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剑胆琴心:张爱萍将军的壮阔人生[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iaoshuo.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nbsp为了凑齐海军的34;家底34;,他带着人跑遍了长江沿岸的造船厂、码头,把国民党军遗弃的破旧舰船一一登记造册。有艘34;重庆号34;巡洋舰起义后遭到敌机轰炸,搁浅在江阴江面,他踩着齐腰深的江水登船勘察,指挥战士们抽水、修补,硬是把这艘千疮百孔的巨舰拖回了港口。有老水兵私下嘀咕:34;这些破船能打仗吗?34;他听到后哈哈大笑:34;当年红军用梭镖都能打天下,现在有船有炮,还怕干不出名堂?34;
nbsp建设海军,人才是关键。他深知原国民党海军人员中藏龙卧虎,亲自登门拜访那些赋闲在家的专家、舰长。有位叫邓兆祥的海军少将,曾担任34;重庆号34;舰长,起初对共产党心存顾虑,闭门不见。张爱萍不气馁,连续三天守在他家门口,下雨天就站在屋檐下等。第四天,邓兆祥终于开门,看到浑身湿透却笑容诚恳的张爱萍,这位老海军眼眶一热:34;张司令如此礼贤下士,我邓兆祥愿效犬马之劳!34;
nbsp在张爱萍的主持下,华东海军很快形成了战斗力年10月,他指挥海军部队配合陆军解放了舟山群岛的部分岛屿。战斗中,有艘炮艇的主炮卡壳,他冒着炮火登上炮艇,亲手排除故障,亲手瞄准射击,把敌舰打得冒起黑烟。战士们都说:34;咱们司令既是陆军的猛虎,又是海军的蛟龙!34;到1950年,华东海军已拥有各类舰船134艘,官兵2.5万人,从无到有建起了一支能保卫海疆的钢铁舰队。
nbsp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远在南京的张爱萍站在海军码头,望着缓缓升起的五星红旗,举起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江风吹拂着他的衣角,也吹起了他嘴角的笑意——他知道,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而他和战友们用鲜血浇灌的新中国,必将如东方的朝阳般冉冉升起。
nbsp七、海防线上筑长城(19501955)
nbsp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南沿海的岛屿仍被国民党军占据,他们依托岛屿频繁袭扰大陆,破坏渔业生产和海上运输年初,张爱萍调任解放军第7兵团暨浙江军区司令员,一到任就扎进了海防前线。他带着参谋人员沿着海岸线徒步勘察,从舟山群岛到温州湾,哪里有暗礁,哪里能登陆,都一一记在笔记本上,晚上就在渔村里和老渔民促膝长谈,听他们讲潮水规律、海风习性。
nbsp有次在勘察一座无人岛时,突然遭遇台风,小船被巨浪掀得东倒西歪。警卫员要护着他往舱里躲,他却扒着船舷不肯动:34;现在看清楚风浪,将来打仗才能心里有数!34;直到把岛上的地形地貌记全了,才冒着危险返航。渔民们都说:34;这位将军不像大官,倒像个闯海的老把式。34;
nbsp在浙江军区任上,他组织指挥了沿海岛屿的剿匪作战。那些盘踞在岛上的国民党残部和特务,熟悉地形,行动诡秘,清剿难度极大。张爱萍采取34;拉网清剿、驻岛设防34;的策略,先派小股部队化装成渔民登岛侦察,摸清敌情后再集中兵力围剿。在大陈岛附近的一次剿匪中,他指挥部队夜间泅渡,悄无声息地登上岛屿,将正在喝酒作乐的匪徒一网打尽。战斗结束后,他看着岛上被匪徒掠夺的渔民家当,对战士们说:34;守海疆,不仅要打跑敌人,更要让老百姓能安安稳稳过日子。34;
nbsp1954年8月,中央决定解放浙东沿海敌占岛屿,任命张爱萍为浙东前线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进行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难度极大。他把指挥部设在临海的一座山头上,每天对着沙盘推演到深夜,连吃饭都捧着作战地图。为了协调三军行动,他组织空军熟悉海上目标,让陆军练习抢滩登陆,教海军适应协同战术,还特意请老渔民给官兵们讲34;看云识天气、观潮辨时辰34;的诀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1955年1月18日凌晨,张爱萍站在指挥塔上,举起望远镜望向一江山岛。随着他一声令下,百余架战机呼啸升空,海军舰艇齐发怒吼,陆军登陆部队乘坐登陆艇冲向滩头。海面上炮声震耳,天空中战机穿梭,滩头上硝烟弥漫——这是中国军队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三军联合作战。激战一天后,一江山岛被成功攻克,守敌1086人全部被歼。
