅袅。年幼的扬雄常常搬个小板凳,坐在村口那棵需两人合抱的老槐树下,眼巴巴地望着蜿蜒的小路。每当有商队的驼铃声由远及近,他便飞奔而去,像个好奇的小尾巴,缠着商人们讲述外面的世界。

    nbsp“长安的朱雀大街啊,宽得能并行八辆马车,街边的商铺琳琅满目,晚上的灯笼一亮,整条街就像天上的银河落了地。”商人们绘声绘色的描述,让扬雄的眼睛亮得像星星。他托着腮帮子,想象着洛阳太学里学子们激烈辩论的场景,憧憬着昆仑山脉中那神秘莫测的长生传说。这些故事如同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悄然生根发芽。

    nbsp与同龄孩子追鸡撵狗的欢乐不同,扬雄最爱的,是家中那几卷已经泛黄的竹简。他总是小心翼翼地捧着,手指轻轻拂过刻痕,仿佛能触摸到古人的智慧。竹简被他翻得竹片起毛,串连的麻绳断了又接,上面的文字早已烂熟于心,可他依然百看不厌。夜晚,他会躺在草席上,借着月光在脑海中反复琢磨那些字句,常常为一个字的含义思索到深夜。

    nbsp镇上的私塾,是扬雄心中的“圣殿”。每当路过,他便踮起脚尖,趴在窗台上,屏气凝神地偷听先生讲学。有一次,先生讲解《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摇头晃脑地阐述着其中的起兴手法。其他孩子听得昏昏欲睡,扬雄却突然大声发问:“先生,为何一定要用雎鸠鸟起兴?换成白鹭难道不行吗?”

    nbsp教室里瞬间鸦雀无声,先生握着戒尺的手停在半空,惊讶地看着这个不速之客。扬雄涨红了脸,却毫不退缩,眼神中满是求知的渴望。先生上下打量着他,半晌,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好个爱思考的孩子,进来坐吧!”从此,私塾里多了一个勤奋好学的身影。每天清晨,他总是第一个来到私塾,帮先生打扫庭院、研磨墨汁,只为能多一些时间学习知识。

    nbsp放学后,扬雄总是第一时间钻进热闹的茶馆。这里三教九流汇聚,是他眼中的“知识宝库”。他掏出用树皮装订的小本子,一边听着贩夫走卒的家长里短,一边快速记录着新鲜的方言词汇和有趣的典故。为了弄清楚“巴适”和“安逸”两个词的细微差别,他愣是跟着卖担担面的大爷走了三条街。大爷被他的执着逗乐了,笑着说:“小娃娃,你比那查案的捕快还较真哩!”他还会与说书人交朋友,听他们讲述各种传奇故事,学习如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场景和人物。

    nbsp在与乡邻的交流中,扬雄发现,仅仅相隔几个村落,人们的口音和用词就有着奇妙的差异。这种差异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探索语言世界的大门。他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各地的方言,遇到生僻的词汇,便翻山越岭去邻近的村子求证。一路上,他与樵夫谈山间俚语,和渔民聊水上行话,不放过任何一个线索。有时,他会为了一个词的发音,在一个村子里停留好几天,向不同年龄段的人请教,认真记录下每个细微的变化。

    nbsp夜晚,简陋的茅屋里,母亲在昏黄的油灯下缝补衣物,扬雄则兴奋地讲述着白天的收获。当他说起从老人口中听到的古蜀传说时,母亲停下手中的针线,眼中满是骄傲:“我儿以后定能把这些故事写成书,让更多人知道。”母亲的话,如同一簇温暖的火苗,点燃了扬雄心中的梦想,让他更加坚定了用文字记录世界的决心。他常常在心里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辜负母亲的期望。

    nbsp二、青年漫游:背着竹简丈量天地

    nbsp十八岁的那个清晨,扬雄站在家门口,望着远处连绵的山脉,眼神坚定而决绝。他背上装满竹简的行囊,穿着母亲亲手纳的千层底布鞋,踏上了探索世界的征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在扬雄眼中,每一步艰难的跋涉,都是接近真理的阶梯。

    nbsp第一站,他来到了都江堰。站在江边,看着滔滔江水在鱼嘴处被巧妙分流,听着当地人讲述李冰父子“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智慧,扬雄内心震撼不已。他蹲在江边,一待就是一整天,观察水流的走向,触摸着古老的堤坝,仿佛能感受到千年前工匠们的智慧与汗水。他拜访当地的水利工匠,听他们讲述一代代人维护都江堰的故事,深刻领悟到:做事如同治水,既要顺应规律,又要懂得变通。他还会在本子上绘制都江堰的水利结构图,详细记录下每个部分的功能和原理。

