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 城市论[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iaoshuo.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sp; 至于历史的真实性,荒谬性,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
回到正题,大城作为基本防守点的好处显而易见,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力资源的多少就代表实力的强弱,防守点的人越多,实力也越强,而以城市为基础点的要求就是大量的人口,以及比较发达的生产力。
当然人口的多少也代表了一部分生产力,樱花国、西方当时如果采用城市为据点的方法,那么各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十分遥远,不利于往来,更准确的说,城市是乡村人口数量增长的进阶产物。
在民以食为天,靠天吃饭的时代,把农民、农田等农业铺满地面才是最佳的选择,而人口聚集的城市则代表大量人力脱离农业生产,所以当人口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哪怕城市处在产粮地区,因为严重的内耗,也需要其他地区调粮食支援。
在知道城市是人口数量的进阶产物以后,就能以此为参考推算出,低于华夏生产力的西方,樱花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准,以及真正能够养兵的数量,和大概的后勤以及战斗力。
更进一步的看,随着生产力的生产,农业效率的提升,只用一半,甚至不到一半的人口就能养活所有人,那么国家需要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业,从事新兴的工业行列,圈地运动也就诞生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村人口迁往城里的生存问题。
第一代农村人口自然是因为城市需要而去,很容易就有了工作场所,尽管不是很好很上层,但随着这些第一代农村人口在城市定居繁衍,那么出生的人他们算是农二代,还是城二代呢?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也需要谨慎的对待和解决。
……
武安国在武安邦的解释下,也总算是大概了解了方案,东莱郡的改革方案整体上以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当然针对东莱郡的地理位置给出了偏向军事战时、航海贸易、教育文化、农业、手工业等几个方向。
这样也能看出华夏城市性的好处,城市代表人口多,所以大部分地区只要没有严重的限制,都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当然为了特色和效率,省时省力,还是让武安国决定选一两个方向作为重点发展。
武安国和众人讨论一会后,最终决定以农业为主,文化、军事为辅的比较传统的发展路线。
另外对于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东莱郡官员、世家间存在的一些问题时,武安国有些犹豫起来,毕竟在古代处理内部群体之类的度非常不好掌握,多少内斗变成内战都是因为度导致的。
不过在武安邦拿出了李县令送给自己的部分礼物,以及相关的叙述后,穷苦农民出身的武安国当场怒不可遏,在武安邦的军事承诺下,决定重拳出击,先把那一批趴在百姓身上吸血的蛀虫干掉。
至于他们背后的关系网,老子也不是这圈里的人,管他m的。
295 城市论[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