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藏在巴蜀人骨血里的千年韧劲[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iaoshuo.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都啥时候了还提钱!先吃饱,再想家!”nbsp那天,他的超市空了,却收了一沓子欠条,后来他把欠条全烧了:“谁还没个难的时候?”nbsp有个老太太非要把祖传的银镯子留下,王承华塞回她手里:“您老留着,等日子好了,给孙媳妇当嫁妆。”
nbsp成都的的哥们更疯。三百多辆出租车自发组成车队,往都江堰、汶川跑。有个叫周强的司机,路上遇到塌方,车翻进沟里,腿被卡住了。他爬出来拦了辆货车,让人把他的腿简单固定住,又换了辆车接着往前冲。别人劝他去医院,他笑:“当年川军能踩着血路往前冲,我这点伤算啥?”nbsp他拉着一车药品,硬是瘸着腿开到了汶川,卸完货才晕过去。
nbsp震后的废墟上,总能看到这样的画面:老太太把自家烤的锅盔分给救援人员,锅盔上还带着灶膛的烟火气;孩子们帮着抬担架,小小的身子使出全身力气;年轻人用手挖废墟,指甲缝里全是血和泥。有个记者问一个满身是灰的汉子:“怕吗?”nbsp汉子抹了把脸,露出两排白牙:“怕啥?天塌下来,咱四川人搭个手,就能把它顶回去!”
nbsp在北川的临时安置点,有个叫刘芳的护士,自家房子塌了,亲人还埋在下面,却坚持在医疗点救了三天三夜。她给伤员包扎时,手一直在抖,可动作一点不含糊。有个伤员认出她,说:“刘护士,你去歇歇吧。”nbsp她摇摇头:“我多救一个,就有人少哭一场。”nbsp直到第四天,她才在废墟旁找到亲人的遗物,是个摔碎的相框,里面是她和女儿的合影。她抱着相框坐了一夜,天亮时擦干眼泪,又回了医疗点。
nbsp六、山坳里的新芽:扎下去的希望
nbsp震后的十年,蜀地的山坳里,长出了新绿。
nbsp汶川的萝卜寨,老羌寨的遗址旁,建起了新寨。灰白的石墙依山而建,屋顶的羌绣挂毯在风中飘动,像一片片彩色的云。姑娘们把地震的裂缝绣成凤凰,把重生的希望绣成羌绣,订单从北京、上海发到了国外。有个叫尔玛阿依的绣娘,地震时失去了女儿,她绣的《涅盘图》里,凤凰的翅膀上有片羽毛,用的是女儿生前最喜欢的蓝色丝线。每天绣到这片羽毛时,她都会停下来,摸一摸丝线,像是在摸女儿的头发。
nbsp“针脚连着心呢。”她教徒弟们绣花样时总说,“线要拉得匀,心要放得静,绣出来的东西才有魂。”nbsp绣坊里有十几个徒弟,都是震后失去亲人的姐妹,大家白天一起绣花,晚上围在火塘边聊天,谁想家了,就有人递过一块烤土豆:“日子总要往前过,咱的针脚,得比地震的裂缝密才行。”nbsp她们绣的羌绣,被做成了披肩、挂画,甚至走进了国际时装周,尔玛阿依看着模特身上的羌绣,眼里闪着光:“你看,咱大山里的手艺,也能走到大世界。”
nbsp青川的茶山上,茶农们用上了无人机。老茶农李大爷背着竹篓,看着无人机在茶园上空盘旋,嘴里念叨:“当年我爹背着茶篓走茶马古道,走一趟要半年,脚上的水泡磨成了茧;现在好了,茶叶刚摘下来,就能空运到北京,比我年轻时送信还快。”nbsp他教年轻人辨认“明前茶”的嫩芽,说:“你看这芽尖,要带着露水采,炒出来才有清香味儿,不能用指甲掐,得用指腹捏,不然伤了茶气。”
nbsp年轻人教他用手机直播卖茶,他对着镜头总紧张,说不出话,就给大家表演炒茶。铁锅烧得发红,他抓一把鲜叶扔进去,竹匾一翻一扬,茶叶在锅里打着旋,香气瞬间飘满整个直播间。有网友问:“大爷,您这炒茶的手艺练了多少年?”nbsp他嘿嘿笑:“比我儿子岁数还大。”nbsp直播结束后,年轻人帮他看订单,他蹲在茶园边,数着新抽的茶芽,像数着自家的孩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凉山深处的“悬崖村”,钢梯换成了电梯。孩子们背着书包坐电梯上下山,电梯里总回荡着他们的笑声。教室里的投影仪映着外面的世界,老师正教大家看故宫的图片,有个孩子举手:“老师,故宫的墙为什么是红色的?跟咱羌寨的墙一样吗?”nbsp支教老师李雪,从上海来,一待就是八年,她教孩子们学英语,也跟着学彝语,说:“当年蜀人能在悬崖上凿栈道,我们就不能在山里种出知识的花?”