    nbsp离开都江堰,扬雄继续前行。在峨眉山脚下,他偶遇一位鹤发童颜的云游道士。两人席地而坐,望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峰,从老子的“道法自然”聊到庄子的“逍遥游”。夜色渐深,繁星满天,他们的交谈却愈发热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你看这山间云雾,聚散无常,可曾悟出些什么?”道士突然问道。

    nbsp扬雄沉思良久,缓缓说道:“人生亦如云雾,看似飘忽不定,却也有其轨迹。若能顺应自然,便可自在洒脱。”

    nbsp道士闻言,哈哈大笑,连称妙哉。这一夜的长谈,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扬雄的思想之路,让他对道家思想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后的日子里,他常常会在旅途中回忆起这次交谈,不断思考着道家思想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nbsp每到一座城市,扬雄必定先去拜访当地的学者。在成都,他在文翁石室门口徘徊了三天,终于得到机会向老先生请教《春秋》。老先生被他的执着所打动,不仅耐心讲解,还将自己珍藏的典籍借给他阅读。扬雄如获至宝,在客栈里废寝忘食地研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立刻返回文翁石室请教。在绵阳,他跟着一位隐士学习音律。当悠扬的琴声响起,他惊讶地发现,不同音调的组合竟暗含天地运行的规律。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将这些知识一一记录在竹简上,还尝试着将音律与哲学思想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nbsp沿着岷江一路考察,扬雄走访了汶川的石纽山、茂县的营盘山以及叠溪古镇等西羌历史遗址。在石纽山,他抚摸着山上古老的石刻,听老人讲述大禹出生的传说,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营盘山,他仔细观察新石器时代的遗迹,想象着远古先民在这里生活的场景,感受着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在叠溪古镇,他听闻了古镇因地震沉入湖底的悲壮故事,不禁感慨世事无常,生命脆弱。他会用文字详细记录下每个地方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还会绘制简单的地图,标注出重要的地点和特征。

    nbsp旅途中,扬雄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一次,他遇到一位失意的书生,两人结伴而行。书生擅长绘画,扬雄则满腹经纶,他们一边赶路,一边交流。书生用画笔记录下沿途的美景,扬雄则用文字描述所见所感。当他们来到一处壮丽的瀑布前,书生挥毫泼墨,转眼间,一幅气势磅礴的山水画卷跃然纸上;扬雄则即兴赋诗一首:“飞瀑从天落,雷霆震山谷。心随流水远,意与白云舒。”两人相视大笑,旅途的疲惫一扫而空。他们还会互相点评对方的作品,提出改进的建议,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nbsp三、长安岁月:华丽辞藻里的忧思

    nbsp三十三岁那年,扬雄终于站在了长安的土地上。巍峨的未央宫矗立眼前,朱雀大街上车水马龙,商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然而,当新鲜感渐渐褪去,他看到了这座繁华都市背后的阴暗面。权贵们过着奢靡无度的生活,一顿饭的花费足以让普通百姓家生活数年;而在城市的角落里,饥民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痛苦的呻吟声刺痛着扬雄的心。

    nbsp幸运的是,同乡杨庄的引荐,让扬雄成为侍中王音府中的“门下史”。这份工作虽不起眼,却为他打开了接触京城文化圈的大门。他开始频繁出入各种文人聚会,与学者们探讨学问,交流思想。然而,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着社会底层的百姓,对朝廷的奢靡之风深感忧虑。

    nbsp他常常在夜晚独自漫步长安街头,看着达官贵人的马车在灯火辉煌中疾驰而过,而街边的乞丐却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小女孩饿得晕倒在路边,赶紧将她抱到医馆救治,并掏出自己微薄的俸禄为她支付药费。这件事让他更加坚定了用文字劝谏皇帝、改变现状的决心。

    nbsp当时的汉成帝热衷大场面,常常举办规模浩大的郊祀、游猎活动。扬雄多次跟随成帝参加这些活动,目睹了皇家车队浩浩荡荡驶过,所过之处百姓苦不堪言;猎场里野兽横尸遍野,而民间却是饿殍满地。怀着满心的悲愤与忧虑,他写下了着名的“四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

    nbsp在撰写《羽猎赋》时,扬雄常常在书房里一坐就是一整天,废寝忘食地构思。他时而眉头紧锁,在竹简上反复修改字句;时而起身踱步,口中念念有词。为了更生动地描绘猎场的壮观,他甚至亲自前往皇家猎场附近观察,记录下野兽的奔跑姿态、士兵的呼喊声以及猎场的布局。当写到“三军芒然,穷冘阏与,亶观夫剽禽之绁隃,犀兕之抵触,熊罴之拏攫,虎豹之凌遽,徒角枪题注,竦詟怖栗,魂亡魄失,触辐关脰”时,他仿佛身临其境,手中的笔也跟着激烈的场景快速舞动。然而,笔锋一转,他写道:“臣恐朝廷之解弛,官吏之苛暴,民之放纵,礼义之不立也。”他以委婉的方式劝谏成帝,希望皇帝能减少奢靡之举,多关注百姓疾苦。

