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97章 涪州寻幽,乌江的诗画长卷[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iaoshuo.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岸的山影相映,像杯醇厚的酒,让人看一眼就醉了。船行至浅滩,能看见江底的水草随波摆动,像绿色的绸带,偶尔有野鸭钻进水草里,再冒出来时,嘴里叼着条小鱼,扑棱着翅膀飞走,留下一圈圈涟漪。

    nbsp船行至石夹沟,峭壁突然合拢,只留下一道狭窄的山口,像被巨斧劈开的裂缝,这便是“一线天”。船缓缓穿过山口,头顶的天空变成一条细长的蓝带,阳光从缝隙里挤进来,在水面投下一道金光,江风穿过山口,发出“呜呜”的声响,像在诉说古老的传说。船工说:“以前这里是土匪出没的地方,商船经过,都要小心翼翼,现在太平了,只有这山风还在讲着过去的故事。”

    nbsp暮色降临时,船靠岸。站在江边回望,乌江在夜色里泛着微光,两岸的灯火像星星落在水里,远处的吊脚楼传来隐约的歌声,是土家族姑娘在唱《龙船调》,歌声里的婉转与深情,随着乌江水,流淌进每个过客的心里。这一刻终于明白,为什么涪陵人对乌江如此眷恋——这湾碧水,不仅是风景,更是他们的血脉与乡愁,是刻在骨子里的牵挂。

    nbsp五、蔺市镇:古镇的时光褶皱

    nbsp从涪陵往南走二十里,便是蔺市镇。这座藏在乌江支流边的古镇,像本被遗忘的旧书,书页泛黄,却在字里行间藏着巴蜀的往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蔺市的老城门,青石板砌成的墙体爬满了藤蔓,门楣上的“蔺市古镇”四个字,被风雨侵蚀得有些模糊,却依旧透着当年的气派。穿过城门,脚下的青石板路突然变宽,路中间的条石被独轮车碾出深深的凹槽,那是明清时期商贾往来留下的痕迹。街边的老房子,木窗棂雕着“福禄寿喜”的纹样,有的窗扇已经歪斜,用木棍支着,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精致。

    nbsp古镇的核心是“龙门桥”,这座横跨梨香溪的石拱桥,始建于明代,桥上的石狮虽已风化,却依旧守护着往来的行人。桥面的石板被磨得光滑,雨后泛着水光,像面镜子,映着桥洞外的天光云影。坐在桥边的石阶上,看溪水缓缓流过,溪里的鸭子“嘎嘎”叫着游动,脚掌划水的“哗啦啦”声,与桥上的脚步声、街边的吆喝声混在一起,成了蔺市最温柔的背景音。

    nbsp街角的老药铺,门楣上挂着“悬壶济世”的木匾,柜台后的老中医戴着老花镜,手指搭在病人的脉搏上,眉头微蹙,药碾子在一旁“咕噜咕噜”转着,把药材碾成粉末,空气中弥漫着当归、黄芪的药香。墙上的药柜,抽屉上贴着泛黄的标签,“川贝”“茯苓”“天麻”……每个名字都藏着草木的灵性,也藏着古镇人对健康的祈愿。

    nbsp午后的茶馆,是古镇最热闹的地方。八仙桌旁,老人们围着打川牌,牌张甩在桌上的“啪嗒”声,伴随着“吃”“碰”的吆喝;穿长衫的评书先生坐在台上,醒木一拍,“啪”的一声,台下顿时安静,先生唾沫横飞地讲着《三国》,讲到关羽败走麦城,声音里满是惋惜,台下的听众跟着叹气,手里的茶杯停在嘴边,忘了喝;跑堂的伙计端着铜壶穿梭其间,“让让咯——”的喊声里,铜壶嘴划出一道弧线,滚烫的开水准确注入茶碗,水汽“滋滋”升起,模糊了窗棂外的阳光。

    nbsp走在蔺市的小巷深处,偶尔能撞见一堵爬满三角梅的土墙,紫红色的花瓣落在青石板上,像撒了一地碎锦;老院子的门虚掩着,推门进去,能看见天井里的老槐树,树干上系着红绳,树下的石桌上,还摆着没下完的象棋,棋子被手磨得发亮;屋顶的瓦片间,长出几丛瓦松,在风里轻轻摇晃,像在诉说院子里的故事。

    nbsp离开蔺市时,夕阳把古镇的影子拉得很长。老城门下,卖麦芽糖的老人还在摇着拨浪鼓,“咚咚”的鼓声里,古镇渐渐隐入暮色。回头望,蔺市的灯火次第亮起,像星星落在时光的褶皱里——这座古镇的美,不在繁华,而在这份未被打扰的从容,让你相信,有些时光是可以慢下来的,有些故事是值得被记住的。

    nbsp六、涪陵的夜:两江共舞的星辰与灯火

    nbsp当最后一缕阳光沉入乌江,涪陵的夜便活了过来。滨江路的霓虹灯次第亮起,红的、绿的、黄的,在江面上投下斑斓的倒影,与天上的星星交相辉映。长江与乌江的水,在夜色里分不清彼此,只听见“哗哗”的流淌声,像在低声诉说着白天的故事。

    nbsp江边的夜市,是涪陵夜生活的主场。烧烤摊的炭火“噼啪”作响,肉串在烤架上滋滋冒油,撒上辣椒面和孜然,香气瞬间炸开,引得路人纷纷驻足。穿花衬衫的摊主左手翻串,右手撒料,动作麻利得像在表演,油星溅在炭上,“滋啦”一声腾起小火星,映亮他被烟火熏得发红的脸颊。“来两串腰子!多放辣!”穿拖鞋的食客扯开嗓子喊,摊主头也不抬地应:“要得!烤得焦香冒油那种!”

