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6章 阆中:时光深处的川北明珠[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iaoshuo.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华夏版图的西南褶皱处,阆中如一枚被岁月反复摩挲的古玉,温润中透着历经沧桑的柔光。这座枕着嘉陵江臂弯的小城,褶皱里藏着四百载风云往事,眼眸中流转着粼粼波光,每一次潮起潮落,都在诉说着那些沉入江底又浮现在青石板上的故事。当指尖抚过青石板路上深浅不一的沟壑,仿佛能触碰到历史的纹路;耳畔似乎还回响着三百年前驿站的马蹄声,恍然惊觉,这里曾在历史的迷雾中扛起四川省会的重任,用二十年光阴书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传奇。

    nbsp一、山水之城的独特魅力

    nbsp阆中,安卧在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宛如一条灵动的碧玉丝带,以近乎完美的“S”形将古城温柔环抱,那蜿蜒的走势,恰似大地写下的一首情诗。四周群山连绵起伏,似忠诚的卫士,日夜守护着这片土地。层峦叠嶂间,牛头山昂首挺立,山顶常年云雾缭绕,宛如一位身披薄纱的神秘巨人。清晨,云雾在山腰翻涌,如海浪般拍打着陡峭的崖壁,待阳光穿透云层,金色的光芒洒在山顶,仿佛给巨人戴上了一顶璀璨的皇冠;而到了傍晚,夕阳为云雾镀上一层金边,远远望去,牛头山又似一位身着霞衣的仙人,遗世而独立。总让人忍不住遐想,那云雾深处是否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锦屏山则绿意葱茏,四季景色更迭,宛如一幅幅绝美的画卷。春日,繁花似锦,各色花朵争奇斗艳,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红的像火,微风拂过,花香四溢,沁人心脾;夏日,绿树成荫,浓密的枝叶如同一把把巨大的绿伞,为人们遮挡炎炎烈日,带来阵阵清凉;秋日,红叶似火,漫山遍野的红叶将山峦染成一片绚烂的红色海洋,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美不胜收;冬日,银装素裹,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给大地披上了一层洁白的盛装,整个锦屏山宛如一个梦幻的冰雪世界。这天然的屏障,赋予了阆中独特的地理优势。

    nbsp春日的清晨,嘉陵江面薄雾如纱,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徐徐展开。江面静谧得像一面镜子,倒映着远处的山峦和天空。渔夫的小船缓缓驶来,木桨轻轻划破平静的水面,发出“欸乃”的声响,这声音悠悠地传开,惊醒了沉睡的古城。同时,也惊起了江面觅食的白鹭,它们扑棱棱地飞向天空,洁白的身影在薄雾中若隐若现,为这幅静谧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的生机。船桨每一次划动,都在江面漾起一圈圈涟漪,涟漪逐渐扩散,与对岸锦屏山的倒影相互交融,模糊了现实与虚幻的边界。偶尔有一两只江鸥追逐着小船,发出清脆的鸣叫,声音在江面上空回荡。

    nbsp夕阳西下时,天空被晚霞染成了绚丽的色彩,红的、橙的、紫的,交织在一起,如梦如幻。晚霞将江水也染成了绚丽的琥珀色,归航的船只披着金色的余晖,缓缓驶向岸边。船篷上晾晒的渔网随风轻轻晃动,仿佛在诉说着一天的收获。岸边的吊脚楼倒映在水中,与船只的影子相互交织,随着水波轻轻荡漾,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此时的江面,不时有货船驶过,发动机的轰鸣声打破了片刻的宁静,船上的灯火星星点点,在暮色中闪烁,与天空的繁星遥相呼应。而江边的码头上,早已聚集了不少等待亲人归来的人,他们的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脸上满是期盼。

    nbsp阆中古城,恰似一本厚重的线装书,每一页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90余条纵横交错的街巷,皆由青石板铺就。这些青石板,经过无数行人的踩踏,被时光打磨出深浅不一的凹陷,每一道凹陷都记录着一段过往,承载着无数人的足迹和故事。有些石板上还能看到车轮碾压过的痕迹,那是古代马车留下的印记,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繁华与喧嚣。