nbsp她带孩子们去县城看博物馆,指着那些出土的青铜面具:“你们看,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要抬头看远方。”nbsp孩子们回来后,在作文里写:“我要好好学习,将来开着飞机回来,让悬崖村长出翅膀。”nbsp村里的年轻人也回来了,有人开了民宿,有人办起了农产品合作社,把核桃、花椒卖到了山外,他们说:“以前觉得山是困住咱的墙,现在才知道,山是咱的根,得把根扎深了,才能长高处。”
nbsp在川北的贫困村里,第一书记们住着老乡家的土屋,白天跟着种花椒、养乌金猪,晚上在煤油灯下算脱贫账。有个从机关来的干部,刚到时不习惯山路,摔了好几跤,裤腿磨破了,膝盖结了痂,却笑着说:“这是大山给我的见面礼。”nbsp他跟着老农学嫁接花椒树,手指被刺扎得全是小洞,却硬是学会了技术,让村里的花椒产量翻了倍。
nbsp他在日记里写:“当年川军能翻雪山打鬼子,我们就不信攻不破贫困这座山。”nbsp村里的贫困户张大叔,一开始不愿脱贫,怕担风险,他就陪着张大叔去邻村取经,帮着贷款买猪仔,晚上还帮着喂猪。年底杀猪时,张大叔非要给他留块最肥的肉:“你这娃,比我亲儿子还上心。”nbsp如今村里通了水泥路,建了文化广场,有人跳起了广场舞,有人摆起了象棋摊,日子像刚出锅的玉米饼,热气腾腾,带着甜味。
nbsp七、灶台上的传承:烟火里的根
nbsp在成都的宽窄巷子,有个开了六十年的老面馆。老板姓陈,人称“陈二哥”,他的面里,藏着蜀地的魂。
nbsp陈二哥的父亲是挑夫,母亲是帮工,当年在巷子里摆个小摊,卖担担面。一根扁担挑着锅碗瓢盆,走到哪儿卖到哪儿,扁担上的漆都磨掉了,露出里面的木头纹理,像老人手上的青筋。地震时,面馆的房梁塌了,陈二哥从废墟里扒出母亲传的铜锅,那锅沿都磕碰出了豁口,却被他擦得锃亮。他在路边支起摊子,免费给救援人员煮面,说:“面是暖身子的,人活着,就得吃口热乎的。”
nbsp现在,他的面馆里总挤满人。有游客来尝鲜,也有老街坊来唠嗑。他煮面有讲究:碱水面要揉够一百下,煮出来才有筋道,“揉面就像做人,得下够功夫,不能偷奸耍滑”;辣椒油要用二荆条和菜籽油现炸,辣得香而不燥,“辣椒要炸到冒白烟,再浇上一勺凉水,激出香味来,跟咱四川人一样,看着辣,心里热”;花椒得是汉源的,麻味要透进面里,却不抢了面的本味,“花椒要炒香了再磨,不然麻得冲人,就像说话,得有分寸”。
nbsp有个年轻人想跟他学手艺,他说:“学煮面先学做人。我妈当年教我,给客人下面,要多抓一把,汤要加满,人家吃舒服了,才会再来。”nbsp他带徒弟去菜市场挑菜,教他辨认豆芽的新鲜度:“你看这豆芽,根须短的才嫩,像咱年轻人,不能太计较,得往前看。”nbsp徒弟学了半年,觉得差不多了,他却摇摇头:“还差得远,等你能尝出不同井水的味道,才算入门。”
nbsp他的孙子在美国留学,学的是金融,每年暑假都回来帮工。小伙子系着围裙端面,一口地道的成都话,跟客人开玩笑:“我爷爷说了,金融再厉害,不如一碗面实在,你看这面,饿了能填肚子,冷了能暖身子,比股票靠谱。”nbsp陈二哥听了,假装生气地敲他一下,手里的面勺却没停,“哗啦”一声,把面倒进碗里,动作行云流水。
nbsp灶台上的铜锅,烧得发亮。里面的面汤咕嘟咕嘟响,像极了蜀地的江河在奔流。有回下大雨,面馆没客人,陈二哥给孙子讲过去的事:“当年你太爷爷挑着担子走蜀道,遇到山洪,差点把担子冲走,他死死抱住一棵老树,保住了那口铜锅。他说,锅在,家就在。”nbsp孙子看着铜锅,突然懂了:“爷爷,您是想让我回来接班吧?”nbsp陈二哥没说话,往锅里撒了把葱花,香味飘了满屋子。
