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82章 巴蜀烟盒里的旧时光[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iaoshuo.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影

    nbsp山城牌的烟盒上,永远印着解放碑的剪影。碑身尖尖的,直插烟盒顶端,周围绕着几缕灰雾,像重庆码头的晨雾,朦胧得恰到好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重庆,这抹剪影是街头巷尾的“城标”——挑夫的扁担上挂着,老板的抽屉里躺着,甚至公交车的扶手上,都能看见有人夹着支山城烟,烟盒边角被摩挲得发亮。

    nbsp外公是朝天门码头的“棒棒”,他的竹筐柄上总缠着圈绳子,绳子上挂着个铁皮烟盒,里面装的永远是山城牌。“抽口山城,才算回了家。”他说。烟盒上的解放碑,被他的拇指磨得有些模糊,碑底的“重庆”二字却依旧清晰,像刻在心里的坐标。

    nbsp90年代的码头边,最热闹的是歇脚的挑夫。竹筐往地上一放,掏出山城烟盒,“啪”地弹出一支,烟在指间转半圈,再分给旁边的伙计。“抽起,抽起。”烟点燃了,烟雾混着江风,把号子声都染得有了味道。有次我跟着外公去码头,见个老纤夫,烟袋里装的就是山城烟丝,他说:“这烟劲大,拉纤时抽一口,能多走三里路。”烟锅的火星在江风里一闪一闪,烟盒上的解放碑,在烟雾里若隐若现,像个沉默的守望者,看着江水东流,看着人来人往。

    nbsp山城烟的味道,带着码头的泼辣。老烟民说:“一口下去,像喝了口老重庆的沱茶,先苦后甘,后劲足。”生意人谈买卖,递上一包山城,是“实在”的意思;朋友见面,掏出山城分一支,是“不见外”的证明。有次外公帮个老板挑货,老板递给他一包带过滤嘴的好烟,他摆摆手,从兜里掏出山城:“我这烟,比你的经抽。”老板后来成了他的老主顾,说“就冲你这烟,信得过”。

    nbsp山城的雾散得悄无声息年后,过江隧道通了,码头的挑夫少了,解放碑周围的高楼越来越多,烟盒上的剪影渐渐跟不上城市的模样。去年去重庆,在较场口的老茶馆里问老板有没有山城烟,老板笑着摇头:“现在年轻人都抽细支的了,嫌山城太烈,说抽着像吞辣椒。”

    nbsp外公的铁皮烟盒还在,放在他的床头柜上,里面装着老花镜。他说:“城还在,烟没了,但抽过山城的人,心里都揣着座解放碑。”雾散了,碑还在;烟没了,记忆还在——就像嘉陵江的水,不管流到哪里,都带着码头的味道。

    nbsp五、九寨沟的花谢了,旅人的明信片

    nbsp九寨沟香烟的烟盒,曾是川西北最靓的“明信片”。烟盒上的五花海蓝得发脆,叠溪海子的绿淌得像汁,诺日朗瀑布的白练从烟盒顶端垂下来,溅起的水花仿佛能打湿指尖年初去九寨沟旅游,导游总会指着货架上的烟盒说:“带两条,比明信片实在,烟抽完了,盒还能当画看。”

    nbsp母亲2003年去九寨沟时,就带了四条。烟盒在亲友手里传,“这是五花海”“那是长海”,没去过的人对着烟盒就能想象仙境的模样。邻居王大爷收到一盒,舍不得抽,把烟盒拆开,用浆糊贴在客厅的墙上,“就当挂了幅画”。画的右下角,印着行小字:“四川·阿坝”,像画家的落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九寨沟的烟丝里,混着点松针的清苦。烟厂的人说,那是加了黄龙的高山草甸的气息,抽起来有“仙气”。我小时候写作文《我的家乡》,还照着烟盒上的图案,用蜡笔描过一幅九寨沟的画,蓝的海、绿的树、白的瀑布,老师在评语里写:“画得像真的一样。”其实我从没去过,全靠烟盒上的色彩撑着胆子想象。