    nbsp秦家大院的门楣上,精美的砖雕细致入微,人物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会从墙上走下来,向人们讲述晋商入蜀的传奇故事。雕刻的仕女们身姿婀娜,手持团扇,眉眼间透着温婉与哀愁;武士们则身披铠甲,手持兵器,眼神坚定而锐利。花草枝叶脉络清晰,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都雕刻得栩栩如生,仿佛蕴含着生命的活力。砖雕的边缘还刻有精美的花纹,与主体图案相得益彰,展现出工匠们高超的技艺。

    nbsp孔家大院的天井里,那株百年桂花树依旧年年飘香。金秋时节,满院金黄,一朵朵桂花小巧玲珑,簇拥在一起,散发出浓郁的香气,香气四溢,飘满整个院落。树下的石桌上,似乎还留着昔日学子在此吟诗作赋时摆放的笔墨纸砚,仿佛能看见他们在这里挥毫泼墨,畅谈人生理想的场景。桂花落在石桌上、地面上,仿佛给整个院子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孩子们在树下嬉笑玩耍,捡起地上的桂花,做成香囊;老人们则坐在石凳上,摇着蒲扇,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nbsp学道街,这条承载着无数寒窗梦想的老街,青石板上的每一道车辙,都曾见证过学子们奔赴贡院与张飞庙的匆匆脚步。街边的老店铺里,偶尔还能听到店主用带着当地口音的话语,讲述当年学子们在此购买笔墨、借阅书籍,以及人们前往张飞庙祈福、缅怀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带着岁月的温度,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店铺的门面上,挂着褪色的招牌,有些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但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热闹与繁华。街道两旁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充满了古朴的韵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二、成为省会: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nbsp明末清初的四川,仿佛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劫难,成了一片疮痍满目的焦土。曾经繁华热闹的成都城,如今街道上杂草丛生,房屋大多坍塌,断壁残垣间,偶尔能看到一两只野狗在游荡。虎豹甚至大摇大摆地在城中出没,昔日的热闹繁华早已消失殆尽,人口锐减十之八九,到处都是一片荒凉、死寂的景象。街道上散落着破碎的砖瓦,墙壁上布满了弹孔和刀痕,曾经的亭台楼阁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让人触目惊心。

    nbsp而阆中,这座偏居川北的古城,却因川北统领刘进忠的献城之举,幸运地躲过了战火的洗劫。三面环水、四面环山的地形,使其成为天然的军事堡垒。城墙宛如一条巨龙,盘踞江畔,高大厚实,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它的威严。城墙由巨大的石块砌成,每一块石头都经过精心打磨,紧密地拼接在一起。城门洞开处,嘉陵江的滔滔江水便是最忠诚的护城河,江水湍急,水流打着旋儿,让敌军难以靠近,为阆中提供了坚实的防御屏障。城墙上还设有了望塔和炮台,日夜守卫着这座城市。

    nbsp顺治三年的一个清晨,天色刚刚破晓,肃亲王豪格的铁骑扬起漫天尘土,浩浩荡荡地踏入阆中。城中百姓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纷纷站在街边张望,他们不知道这座小城的未来将会走向何方。街道两旁站满了人,有的脸上充满了恐惧,有的则带着好奇和期待。自此,这座小城的命运被彻底改写。四川总督衙门的旗帜在城楼上猎猎作响,仿佛在宣告着新的统治开始。巡抚、巡按御史的官轿穿梭于街巷,哒哒的马蹄声和轿夫的吆喝声打破了古城的宁静。道台衙门的铜钲声每日准时响起,“咚——咚——咚”,声音浑厚悠远,回荡在古城的上空,仿佛在向人们宣告阆中新时代的开始。阆中,这座千年古城,在战火的灰烬中,毅然接过了重振四川的重任,肩负起了历史赋予它的使命。

    nbsp三、政治中心:风云变幻中的坚守

    nbsp成为省会的阆中,街巷间弥漫着紧张而忙碌的气息。川北道署内,官员们每日寅时即起,在熹微的晨光中,于戒石坊下整冠束带,神情庄重地聆听“尔俸尔禄,民膏民脂”的训诫,时刻提醒自己要为官清廉,造福百姓。道署内的建筑庄严肃穆,飞檐斗拱,红墙黛瓦。官员们在各个房间里忙碌着,处理着政务,制定着政策,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殚精竭虑。

