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日常养生常识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9章 岭南初秋巧养生:祛湿润燥,安然度“秋”[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iaoshuo.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bsp;nbsp《黄帝内经》强调秋季养生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在岭南,虽然秋季夜晚相对较短,但早睡可以避开夜晚渐重的湿气和寒露;早起则能充分利用晨光,晾晒衣物被褥,减少湿邪侵袭的机会。

    nbsp我们的身体在秋天有着“收敛”的特性。顺应这种自然的趋势,有助于养护肺气,使其保持清润平和。

    nbsp晨练导引:nbsp清晨是锻炼的好时机。选择如八段锦中“调理脾胃须单举”这样的动作,通过舒展肢体,有助于调和脾胃、化解湿气。接着练习“双手托天理三焦”,能有效舒展胸廓,宣通肺气。古人总结秋季导引的要领在于“宣肺健脾”。

    nbsp吐纳散步:温和的散步配合深长的呼吸(即“吐纳”),是秋季极佳的养生方式。在空气清新的环境中,深呼吸能很好地调和肺气,使呼吸更顺畅深沉。

    nbsp防护为先:遇到雾霾天气或空气特别潮湿(如晨雾、回南天)时外出,佩戴合适的口罩是保护呼吸道的简单有效方法。古人亦知“湿雾伤肺,宜避之,或戴巾掩口鼻”。

    nbsp“秋冻”有度:“春捂秋冻”是民间智慧,但需灵活掌握。岭南初秋气温波动较大,体质相对较弱的朋友,尤其是长者,切不可盲目“冻”,应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重点保护颈背、腹部和足部,避免受凉引发不适。

    nbsp四、药食同源:调养讲究地域与体质

    nbsp岭南地区由于气候特点,不少朋友体质偏于湿热或痰湿,常感身体粘滞不爽、困倦乏力、容易水肿或面部泛油。因此,在选用药膳调养时,应特别避免滋腻厚重的补品,强调“清化”为主,做到**因人而异、因时制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湿燥交杂:nbsp如果感觉既有痰(可能粘稠)又伴有咽喉干燥但不想喝水,可以试试:川贝约3克(研成细粉)、茯苓15克、陈皮5克,与适量瘦肉一同炖汤。川贝负责润燥,茯苓和陈皮协同祛湿理气,三者搭配,既润燥又不助湿,符合“燥者润之,湿者燥之”的调和原则。

    nbsp燥象明显:若以干咳少痰、鼻腔干燥等燥象为主,可用麦冬10克、无花果2个(岭南特产,润肺且性味平和不易生寒)、加少许生姜片煮水饮用。麦冬养阴生津,无花果润肺,生姜则能温中化湿,防止滋阴之物可能带来的湿滞,充分考虑了岭南的地域特点。

    nbsp把握“祛湿润燥”的核心节奏**

    nbsp岭南的初秋,犹如一曲湿与燥交织的变奏。养生之道,贵在把握其独特的节奏——**“先祛湿不伤脾,后润燥不助湿”**。

    nbsp祛湿是初秋养生的第一步,目的是为身体扫清障碍,创造一个清爽的内环境。此时需温和健运脾胃,饮食起居都围绕着化解湿气展开。随着燥气渐起,润养便提上日程,但润养需得法,选择温润不腻的食材,并时刻留意体内可能残留的湿气,做到润燥而不留湿。

    nbsp归根结底,岭南初秋养生的精髓在于**顺应自然**。细心体察天气的变化,感受身体的反馈,在祛湿与润燥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通过合理的饮食选择、规律的起居作息、适度的运动导引以及平和的心境,我们便能在这湿燥交替的时节里,更好地守护身心的舒适与安宁,为迎接更深的秋意打下坚实的基础。安然度“秋”,从此刻的细心调养开始。

    喜欢。

第29章 岭南初秋巧养生:祛湿润燥,安然度“秋”[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