    nbsp烟盒还藏着旅人的心事。有次在松潘古城的客栈,见个背包客在烟盒背面写日记,字迹被高原的风吹得发飘:“2005年7月,在五花海遇见穿红裙的姑娘,她的笑比烟盒上的海还蓝。”烟盒后来被他夹在游记里,成了最鲜活的注脚。

    nbsp九寨沟烟的退场,像一场慢慢褪色的梦。后来旅游市场的伴手礼越来越多样,牦牛肉、藏茶、唐卡成了新宠,烟渐渐被挤到了货架角落年再去九寨沟,商店老板说:“现在游客不爱带烟了,说不健康,都买青稞饼。”

    nbsp前阵子整理书柜,翻出母亲当年带回来的烟盒,五花海的蓝已经发灰,像被岁月蒙上了一层纱。想起当年对着烟盒憧憬远方的自己,忽然明白,消失的不只是烟,还有那个拿着烟盒就能想象世界的年纪——那时的美好,简单得像烟盒上的画,蓝是蓝,绿是绿,白是白,没那么多弯弯绕。

    nbsp六、攀西的阳光落了,矿山里的烈

    nbsp攀西牌的烟,带着川西南河谷的烈阳味。烟盒上的攀枝花红得像团火,花瓣边缘泛着金,花底下印着行黑字:“凉山·攀枝花”,字的笔画里都透着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攀西地区,这抹红是矿山、河谷、彝家村寨里最硬的“通货”。

    nbsp表哥是攀枝花矿山的老矿工,他说:“在井下,攀西就是‘强心针。”下井前抽一支,“壮胆”;升井后抽一支,“压惊”。矿工们的烟盒,边角总带着煤渣的黑,却被手心的汗浸得发亮,像裹着层釉。烟盒里的烟丝,粗得像麻绳,却金黄发亮,“那是用金沙江畔的烟叶做的,晒足了180天太阳”。

    nbsp矿山的宿舍里,烟盒是“社交货币”。新来的矿工递上攀西,老工人接了,才算“认了你”;谁家里有事,大家凑钱买几条攀西当礼,“比送酒实在”;连彝族的小伙子追姑娘,都会在烟盒里塞朵索玛花,“烟是烈的,花是柔的,姑娘才喜欢”。

    nbsp有次矿里出了点小事故,表哥和工友们被困在井下两小时。黑暗里,他摸出最后一支攀西,烟盒“啪”地弹开,火光在十几双眼睛里跳。烟在粗糙的指间传,一口烟一口粗气,烟丝燃尽时,救援的灯光也照了进来。“那烟味,比啥都提神,”表哥说这话时,指节在烟盒上敲了敲,像在敲当年的矿灯,“后来才知道,每个人都留了最后一支,想给别人壮胆。”

    nbsp攀西的阳光,终究没能晒过时代的风年表哥退休时,矿山里的年轻矿工已经爱抽带薄荷味的细支烟,他们捏着攀西的烟盒皱眉:“这烟太烈,呛得慌,像喝二锅头。”表哥没说话,把自己攒的二十多个攀西烟盒捆成一摞,放在宿舍的窗台上,烟盒上的攀枝花,红得依旧扎眼,像在跟岁月较劲。

    nbsp去年回老家,见表哥在整理老照片,相册的最后一页,夹着个塑封的攀西烟盒。他指着烟盒上的攀枝花说:“这花,学名叫木棉,在我们矿山,开得比谁都泼辣。这烟里,有金沙江的水,有大凉山的风,还有我们这些老矿工的汗。”

    nbsp巴蜀的烟盒,是时光的琥珀。飞雁的灰蓝、红芙蓉的艳、工字牌的硬、山城的雾、九寨沟的仙、攀西的烈,都被封在薄薄的纸页里,藏着一代人的笑泪。它们或许不再出现在街头巷尾,却在记忆里生了根——爷爷工具箱里的烟盒纸船,奶奶嫁妆里的红芙蓉影子,父亲工地上的“工”字勋章,外公码头边的解放碑剪影……

    nbsp这些消失的烟,像老茶馆里的盖碗茶,茶凉了,碗还在;像川剧舞台上的变脸,脸变了,魂还在。只要有人记得烟盒上的图案,记得烟雾里的笑谈,

    喜欢。

第182章 巴蜀烟盒里的旧时光[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