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7章 成都:在血泪中重生的千年古城[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iaoshuo.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载:“二十四日,元兵步骑十万至成都,入自东门。二太子坐府衙文明厅,令卜者占,卜者曰:‘民心不归,成都是四绝死地,若往,不过二世,不若血洗而去。二太子大书‘火杀二字,城中百姓无得免者。火光照百里。”明杨慎《全蜀艺文志》辑明赵枋《史母程氏传》也有描述:“呜呼!余尝得《三卯录》读之,蜀民就死,率五十人为一聚,以刀悉刺之,乃积其尸,至莫(暮),疑不死,复刺之。异孙尸积于下,暮刺者偶不及,尸血淋漓入异孙口,夜半始苏,匍匐入林,薄匿他所。后出蜀为枢密使。尝坦视人,未尝不泣下。贺靖权成都,录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

    nbsp战争爆发前,四川地区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地狭而腴,民勤耕作,无寸土之旷”,“虽硗确之地,亦耕溽殆尽”,人口总数达1290万,超过清乾隆末因清初移民143年后达到的第一次高峰的857万。然而,在咸淳五年,四川却变得“地旷人稀”。北宋崇宁时,眉州有户约按每户5人最低比例计算,约合36万人,这个人口数值在蒙宋战争前应不会明显减少,毕竟期间眉州地区并无大的变乱发生,然而到南宋咸淳元年时,“眉州(苏东坡的故乡)荒废已久”nbsp。

    nbsp这场屠杀让成都千年积累的文化、经济成果毁于一旦,无数家庭支离破碎。那些传承千年的手艺、文脉,如风中残烛般摇曳欲熄。但成都人骨子里的韧性,让文明的火种未被彻底掐灭。即便在蒙古统治下,民间仍偷偷延续着蜀地文化,像地下的暗流,默默涌动,等待着重见天日的那一天nbsp。

    nbsp第三次浩劫:张献忠带来的恐怖岁月

    nbsp时间来到明末,又一个“狠人”张献忠的出现,让成都再次陷入了无尽的恐怖之中年,张献忠带兵进入蜀地,随后在成都称帝,建立了大西国。起初,他或许也曾怀揣着治理四川的美好愿景,想要在这里开创一番新的天地。然而,局势的动荡、各方势力的挤压,很快让他的心态发生了扭曲,陷入了疯狂的杀戮之中。

    nbsp传说张献忠幼年时,跟随父亲到四川卖红枣,不小心触碰到荨麻被刺痛,便在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发誓若有朝一日得势,必定报复。这个传说的真假虽难以考证,但它却从侧面折射出人们对那段血腥历史的恐惧nbsp。

    nbsp张献忠的军队在成都及周边展开了惨无人道的杀戮,奉行“归诚草木不动,抗拒老幼不留”的残酷原则。攻打重庆时,因为守军抵抗,城破后他竟下令“城中男女皆断右手”,三十余万人被砍手,鲜血汩汩流淌,场面惨不忍睹。攻克成都后,局势愈发失控,他认定“蜀人德不知怀,威不知畏,屡抚屡叛”,于是展开了更加疯狂的清剿nbsp。

    nbsp大西军执行“除城尽剿”的命令,将士们被摊派屠杀指标,杀男子一百或女子两百便可升为把总,而且还得砍下手脚作为证明。成都周边很快变成了无人区,简州百姓先是被抢杀青壮,随后老弱妇孺也未能幸免,被称为“卷塘”。城内同样笼罩在恐怖之中,举子们被诱杀,妃子、臣子稍有过失便会被处死。张献忠甚至因为儿子不应声,一怒之下将其杀死,之后又处死了数百嫔妃nbsp。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最终,张献忠下令毁灭成都城。他驱赶百姓至南门进行屠杀,然后放火焚毁城市。一时间,成都火光冲天,浓烟滚滚,这座曾经繁华的城市在大火中化为一片废墟。这一番折腾后,成都人口锐减,天府之国宛如鬼域。据记载,顺治三年张献忠退出成都时,有40万人的成都只剩下二十户居民;天府之国四川遭到毁灭性破坏,人口从至少三百万一度锐减到只有八万人,导致后来清朝时期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湖广填四川nbsp。

    nbsp不过,也有学者对张献忠屠川的真实性和规模提出质疑,认为清朝对张献忠屠四川的史实有夸大之处。毕竟清政府说张献忠在四川杀了六万万人,这一数字实在荒谬,当时中国的总人口还不到一亿。尽管历史上农民起义可能存在乱杀的现象,但张献忠屠杀四川的行为,若真如记载那般规模巨大,无疑是自毁长城nbsp。

    nbsp从废墟中站起:一座城的倔强

    nbsp历经这三次血腥屠戮,成都仿佛被无情地按进了黑暗深渊。但这座城市从未真正屈服,每次屠杀过后,劫后余生的人们就像荒原上的草籽,即便被烈火焚烧,只要春雨一浇,便会顽强地钻出地面nbsp。

    nbsp三国末年的屠杀过后,成都百姓在废墟中默默舔舐伤口,重新开始生活。他们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努力让城市恢复生机。曾经中断的文化传承,也在民间悄然延续,人们口口相传着先辈们的故事和技艺,等待着文化再次繁荣的那一天nbsp。

    nbsp宋末元初蒙古屠城后,幸存的蜀地百姓在废墟上艰难地重建家园。他们捡起残砖断瓦,修补被烧毁的房屋,重新开启作坊,让蜀锦的丝线再次穿梭,茶香再次在街巷中飘散。文脉也在私塾里偷偷延续,先生们压低声音讲授学问,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守护着蜀地文化传承的火种nbsp。

    nbsp张献忠屠川后,湖广等地的移民大量涌入四川,即“湖广填四川”。新的血液注入成都,不同地域的人带来了各自的文化、习俗,在这里相互融合。他们在荒芜的土地上辛勤垦荒,建起新的村落、城镇。客家话与四川方言相互交融,饮食中融入了各地的风味,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成都文化nbsp。

    nbsp成都的建筑在重生中不断蜕变。原来的木质结构建筑在战火中极易被焚毁,后来逐渐加入砖石元素,既保留了川西民居的韵味,又增添了几分坚韧。寺庙、祠堂在重建中承载着人们对平安、对祖先的祈愿,成为了精神寄托的所在nbsp。

    nbsp在文化上,成都更是浴火重生。从杜甫草堂的文脉传承,到后来文人墨客再次汇聚,“扬一益二”的繁华虽历经波折,却在清代及近现代重新焕发光彩。蜀绣、川菜、川剧,这些文化符号在苦难后愈发璀璨,成为了成都的亮丽名片,向世界展示着这座城市的坚韧与魅力nbsp。

    nbsp如今,成都的街头呈现出繁华与悠闲交织的美好画卷。当我们漫步在宽窄巷子,走过锦里,触摸古老建筑的砖墙,仍能感受到历史的余温。那些血色往事,时刻提醒着我们珍惜和平,守护文明。因为成都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遭遇多大的苦难,只要文明的火种还在,这座城市、这个民族就永远不会被彻底击垮,

    喜欢。

第87章 成都:在血泪中重生的千年古城[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