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有人要谋逆[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iaoshuo.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大贞的朝会,规矩一向是变幻莫测。
nbsp太祖皇帝定下的“每日御门听政”的祖制,传至今日早已废弛。到了庆昌帝这一朝,常以“圣体违和”为由,辍朝如家常便饭。莫说日朝,就连“每月视朝不过三五次”也难保证,动辄相隔八九日才勉强一会。
nbsp——这还只是常朝。
nbsp这临朝听政,竟品出了几分晨昏定省的意味。
nbsp臣工们仿佛不是去商议国事,而是去觐见一位深居简出的家主,生怕见面多了惹其生厌,反倒不如隔上许久,专拣些四海升平、祥瑞频现的喜事奏报,龙颜大悦时,没准还能讨个赏赐。
nbsp那次工部右侍郎赵大人可是占了一个大大的便宜。
nbsp恰逢圣上连日憋闷,赵大人送来及时雨,奏报苏州府去岁水患治水得法、赈灾有功,今岁汛期,苏、松诸府安然无恙,百姓感念天恩。
nbsp趁着圣上喜笑颜开,次辅温大人附议赵侍郎精明干练,统筹得力,此等大才正可用来整顿兵部冗务——于是,赵大人就成了兵部左侍郎,还得了百两赏银,十表里纻丝。
nbsp别看都是六部正三品的侍郎,那兵部可是“上部”,这叫由冷转热、由闲转要,兵部左侍郎就是妥妥的下一任兵部尚书接班人。
nbsp真真羡煞人也!
nbsp可大臣们对圣上久不上朝颇为不满,上奏章苦口婆心地劝圣上莫要溺于宴安,倦于听政,还搬出太祖高皇帝夙兴夜寐,日临群臣的事迹,希望庆昌帝能恢复日日临朝,不然三日临朝也可以。
nbsp圣上只回复,身子有恙,奏章经司礼监与内阁筛选后,他自然会看。
nbsp一众老臣心不能平,于寒风凛冽之际,跪在丹墀之上,以头抢地,叩阙哭谏,痛心疾首地高呼:“陛下高卧内廷一刻,则天下停滞一刻!”
nbsp天太冷了,一群老头子冻得瑟瑟发抖,涕泗交加。
nbsp司礼监掌印太监黄公公,带了一群内侍奔过来,给每人灌下几碗温热的红枣汤,待这几位大人舒缓过来,黄公公一如既往笑得软和又和蔼,“诸位老大人的忠心赤胆,天日可表,圣上岂能不知?”
nbsp他信誓旦旦地保证,“一应章奏,自有温次辅领衔内阁票拟,呈送御前,圣上虽在静养,朱批批红却是一日未曾耽搁的。请诸位大人先回去,圣上这几日身子养好再见各位大人。”
nbsp临了,他笑意更深:“温阁老老成谋国,圣上圣心宽慰。有他老人家坐镇内阁,定会将政务处理得妥妥当当。”
nbsp言下之意就是,若是不妥当,你们都去温府那哭。
nbsp大臣们懂了,不过哭一哭还是有效果的,一场哭谏,换得‘五日一临朝的常例。圣上自从正月里令梁王主办灭门贪墨案以来,勤勉了许多,诸臣也就顺势而下,不再强求。
nbsp正因如此,圣上每回御门听政,都显得格外重要,那是京中各方势力交锋、互为博弈的关键场合。
nbsp四月末的京师,寅时三刻便要起床,卯时正刻就得聚在午门外。虽说圣上常朝日子不稳定,但文武百官皆不敢怠慢,祖制上若是点卯迟到,可是要挨板子的。
nbsp晨光熹微的常朝日子,文官们哆哆嗦嗦地聚在午门外闲聊候旨。忽见人群一阵轻微骚动,纷纷向两侧避让,有人低语道:“温阁老来了!”
nbsp大家齐齐回头,就见一身御赐紫色蟒袍的温恕,眉眼俊俏,昂首挺胸,大步流星而来。朝阳金光洒落,照得他胸前那只展翅欲飞的仙鹤补子愈发显得器宇轩昂,仿佛能绣于大贞朝唯一一位活着的特进光禄大夫身上,使它别有荣光。
nbsp文官们凑到温恕跟前,不住地恭喜他即将升任首辅,乃是大贞百官第一人了。
nbsp这些恭贺词,温恕听了几箩筐了,早就是左耳进右耳出,只是脸上挂着温煦的笑,既不倨傲无理,蔑视百官,也不自得其满,维持他一贯的淡定从容。
nbsp文官们都觉得温阁老和煦好说话,与之奏对,无论来人品阶高低,均是一副好商好量,言笑晏晏的模样。碰到个别聪颖的,温阁老还会指点一二,甚至为其荐举,朝中不少人皆是被他举荐升官的,自然将他的话奉为圭臬。
nbsp温阁老门下故旧遍布朝野,却从无‘朋党之议。
nbsp凡有官员落难,他或奏请廷议,或交付有司,一切皆以《大贞律》与朝廷法度为先,从不私相授受,亦不落井下石。这份
第一百一十七章 有人要谋逆[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