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末崛起:打造一个崭新华夏帝国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84章 崭新的南京城[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iaoshuo.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时间来到了大夏五年七月,按夏国世界通用公历来算,这个时间段也就是公元三千七百零八年之六月。

    nbsp此时的江南暑气正盛,秦淮河畔的风已带几分湿热,却吹不散金陵城内外蒸腾的生气——这座刚换了新主的古都,正以远超往昔的活力,在战火的余烬中重焕生机。

    nbsp大夏踞守南京,首重防务,其防御体系远承大明旧制,又添新创,层层相扣,堪称铜墙铁壁。

    nbsp南京北临长江,江面最窄处仅四里,这让军部深感忧虑,因为这么窄的距离,大明若在江北架红衣大炮,弹丸可直抵金陵城头。

    nbsp大夏军部深以为患,遂先取江北浦子口、江浦、六合三县之地,设“江北防御区”,作为南京的第一道屏障。

    nbsp浦子口城重筑雉堞,添设十二座炮台,每座炮台配红衣大炮三至五门,炮口直指江面,可覆盖上下十余里水域。

    nbsp城周挖深濠,引江水入濠,濠边植鹿角、布拒马,驻夏军水师一部,战船三十余艘日夜巡逻,严查过往船只。

    nbsp江浦、六合两县则沿长江岸线设烽火台七处,一旦发现江北明军动向,白日举烟、夜间点火,半个时辰内便可将警讯传至南京城内军部。

    nbsp两县调了三万服刑劳役,在沿江滩涂修“挡马墙”,高一丈二尺,阻敌骑兵突袭,同时驻步军两千,与浦子口城形成犄角之势。

    nbsp江南岸的防御更显周密,上新河堡、龙江关两处旧垒被彻底翻新,上新河堡增建水师码头,停泊大夏主力战船五十余艘。

    nbsp其中“苍山船”“福船”各半,船上除红衣大炮外,还配步枪、火箭,可在江面与敌近战。

    nbsp龙江关则设关卡,盘查往来商船,同时驻有“禁卫军,士兵皆配有新式步枪,与堡内炮台呼应,形成“江岸堡”三层防御。

    nbsp南京内城本就依山水而建,大夏又疏浚外秦淮河、金川河,将两河与杨吴城濠连通,形成环绕内城的“水濠”,濠宽三丈、深两丈,濠边遍植杨柳,既作屏障,又添景致。

    nbsp内城十三座城门皆换铸铁城门,门后设“千斤闸”,城门楼上各配大小炮五门,城门内外各驻兵五百,日夜值守。

    nbsp东水关、西水关作为内秦淮河进出城的关口,增设铁栅栏,夜间关闭,白日由水师士兵查验通行船只。

    nbsp城外十里内,凡高地如紫金山、幕府山,皆设了望哨,哨卡配超远望远镜(大夏军工厂新造之物),可远眺二十余里,一旦有敌逼近,即刻传讯。

    nbsp城郊村落的民兵还是由夏军军官教习基本武艺,协助巡查,形成“城哨乡”联动的防御网。

    nbsp战火过后的南京,并未如往昔改朝换代时那般萧条,反而因大夏迁来的工坊与新政,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繁荣。

    nbsp从四川迁来的近百座王府工厂,已在南京城南雨花台至聚宝门一带落地生根,形成一片绵延十余里、占地三万亩的初级工业园区。

    nbsp这些工坊门类齐全,涵盖兵工、纺

第1084章 崭新的南京城[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