nbsp那天晚上,孙子在朋友圈发了张铜锅的照片,配文:“有些东西,比股票值钱。”
nbsp八、雨雾里的回响
nbsp雨还在下,青城山的石阶被洗得发亮。我踩着那些被千万双脚磨平的石头往上走,仿佛能听见千百年的声响。
nbsp是赵石匠凿石的叮咚,錾子与岩石碰撞的火花,在雨雾里闪着微光;是背夫们的号子,“嘿哟嘿哟”的节奏,和着雨声,像大地的心跳;是船工们的船歌,混着江水的涛声,在山谷里回荡;是地震时“四川雄起”的呐喊,嘶哑却有力,像惊雷劈开乌云;是面馆里“慢走,下次再来”的吆喝,带着烟火气,暖得像手心的温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这些声音混在一起,像蜀地的火锅,麻辣里带着鲜香,滚烫里藏着温暖。路边的茶馆里,几个老人在摆龙门阵。一个穿蓝布衫的老人,手里转着核桃,说:“当年我爹出川抗战,就带了个土陶碗,说‘走到哪儿,都要喝口家乡的水。后来碗碎了,他就用竹筒盛水,一直用到牺牲。”nbsp另一个抽着叶子烟的老人,咳嗽了两声,说:“我妈总讲,地震时她被埋在底下,听见外面有人喊‘挖,往这儿挖,就知道自己死不了。那声音,比啥药都管用。”
nbsp他们的声音不高,却像钉子,把那些故事钉在了时光里。下山时,遇见个背着书包的孩子,蹦蹦跳跳地跑着,脚下的石板被踩得“咚咚”响。他的书包上,绣着只小熊猫,旁边有行字:“四川,加油!”nbsp我问他:“知道这山上的路是谁凿的吗?”nbsp他仰起头:“老师说,是英雄凿的!”nbsp说完,又蹦蹦跳跳地跑了,书包上的小熊猫,在雨雾里一晃一晃的。
nbsp我忽然明白,蜀道上的丰碑,从来不是石头做的。是凿路的石匠,把骨头嵌进了山路;是修渠的百姓,把汗水洒进了泥土;是接纳移民的乡亲,把温暖融进了炊烟;是闯滩的船工,把勇气刻进了船板;是抗震的勇士,把坚韧写在了废墟上;是种茶的农人,把希望种进了茶山;是煮面的老板,把传承熬进了面汤;是每个在这片土地上认真活着的人,把日子过成了故事。
nbsp他们把“韧劲”刻进了血脉——像赵石匠那样,认准的事,砸断骨头也要干成;像李寡妇那样,再难的坎,咬着牙也要迈过去;像谭老师那样,危急关头,能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
nbsp他们把“温暖”融进了烟火——像李三爷给背夫加红糖,像陈幺妹送纺锭,像王承华烧欠条,像陈二哥多抓一把面。平时里,他们会为几文钱争得脸红,可到了难处,转身就能把自家的口粮分给别人,像蜀地的火锅,看着热辣,锅里煮的全是人情。
nbsp他们把“希望”种进了未来——像尔玛阿依的羌绣,像李大爷的茶园,像悬崖村的电梯,像陈二哥的孙子。他们知道,老祖宗留下的不只是苦难,还有“摔碎了能拼起来”的智慧,“困住了能找出路”的勇气。
nbsp雨停了,阳光从云缝里漏下来,照在蜀道上,像铺了层金。远处的岷江,浩浩荡荡地流着,奔向远方。这大概就是巴蜀的魂——不是风花雪月的闲情,是摔碎了能自己拼起来,哭完了能抹把脸继续往前走的韧劲;是平时吵吵闹闹,难时能抱成一团的热乎气;是把苦难熬成养分,把日子过成诗的智慧。
nbsp这魂,从李冰治水时就燃着,在赵石匠凿路时烧得旺,在抗战时汇成了火,在地震后又抽出了新芽,如今,还在每个蜀人的血脉里跳着,滚烫,鲜活,像永不熄灭的灶火,温暖着岁月,照亮着前路。
喜欢。
第202章 藏在巴蜀人骨血里的千年韧劲[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