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2章 龙门山:从海底深渊到蜀山之巅的亿年突围[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iaoshuo.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凌晨五点的都江堰,鱼嘴分水堤还浸在靛蓝色的晨雾里。当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照亮西侧连绵的雪峰时,那些棱角分明的山脊线突然有了生命——它们像一群刚刚浮出水面的巨兽,脊背还挂着远古海洋的盐粒,鳞片在阳光下泛着金属般的冷光。眼前这座横亘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龙门山脉,北起广元,南至都江堰岷江边,东北与摩天岭相接,西南直抵成都平原边缘,像一道蜿蜒500公里、宽约4070公里的天然屏障,将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硬生生隔开。很少有人知道,这片被称作34;茶坪山湔山34;的苍茫群山,亿万年前竟是深达数千米的海底深渊。

    nbsp从深海到高山,从珊瑚丛生到冰川覆盖,龙门山用两亿年时间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34;地质突围34;。那些镶嵌在岩层里的贝壳化石、断裂带中喷涌的温泉、山顶残留的古海洋沉积物,都是这场漫长迁徙的密码。当我们站在汶川地震遗址旁仰望四姑娘山时,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山脉,更是地球板块用力量与时间书写的史诗——它见证了古羌人东出高原的迁徙足迹,孕育了三星堆文明的青铜光芒,就连34;龙门34;之名,也源自大禹34;凿龙门、铸九鼎34;的古老传说,在地质奇迹之上,更叠加着厚重的人文记忆。

    nbsp一、古特提斯海的34;海底日记34;

    nbsp在彭州市白鹿镇的地质公园里,一块灰黑色的岩石被玻璃罩精心保护着。岩石表面布满密密麻麻的螺旋状纹路,像被谁用指尖摁出的印记——这是2亿年前生活在深海的菊石留下的外壳化石。古生物学家测量后发现,这些菊石的直径普遍超过30厘米,比同期其他海域的同类物种大出一倍。34;只有深海的高压环境,才能孕育出如此庞大的头足类生物。34;公园讲解员指着化石边缘的波状痕迹说,34;这些纹路记录着当时海水的流向,它们无一例外指向东方——那里是古特提斯海的中心。34;

    nbsp(一)三叠纪的34;深海摇篮34;

    nbsp把时钟拨回2.3亿年前的三叠纪,龙门山地区还沉睡在古特提斯海的西北部。那时的四川盆地是一片被陆地包围的内海,而龙门山所在的位置,正是内海与大洋连通的34;深海走廊34;。地质钻探显示,这里的三叠纪地层厚度达5000米,且以深灰色页岩和石灰岩为主,其中石灰岩的碳酸钙含量超过95%——这是珊瑚、腕足类生物密集生长的典型特征。

    nbsp在什邡市的矿山巷道里,矿工们常常能在爆破后的岩壁上发现34;石中鱼34;。这些化石保持着游动的姿态,鱼骨的纹路清晰可辨,有些鱼的口腔里还残留着未消化的甲壳类生物。古生物学家鉴定后确认,这是已灭绝的34;蜀鱼34;,一种仅生活在2000米以下深海的物种。34;它们的存在证明,当时的龙门山地区不仅是海洋,还是深度足以让阳光无法穿透的黑暗地带。34;四川省地质调查院的王教授用地质锤轻轻敲击岩壁,回声在巷道里久久回荡,34;你听,这声音比其他地方清脆,因为这些岩石在深海里经历过高压结晶。34;

    nbsp这片海域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处于扬子板块与羌塘板块的34;缝合带34;上。两个板块的缓慢分离,让这里形成了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海裂谷,就像大地裂开的一道伤口。裂谷底部的热泉口不断喷涌着富含矿物质的热水,在漆黑的海底构筑起独特的生态系统:硫磺细菌在热泉周围形成白色菌毯,吸引虾类聚集;菊石和海螺在菌毯边缘筑巢,它们的排泄物又滋养了深海珊瑚。这种34;黑暗中的繁荣34;持续了整整3000万年,直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地质运动打破了平衡。

    nbsp(二)侏罗纪的34;抬升序幕34;

    nbsp大约1.9亿年前,羌塘板块突然改变运动方向,从原本的远离转为向扬子板块靠近。就像两辆缓慢行驶的卡车开始相互靠近,它们之间的深海裂谷逐渐被挤压、抬升。龙门山地区的海底开始以每年0.1毫米的速度缓慢上升,这个在人类尺度上难以察觉的变化,在地质时间里却足以重塑山河。

    nbsp在绵竹市的九龙山,地质学家发现了一套特殊的34;过渡地层34;:下层是三叠纪的深海页岩,上层是侏罗纪的浅海砂岩,两层之间的接触面凹凸不平,布满了水流冲刷的痕迹。34;这就像一本翻开的日记,记录着海底抬升的过程。34;王教授用手比划着,34;当海底上升到200米深度时,阳光开始穿透海水,藻类植物开始生长;上升到50米时,珊瑚礁开始发育;最终露出海面时,砂岩里就会出现陆生植物的孢子。34;