    nbsp最令人称道的,当属康熙年间的道台李正华。他到任时,阆中百姓正饱受赋税之苦,农田荒芜,百姓面黄肌瘦。李正华微服私访数月,深入田间地头,与百姓同吃同住,摸清实情后,顶着巨大压力上书朝廷,言辞恳切地请求减免赋税。他还亲自带领百姓疏浚河道,修建堤坝。在修建堤坝的日子里,他总是第一个到达工地,和百姓们一起搬石头、挑泥土。他的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衣服也被汗水浸透,但他从未喊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在他的努力下,万亩农田重获生机,当年秋天便迎来了大丰收。百姓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对李正华充满了感激和爱戴。离任时,百姓们自发在街道两旁摆满清水明镜,寓意“清官如水,明察秋毫”,这条送别之路,足足绵延了十里。许多百姓跟在官轿后面,边走边哭,久久不愿离去。

    nbsp然而,局势并不太平。南明残余势力时常从川南山区发起突袭,大西军旧部也在川中地区游击作战。顺治八年的一个深夜,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敌军趁暴雨攻城,守城将士在城墙之上与敌军展开白刃战。雨水和着血水,顺着城墙的缝隙流下。城中百姓自发组成担架队,冒着枪林弹雨,将受伤的士兵抬到临时搭建的医馆;妇女儿童则煮姜汤、送箭矢,穿梭在街巷中。整整七天七夜,阆中城在血与火中屹立不倒,靠的是军民一心的坚定信念,而张飞的英勇故事,也在此时成为鼓舞军民的精神力量,大家相信,若张飞在世,定也会如他们一般坚守。城墙上,士兵们奋勇杀敌,他们的呐喊声与雨声、雷声交织在一起,震耳欲聋。城楼下,百姓们全力支援,他们的身影在夜色中忙碌着,为保卫家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nbsp四、军事要塞:战火纷飞中的传奇

    nbsp阆中的城墙,是一部写满硝烟的史书。顺治四年,清军首次入川,虽射杀张献忠,却在其残部的顽强抵抗下铩羽而归。次年,吴三桂率领十万大军卷土重来,阆中守将赵荣贵据城死守。战斗最激烈时,赵荣贵身中三箭,鲜血染红了战袍,但他仍挥舞大刀,大声呼喊着冲向敌军,一连砍杀了数名敌人。最终,他力竭战死在城门之下,手中的大刀还紧紧握着,不肯松开。他的战马悲鸣着跑回城中,马背上的血迹在青石板上拖出长长的印记,那印记仿佛是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至今仍让人心痛不已。人们不禁想起张飞守阆中时的英勇,若张飞在,这场战斗的结局是否会不同nbsp。城墙上,弹痕累累,血迹斑斑,每一处痕迹都诉说着当年战斗的惨烈。城楼下,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血腥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嘉陵江畔的古渡口,曾是重要的军事补给线。运粮船穿梭如织,纤夫们赤裸着上身,肩上勒着粗粗的纤绳,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前挪动。他们的号子声在山谷间回荡,“嘿哟——嘿哟——”,声音粗犷而有力,充满了与命运抗争的力量。那些被战火熏黑的码头石柱上,至今还留有当年搬运兵器时留下的凿痕,有的凿痕深达数寸,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金戈铁马。张飞曾在这片土地上操练兵马,他的身影似乎还能在渡口与街巷中浮现。纤夫们的皮肤上布满了汗水和盐渍,他们的脚步沉重而坚定,每一步都饱含着艰辛与努力。渡口边,堆放着各种粮草和兵器,士兵们来来往往,忙碌着搬运物资。

    nbsp五、文化盛地:科举之光下的辉煌

    nbsp踏入阆中古城的中心,清代四川贡院的朱漆大门仿佛一扇时光之门,轻轻推开,便能窥见三百年前科举考试的宏大场景。顺治九年的深秋,第一场乡试在此开考。来自全川的三千学子,身着粗布长衫,背着装有笔墨纸砚和干粮的行囊,有的徒步跋涉数百里,有的乘船沿江而上,怀揣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踏入这方神圣之地。学子们的脸上写满了紧张和期待,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憧憬和渴望。

    nbsp贡院内,号舍如同整齐排列的蜂巢,每间不足两平方米,仅能容下一人一桌一凳。木质的隔板上,刻满了历代考生留下的字迹,有抒发壮志的诗句,有对家人的思念,还有考试前的紧张与焦虑。学子们蜷缩在狭小的空间里,在昏暗的油灯下奋笔疾书,饿了啃一口冷硬的干粮,困了就用冷水浇面提神。有的学子实在太累,趴在桌上小憩一会儿,手中还紧紧握着笔。考场内一片寂静,只听见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偶尔传来巡考人员的脚步声。号舍内,空气沉闷而压抑,学子们在这方寸之间,挥洒着汗水,书写着自己的命运。