nbsp消息传到大陈岛,国民党守军惊慌失措,在美国舰队的掩护下仓皇撤离。张爱萍抓住战机,指挥部队乘胜追击,先后解放了大陈岛、渔山列岛等浙东沿海全部敌占岛屿。站在刚刚解放的大陈岛上,他捡起一块弹片放进兜里,对身边的参谋说:34;这块弹片要留着,它告诉我们,海疆不是用嘴守的,是用枪杆子、炮管子打出来的!34;
nbsp同年9月,张爱萍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到总参谋部任职后,他主持军事行政、装备、军务等工作,坚决反对照搬外军经验,主张34;从中国实际出发搞建设34;。他带着工作组深入部队调研,走遍了全国的军区和军工厂,主持制订了《关于改变组织体制的决议(草案)》《全军组织、装备八年规划》等重要文件。在一次讨论陆军师编制的会议上,有人主张照抄苏联的34;三三制34;,他却拿出调研数据:34;我们的地形比苏联复杂,南方多山多水,北方平原开阔,编制必须因地制宜。34;最终,会议采纳了他提出的34;灵活编制、按需调整34;方案,为我军正规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nbsp1955年授衔时,张爱萍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站在授衔台上,他看着胸前的勋章,想起了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悄悄转过身擦了擦眼角——这些荣誉,从来都不属于他一个人。
nbsp八、两弹一星铸国威(19551976)
nbsp1955年12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制订全国科学技术远景规划。张爱萍作为军队代表参加会议,当讨论到国防科技发展时,他激动地站起来:34;没有尖端武器,中国在国际上就直不起腰!十二年规划里,必须把原子弹、导弹放在优先位置!34;他连夜起草了《关于十二年内我国科学对国防需要的研究项目的初步意见》,详细列出了核武器、导弹、核潜艇等尖端武器的研发计划,为我国国防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
nbsp1959年9月,张爱萍调任国防科委副主任,从此与国防科技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了全部专家,带走了所有技术资料,我国的核武器研发陷入困境。有人主张34;等条件成熟了再搞34;,张爱萍却在会议上拍了桌子:34;越是被卡脖子,越要争口气!外国人能搞出来,中国人凭什么不能?34;
nbsp为了摸清全国核工业的家底,他带领工作组用半年时间跑遍了全国的核工厂、研究所,从新疆的铀矿到包头的核燃料厂,从青海的试验基地到北京的设计院,每到一处都深入车间、实验室,和科学家、工人一起研究问题。在兰州铀浓缩厂,他看到工人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高温车间里奋战,当即要求后勤部门改善条件:34;科学家和工人是国宝,不能让他们流汗又流泪!34;
nbsp1962年,核武器研制到了关键阶段,却遇到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张爱萍向中央呈报了《关于原子能工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的报告》,建议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大会战。中央采纳了他的建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的中央专门委员会,张爱萍担任委员兼办公室副主任,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工作。
nbsp从此,他成了34;空中飞人34;,往返于北京、青海、新疆等地,协调解决科研、生产、运输中的各种问题。在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他和邓稼先、王淦昌等科学家住在同一排土坯房里,同吃窝窝头,同睡硬板床。有次遇到沙尘暴,工棚的屋顶被掀翻,他和科学家们一起用石头压住油布,嘴里还开玩笑:34;这是老天爷在考验我们呢!34;