    nbsp侏罗纪中期的龙门山地区,呈现出34;海陆交替34;的独特景观。今天的什邡、彭州一带还是浅海,能看到长达10米的鱼龙在水面翻涌;而都江堰、汶川地区已成为滨海平原,淤泥中埋藏着恐龙的足迹。在汶川县的一套侏罗纪地层中,考古人员同时发现了恐龙蛋化石和牡蛎壳,34;这些生物原本生活在不同环境,却被同一场地质运动带到了一起。34;这种海陆交织的状态持续了5000万年,为龙门山的34;突围34;积累着能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二、燕山运动的34;造山引擎34;

    nbsp1.4亿年前的某个清晨,龙门山地区的海底突然发生剧烈震动。原本平缓沉积的岩层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猛地掀起,深海页岩与浅海砂岩相互堆叠,形成一道道南北走向的褶皱。这是燕山运动的34;第一声号角34;,也是龙门山从海底彻底崛起的开端。在接下来的4000万年里,板块碰撞产生的力量如同地质版的34;千斤顶34;,将这片曾经的深海区域硬生生抬升了3000米,最终形成了龙门山独特的34;三大断裂带34;——最西侧的茂县汶川断裂带、中间的映秀北川断裂带、东侧的灌县安县断裂带,由西向东依次排列,像三道平行的34;地质台阶34;,每道台阶都比东侧的盆地高出1000米。

    nbsp(一)板块碰撞的34;力学魔术34;

    nbsp燕山运动的核心动力,来自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34;正面交锋34;。当时的太平洋板块正以每年5厘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其前缘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就像一把巨刃插入地球的地壳。这种俯冲产生的巨大挤压力,通过岩石圈传递到中国腹地,让龙门山地区成为应力集中的34;地质战场34;。

    nbsp在都江堰紫坪铺水库的坝基岩壁上,能清晰看到燕山运动留下的34;断裂擦痕34;。这些平行排列的沟槽深达数厘米,是岩层相互错动时被坚硬矿物刻出的印记。地质学家测量后发现,擦痕的走向与龙门山断裂带完全一致,证明当时这里发生过至少10次重大错动,每次错动都让西侧山体相对上升12米。34;最剧烈的一次错动发生在1.2亿年前,34;王教授指着一道贯穿整个岩壁的擦痕说,34;根据沟槽深度计算,当时的瞬间位移达5米,相当于把一座十层楼突然抬升到旁边楼顶的高度。34;

    nbsp这种34;抬升断裂再抬升34;的循环,造就了龙门山独特的34;叠瓦状构造34;。通过地震波探测发现,龙门山的地壳就像一叠被强行推入抽屉的文件,上层岩层覆盖在下层之上,每层之间都存在明显的断裂面。这种构造让龙门山的地形格外陡峭——从海拔500米的成都平原到6250米的四姑娘山幺妹峰,直线距离仅50公里,高差却达5750米,这种34;一步登天34;的地形反差,在全球范围内都极为罕见。

    nbsp(二)岩浆活动的34;岩石重塑34;

    nbsp板块碰撞不仅带来了机械力的挤压,还引发了地下深处的岩浆活动。在燕山运动高峰期,龙门山地区的地壳深处形成了巨大的岩浆房,熔融的花岗岩浆像被加热的糖浆,缓慢向上渗透。当岩浆遇到上部的沉积岩时,一部分冷却结晶形成花岗岩体,另一部分则与沉积岩发生化学反应,将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页岩变质成板岩。

    nbsp彭州市龙门山镇的银厂沟景区,分布着大量白色的大理岩。这些岩石原本是三叠纪的深海石灰岩,在岩浆的高温高压作用下,碳酸钙晶体重新排列,形成了具有明显条纹的变质岩。有些大理岩中还保留着原始的珊瑚化石轮廓,只是原本的钙质骨骼已被石英取代,成为34;石化的珊瑚34;。当地村民将这种岩石称为34;汉白玉34;,用它雕刻的神像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他们或许不知道,这些美丽的石材,是两亿年前的珊瑚与一亿年前的岩浆共同创作的作品。

    nbsp岩浆活动还为龙门山带来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什邡市的磷矿、彭州市的铜矿,其形成都与燕山期的岩浆热液活动密切相关。那些从岩浆中分离出的含矿流体,沿着断裂带上升,在适宜的地质条件下沉淀富集,形成了可供开采的矿床。34;这些矿产就像板块碰撞时撒下的39;地质种子39;,34;王教授打趣道,34;它们在岩石中沉睡了亿万年,直到被人类唤醒。34;

    nbsp三、冰川与流水的34;雕刻时光34;