    nbsp卖冰粉的小摊紧挨着烧烤摊,玻璃柜里的冰粉透着玛瑙般的粉红,红糖水沉淀在碗底,像块融化的琥珀。老板娘用长柄勺搅动冰粉,“沙沙”的声响里,山楂片、葡萄干、花生碎、糍粑块依次落进碗里,最后淋上一勺醪糟,甜香混着酒香,恰好中和了烧烤的燥。有小姑娘蹲在摊前,盯着玻璃柜里的配料咽口水,老板娘笑着舀起一勺试吃:“甜不甜?不够再加糖。”小姑娘含着冰粉点头,嘴角沾着红糖渍,像只偷尝蜜的小猫。

    nbsp食客们围着折叠桌坐成一圈,塑料凳“咯吱”作响也毫不在意。有人举着冰镇啤酒瓶碰杯,“哐当”一声,泡沫溅在桌上,随手用纸巾一抹便继续畅谈。话题从“今天乌江的鱼好钓不”聊到“娃儿的期末考试”,再说到“明年想带老汉去重庆耍”,嗓门越来越大,笑声越来越响,连江面上货轮的汽笛声都盖不住这股子热乎劲儿。穿校服的学生背着书包路过,被烤串香勾得挪不动脚,攥着零花钱犹豫半天,终于下定决心:“老板,来串烤苕皮!”

    nbsp沿江的步道上,散步的人络绎不绝。老两口手牵着手慢慢走,老婆婆的蒲扇“啪嗒啪嗒”摇着,扇走夏夜的热,也扇起一路的家常:“明天去菜市场带把青菜头,你不是爱吃腌菜吗?”老爷爷“嗯”一声,脚步跟着慢下来,等老婆婆喘口气再继续走。年轻情侣并肩坐在江堤上,男生给女生剥橘子,橘瓣的清香混着江风飘散开,女生把脑袋靠在男生肩上,指着江面的灯影说:“你看那片光,像不像星星掉进水里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游船“涪陵号”亮着彩灯从江面上驶过,船身的灯带勾勒出流畅的轮廓,像条游动的彩鱼。甲板上的游客凭栏远眺,手机闪光灯“咔嚓”不停,想把这夜色装进相册。导游举着小喇叭讲解:“左边是长江,右边是乌江,两江交汇的地方叫‘鸭嘴,以前是涪陵最热闹的码头……”声音被风吹得有些散,却依旧能听出几分骄傲。船尾激起的浪花“哗哗”拍打着水面,把两岸的灯火揉碎成一片光斑,又在船行过后慢慢聚拢,像块被重新拼好的碎镜。

    nbsp往老巷深处走,热闹渐渐淡了,只剩下静谧的夜。路灯的光透过黄葛树的枝叶,在青石板上投下晃动的碎影,像谁在地上撒了把星星。有晚归的人骑着电动车驶过,“嗖”地一声没入巷尾,车铃声“叮铃”响了好远。墙根下的蟋蟀“唧唧”地唱,与远处的江声一唱一和,偶尔有猫从墙头窜过,带起几片落叶“沙沙”落地,很快又恢复寂静。

    nbsp巷口的老茶馆还亮着盏昏黄的灯,竹椅上坐着位穿蓝布衫的老人,面前摆着杯没喝完的茶,茶叶沉在杯底,像睡着了。他望着江面的灯火,眼神放空,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碗边缘,碗沿的豁口被摸得光滑。或许他在想年轻时在码头扛货的日子,或许在念过世的老伴,又或许什么都没想,只是单纯地享受这片刻的安宁——涪陵的夜,对老人来说,是回忆的容器,对年轻人来说,是热闹的舞台,对每个路过的人来说,都是段能放进心里的温柔时光。

    nbsp临近午夜,夜市的烟火渐渐散去,摊主们收拾着摊位,折叠桌“哐当”叠在一起,塑料袋摩擦的“窸窣”声里,还残留着烤串的香。滨江路的路灯依旧亮着,江风里,有晚归的渔翁划着小船,“咿呀”的橹声惊起水鸟,鸟翅拍水的“扑棱”声,与江水的“哗哗”声、远处的汽笛声,共同织成涪陵的夜曲。

    nbsp站在乌江大桥上回望,涪陵的灯火像条发光的带子,缠绕在山水之间。长江与乌江在脚下静静流淌,仿佛从远古流来,又向未来流去,而这一夜的星光、灯火、笑声、风声,都将被江水带走,酿成岁月里的酒,等下次再来时,或许还能尝到几分当年的滋味。涪陵的夜,就是这样让人牵挂——它没有重庆的繁华,没有成都的精致,却有着两江交汇的包容,有着烟火熏染的温暖,让每个在此停留的人,都忍不住把心留一角,装下这江、这城、这温柔的夜色。

    喜欢。

第197章 涪州寻幽,乌江的诗画长卷[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