nbsp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张爱萍担任核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现场试验总指挥。凌晨时分,他站在控制中心的了望塔上,望着远处的试验塔架,手里的怀表滴答作响。倒计时结束,一道强光划破戈壁的黎明,紧接着是震天动地的巨响,一朵蘑菇云缓缓升起。现场的科学家和官兵们欢呼雀跃,他却盯着仪表盘上的数据,直到确认爆炸成功,才长舒一口气,和身边的科学家紧紧拥抱在一起。当晚,他在日记里写道:34;今天,中国的腰杆硬了!34;
nbsp此后,他又先后三次担任核试验总指挥,成功组织了首次原子弹空爆、第三次原子弹爆炸等试验年,他负责组织导弹与原子弹结合试验,这是比单纯核试验更危险的任务。试验前,有人担心安全问题,他拍着胸脯保证:34;出了问题我负责!34;试验成功后,周恩来总理在电话里高兴地说:34;爱萍同志,你们又立了大功!34;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在主持34;两弹34;研制的同时,张爱萍还致力于导弹部队的建设年2月,他任地地导弹专门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建立导弹作战基地和组建导弹部队领导机构。他带领专家们走遍了大江南北,勘察选址,确定部署方案年6月,他向中央军委呈报了《关于组建导弹部队领导机构问题的报告》,详细阐述了建立战略导弹部队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案年6月6日,党中央、中央军委正式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张爱萍亲自为部队选址、定编制,为这支部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nbsp34;文化大革命34;爆发后,张爱萍遭到残酷迫害。造反派污蔑他34;搞资产阶级军事路线34;、34;破坏国防科技事业34;,将他关进监狱。在狱中,他遭受了无休止的批斗和折磨,左腿被打致残,但他始终坚贞不屈。有次批斗会上,造反派逼他低头认罪,他却昂起头:34;我张爱萍为党和人民做事,问心无愧!要我认罪,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34;在被囚禁的6年里,他用偷偷藏起来的铅笔头,在烟盒纸上写下了大量对国防科技发展的思考,出狱时,这些纸卷成的小本子装满了一个布袋。
nbsp1975年3月,张爱萍复出担任国防科委主任。面对满目疮痍的科研院所和停滞不前的研制工作,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整顿,提出34;要尽快拿出武器装备上的39;杀手锏39;来34;。他顶着34;右倾翻案34;的压力,恢复了科研人员的工作,重新启动了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通信卫星的研制计划。在他的推动下,1975年11月,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34;尖兵一号34;成功发射并回收,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nbsp九、老骥伏枥志千里(19772003)
nbsp1977年的春天,北京中关村的科研院所里还残留着寒冬的凉意。67岁的张爱萍拄着拐杖走进国防科委的办公楼,左腿的旧伤让他每走一步都微微跛行,但眼神里的锐气丝毫未减。办公室的墙上,他亲手挂了幅字:34;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34;——这是他对自己的鞭策,也是对整个国防科技战线的号令。
nbsp重整旗鼓的34;科技将军34;
nbsp复出后的第一件事,是给科学家们34;松绑34;。在中科院计算所,他看到34;银河34;巨型计算机项目组的研究员们还戴着34;白专34;的帽子,当即拍板:34;谁能把计算机搞出来,谁就是国家的功臣!政治帽子一律摘掉!34;他坐在机房的小马扎上,听科研人员讲技术难题,笔记本上记满了34;集成电路运算速度34;等专业术语。当得知项目缺经费,他直接找到财政部:34;这钱不能省,计算机是国防的神经中枢!34;
nbsp为了让34;三抓34;任务(洲际导弹、潜地导弹、通信卫星)重回正轨,他在酒泉发射中心的戈壁滩上住了整整三个月。有次导弹测试出现故障,他顶着沙尘暴钻进发射架下的舱体,和工程师一起排查线路。年轻人劝他:34;首长,这里危险。34;他摆摆手:34;科学家敢进,我为什么不敢?34;直到故障排除,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舱体,脸上沾满了油污,却笑得像个孩子。