    nbsp当龙门山在燕山运动末期终于完全脱离海洋环境时,它还只是一座相对平缓的高原。真正赋予其34;险峻34;品格的,是新生代以来的冰川作用与流水侵蚀。就像一位耐心的雕塑家,冰川用冰镐凿出了山峰的棱角,流水用刻刀雕出了峡谷的深邃,最终将这片古海洋遗迹打磨成今天的模样——前山以丘陵、低山、中山地貌为主,山势相对和缓;后山则以中山和高山为主,海拔多在3500米以上,九顶山狮子王峰海拔4989米,为龙门山主峰。

    nbsp(一)第四纪冰川的34;冰雕艺术34;

    nbsp在四姑娘山的幺妹峰北坡,有一道深达200米的U形谷,谷壁上布满了平行的擦痕。这是第四纪冰川留下的典型印记——当厚度超过100米的冰川缓慢移动时,底部携带的岩石碎屑像砂纸一样打磨岩壁,形成这种独特的地貌。地质学家在谷口发现了大量冰川漂砾,其中最大的一块花岗岩重达1000吨,其成分与山顶的岩层完全一致,证明它是被冰川从3000米高处搬运下来的。

    nbsp冰川作用不仅塑造了宏观地貌,还在岩石表面留下了精细的34;冰臼34;。在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溪流中,分布着许多直径12米的圆形凹坑,坑壁光滑如镜,底部还保留着旋转水流带来的螺旋纹。这些冰臼是冰川融水携带石块旋转研磨形成的,就像大自然用千万年时间在岩石上钻凿的孔洞。34;每个冰臼都记录着一次冰川消融事件,34;保护区的地质导游指着最大的一个冰臼说,34;这个直径3米的冰臼,至少需要100年的持续研磨才能形成。34;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四姑娘山的34;金字塔34;造型,正是冰川侵蚀的杰作。冰川在山体两侧形成巨大的冰斗,冰斗不断后退,最终将山体雕琢成尖锐的角峰。测绘数据显示,幺妹峰的相对高度达2000米,而山顶的平面面积仅50平方米,这种陡峭的形态在全球同纬度山脉中极为罕见。当阳光照射在雪峰上时,那些冰川切割出的棱线会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仿佛这座从海底崛起的山峰仍在炫耀它的地质勋章。

    nbsp(二)岷江流域的34;切割工程34;

    nbsp冰川消退后,流水接过了雕刻龙门山的接力棒。发源于松潘高原的岷江,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沿着断裂带不断下切,最终在龙门山腹地刻出了平均深度达1000米的峡谷。这种34;水蚀34;与34;山升34;的同步进行,让龙门山成为世界上地形高差最大的区域之一。

    nbsp在都江堰的宝瓶口,能清晰看到岷江切割形成的34;V形谷34;。河谷两侧的岩壁几乎垂直,岩层的层理结构暴露无遗,最下部是三叠纪的深海页岩,中部是侏罗纪的浅海砂岩,上部是白垩纪的陆相沉积岩——这三层岩石像一本摊开的地质史书,记录着龙门山从海底到陆地的全过程。水利专家发现,李冰父子当年选择在此修建都江堰,正是利用了断裂带形成的岩石薄弱区,34;宝瓶口的宽度和深度,早在亿年前就被地质运动预先设定好了。34;

    nbsp流水侵蚀还造就了龙门山丰富的喀斯特地貌。在彭州市的九峰山,发育着大量溶洞和石林,这些都是石灰岩在地下水溶蚀作用下形成的景观。其中34;天心洞34;最为奇特,洞顶有一个直径20米的天窗,阳光从天窗射入,照亮洞内的石笋和石柱,有些石柱的横截面还能看到珊瑚化石的轮廓。34;这些石灰岩原本是2亿年前的珊瑚礁,34;地质学家解释道,34;它们被燕山运动抬升出海面,又被地下水溶蚀成今天的模样,堪称39;海底遗迹的二次创作39;。34;

    nbsp四、永远的34;地质活化石34;

    nbsp今天的龙门山,依然在以肉眼难察的速度继续它的34;突围34;。地质监测显示,龙门山断裂带每年仍在以23毫米的速度挤压抬升,这种持续的运动让它成为全球地质学家关注的34;天然实验室34;,也让这里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宝库——维管束植物约7000多种,动物约5000多种,其中包含大熊猫、金丝猴、绿尾虹雉等众多珍稀物种,是大熊猫最重要的栖息地之一。每年春秋两季,猛禽都会通过龙门山进行季节性迁徙,形成壮观的鸟浪,仿佛天地间最灵动的地质坐标。

    nbsp在汶川县映秀镇的地震遗址公园里,一块倾斜的水泥板上刻着精确的坐标和时间:北纬31°0′26″,东经103°24′53″,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这块记录着汶川地震的标志物旁,裸露的基岩上能看到清晰的断裂痕迹——灰黑色的页岩与灰白色的砂岩相互错动,就像两本书被强行插在一起。地质学家鉴定后发现,这次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带长达300公里,最大垂直位移达6米,34;这相当于把龙门山的抬升过程,在一瞬间浓缩展示出来。34;

  

第162章 龙门山:从海底深渊到蜀山之巅的亿年突围[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