    nbsp为了写好这些赋,扬雄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他在集市上与小贩聊天,听他们诉说生活的艰辛;在田间地头与农民交谈,感受他们劳作的不易。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里看到一位老妇人,衣衫褴褛,正在挖野菜充饥。老妇人含泪告诉他,因为皇家的游猎活动,村里的田地被践踏,庄稼被毁,大家连饭都吃不上了。扬雄听后,心如刀绞,回到家中立刻将这些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作为创作的素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然而,他的良苦用心并未得到回应。成帝依旧我行我素,第二年又大张旗鼓地“观猎长杨”。看着皇帝的执迷不悟,扬雄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与痛苦之中。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创作,华丽的辞赋真的能改变现实吗?经过痛苦的思索,他逐渐放弃了汉大赋的写作,转而钻进哲学的世界,试图从思想根源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nbsp在长安的日子里,扬雄结识了许多着名学者,如刘歆、桓谭等。他们常常聚在一起,切磋学问,探讨人生。每次聚会,大家都会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激烈的辩论。有一次,他们讨论“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扬雄与刘歆各执一词,从白天一直辩论到深夜。他们引经据典,互不相让,最后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对这个问题都有了新的认识。桓谭与扬雄则常常探讨哲学思想。两人坐在庭院里,望着天上的明月,从宇宙的起源谈到人生的意义。桓谭对扬雄的《太玄》理论十分感兴趣,他常常说:“子云的思想,如同一座宝藏,值得我们细细挖掘。”在与这些学者的交流中,扬雄的思想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

    nbsp四、思想求索:用文字搭建精神大厦

    nbsp放下辞赋创作的扬雄,将全部心血投入到两部重要着作的创作中——仿《周易》的《太玄》和仿《论语》的《法言》。这两部书,是他对世界的深刻思考,是他为这个乱世开出的“药方”。

    nbsp创作《太玄》的日子里,扬雄仿佛着了魔一般。他把自己关在简陋的书房里,案头摆满了龟甲、蓍草,墙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演算图。每天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窗户时,他已经开始了思考;深夜,当整个城市都陷入沉睡,他的书房里依然亮着微弱的灯光。

    nbsp他常常对着龟甲和蓍草发呆,试图从它们的排列组合中领悟宇宙的奥秘。有时,他会突然灵感闪现,抓起笔在竹简上快速记录,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想法。为了弄清楚“玄”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他连续七天七夜没有出门,饿了就啃一口冷馒头,渴了就喝一口凉水。当他终于有所领悟时,整个人瘦了一圈,但眼中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会兴奋地在书房里来回踱步,口中喃喃自语,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

    nbsp《太玄》以“玄”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哲学体系。扬雄认为,“玄”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它“幽撵万类而不见形”,却在暗中主宰着万物的生灭变化。他用独特的符号和文字,描述阴阳变化、四季更替,试图解释天地运行的规律。这部书蕴含的三分法思想,在千百年后,竟与量子卫星和量子计算机的技术原理有着奇妙的关联,甚至被证实与量子纠缠现象存在联系。然而,在当时,这部书的艰深难懂让许多人望而却步,连好友刘歆看了都直摇头,说“后人恐怕要用它盖酱缸”。但扬雄坚信,真正的智慧,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他会耐心地向身边的人解释书中的理论,尽管很多人听不懂,但他从未放弃。

    nbsp与《太玄》的高深莫测不同,《法言》则更接地气。扬雄模仿《论语》的问答形式,探讨人生、道德、政治等问题。为了让更多人理解,他常常以身边的人和事为例。有人问他:“怎样才能成为君子?”他回答:“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意思是,要成为君子,就得从身边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

    nbsp他以正统儒家扞卫者的姿态,极力推尊孔子,崇奉五经,将圣人之道作为判定是非的标准。在书中,他对申韩诸子之学展开激烈批判,同时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又进行大胆创新与改造。他提出“人之性的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淡化人性论当中“天生”的成分,强调后天的修养。他还认为人的认识应该客观反映对象的情况,君子对事物发表判断,这些言论是需要被自己验证过的,对于不能验证的则不要去发表相关的想法。

    nbsp当有人说见到了祥瑞,以此来宣扬迷信思想时,扬雄直言:“事胜辞则伉,辞胜事则赋,事辞称则经。”他提醒人们不要被表象迷惑,要注重事实。在创作《法言》时,扬雄常常与身边的人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他会把一些问题拿出来讨论,然后将大家的想法融入到书中,使《法言》更加贴近生活,更具说服力。

    nbsp五、晚年沉浮:乱世中守护思想的火种

    nbsp王莽篡位后的长安城,

第151章 寻迹扬雄:穿越两千年的思想行者[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