nbsp1980年5月18日凌晨,太平洋上的测量船严阵以待。张爱萍站在酒泉发射中心的指挥大厅,看着屏幕上跳动的参数,突然对身边的钱学森说:34;老钱,还记得1962年那次失败吗?当时你说,失败是成功的妈。34;钱学森点头时,他已经按下了发射按钮。当洲际导弹准确溅落在预定海域,这位经历过无数战火的将军,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落了泪——那是压抑了十八年的释放。
nbsp国防舞台的34;改革者34;
nbsp1982年深秋,中南海的会议室里,张爱萍正拿着军用地图阐述机械化集团军试点方案。他指着华北平原的地形说:34;未来战争是合成作战,步兵、坦克、炮兵必须像人的手脚一样协调。34;有人担心改革步子太大,他拿出试点部队的演习数据:34;这不是冒险,是科学。34;最终,中央批准了他的方案,我军第一支机械化集团军由此诞生。
nbsp担任国防部长期间,他常说:34;国防不是孤立的,要扎根在国民经济的土壤里。34;在秦山核电站的工地上,他戴着安全帽考察施工进度,对工程人员说:34;核电站既能发电,又能积累核技术,这是军民结合的好路子。34;他推动军工企业转产民品,从歼击机厂生产的民用飞机到造船厂建造的货轮,34;军转民34;的浪潮让沉寂的军工企业焕发生机。
nbsp1984年国庆阅兵,当战略导弹方阵通过天安门广场时,观礼台上的张爱萍挺直了腰板。他想起1966年组建第二炮兵时,连辆像样的导弹运输车都没有;如今,中国的战略核力量已经具备了威慑能力。阅兵结束后,有外国记者问他感受,他引用了自己写的诗:34;东风万里腾巨龙,核弹惊雷震碧空。34;
nbsp笔墨光影里的34;真性情34;
nbsp退居二线后,张爱萍的书房成了最热闹的地方。每天清晨,他先练一个小时书法,笔力遒劲的34;剑34;字挂在中堂,旁边是幅摄影作品《戈壁胡杨》——那是他在核试验基地拍的,画面里的胡杨在风沙中挺立,像极了守疆的战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他的诗词集《神剑之歌》出版时,特意送了一本给当年核试验基地的炊事员老马。扉页上写着:34;马师傅,当年你做的窝窝头,比导弹燃料还有劲。34;老马看不懂诗,却把这本书当传家宝——那是将军和普通士兵的情谊。有次文联请他题字,他写了34;文以载道,艺以弘德34;,说:34;不管是写诗还是打仗,都得有股正气。34;
nbsp1998年抗洪救灾,88岁的他让家人读报纸上的灾情报道,听到解放军堵决口的事迹,当即让人扶他到书桌前,写下34;军民共筑长城34;六个大字,托人送到抗洪前线。护士劝他多休息,他说:34;我虽然上不了堤,但笔能当枪用。34;
nbsp最后的军礼
nbsp2003年的夏天,北京301医院的病房里,93岁的张爱萍已经很虚弱了。孙子趴在床边给他读《张爱萍军事文选》,读到34;为人民当兵,为人民打仗34;时,他的手指微微动了动。
nbsp7月5日傍晚,夕阳透过窗户照在病房墙上的军徽上。他忽然清醒过来,示意护士拿来军装。家人含泪帮他穿上挂满勋章的礼服,他用尽最后力气,对着窗外的方向敬了一个军礼——那是向着军旗,向着他战斗了一辈子的祖国和人民。
nbsp20时35分,这位从巴山蜀水走出来的将军,在睡梦中安详离去。送别的队伍里,有白发苍苍的老战友,有他亲手培养的海军将领,有34;两弹一星34;的科学家,还有带着孩子来送行的普通市民。有人举着他写的诗句:3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4;,有人捧着他拍摄的《东海日出》照片——那是他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眷恋。
nbsp遵照他的遗愿,骨灰撒在了三个地方:四川达县的家乡泥土里,他说要陪着父老乡亲;黄海的波涛中,那是他创建的海军守护的海疆;罗布泊的戈壁上,那里绽放过他和战友们点燃的34;太阳34;。
nbsp从农民的儿子到共和国上将,从红军小队长到国防部长,从战地诗人到科技统帅,张爱萍的一生像一条奔流的河,穿越战火,滋养大地,最终汇入民族复兴的海洋。他留下的不只是勋章和战绩,更是一种精神——像他笔下的神剑,直刺苍穹;像他镜头里的胡杨,坚韧不拔;像他始终坚守的信念,为人民而生,为祖国而战。
nbsp这精神,永远在历史的星空中闪耀。
喜欢。
第183章 剑胆琴心:张爱萍将军的壮阔人生[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