    nbsp最传奇的当属古稀状元尹枢的故事。年逾七十的他,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在考场上,他文思泉涌,一篇《王者之道》气势磅礴,引经据典,论述精辟。主考官读罢拍案叫绝,当场将其定为头名状元。放榜那日,贡院外人山人海,当尹枢的名字被高声念出时,全场沸腾。消息传回阆中,全城张灯结彩,鞭炮声此起彼伏。状元坊下,百姓们争相传颂着这位老寿星的传奇,纷纷感叹“有志不在年高”。此后,阆中贡院又走出了118名进士、700余名举人,他们的名字被镌刻在文庙的石碑上,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寒窗苦读的故事。这些石碑历经风雨,表面有些许斑驳,但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阆中学子。放榜时,人们挤在榜单前,寻找着自己或亲人的名字,有的欢呼雀跃,有的黯然神伤。文庙内,石碑林立,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荣耀。

    nbsp如今的贡院,依然保留着当年的格局。至公堂内,高悬的“至公”匾额庄严肃穆,仿佛在诉说着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明远楼是当年监临、监试、巡察等官员登临之处,站在楼上,整个贡院尽收眼底。游客们来到这里,可以穿上古代的考生服装,坐在号舍里,体验当年学子们考试的艰辛;也可以观看“秀才赶考”“考官阅卷”等实景演出,感受科举文化的独特魅力。贡院旁的街巷里,张飞庙的存在更为这片文化之地添了几分厚重,人们在感受科举文化后,常去张飞庙缅怀这位名将,汲取忠义与勇敢的精神力量。至公堂内,庄严肃穆,匾额在灯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明远楼上,游客们凭栏远眺,想象着当年考试的场景。实景演出中,演员们生动地再现了科举考试的全过程,让游客们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nbsp每逢春节,阆中的民俗活动便将历史与现实交织。“春节老人”落下闳身着红袍,头戴红帽,手持写有祝福话语的卷轴,在古城街巷中缓缓前行。所到之处,百姓们纷纷围拢过来,孩子们欢呼着讨要糖果,老人们笑着作揖祈福,这一传承千年的习俗,让阆中成为名副其实的“春节文化之乡”。而“张飞巡城”的表演更是震撼,扮演者身披铠甲,骑乌骓马,手握丈八蛇矛,威风凛凛地穿过古街。当他大喝一声“呔!”,声音如洪钟般响亮,仿佛瞬间将人们带回三国时代,让人感受到张飞的勇猛与霸气,也让春节的氛围更加热烈。“春节老人”笑容满面,向人们传递着祝福和欢乐。“张飞巡城”队伍所到之处,人们欢呼雀跃,掌声雷动,整个古城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

    nbsp在阆中古城的西街北侧,庄严肃穆的张飞庙静静矗立,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故事。张飞庙又称汉桓侯祠,始建于三国时期,是为纪念蜀汉名将张飞而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张飞曾在阆中镇守7年,保境安民,发展农桑,深受百姓爱戴。他遇害后,人们为其筑冢建祠,以示纪念。历经明、清时期的多次修葺和扩建,形成了如今由明、清建筑和张飞墓组成的古建筑群。张飞庙的大门紧闭,仿佛在守护着一段尘封的历史。庙前的石阶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迈进张飞庙,“汉桓侯祠”匾额庄重醒目,门前石狮威严,守护着这座千年祠庙。穿过大门,明代敌万楼重檐歇山,气势不凡,檐下巨大匾额上楷书“灵庥舄奕”“万夫莫敌”“虎臣良牧”等,彰显张飞威名,楼内木柱、斗拱构造精巧。再往后走,两米高石砌台基上的大殿气势雄伟,殿内张飞文身塑像高达身穿蟒袍,头戴冕旒,手持玉笏,竖眉瞠目,不怒而威nbsp。

    nbsp六、千年醋香:舌尖上的阆中传奇

    nbsp在阆中的烟火气息里,保宁醋的醇香是绕不开的独特印记。这座因醋闻名的古城,连风都浸染着醇厚绵长的酸味——那是时光与匠心交织的味道,是阆中千年历史酿成的舌尖传奇。当暮色漫过嘉陵江,古城上空飘荡的醋香与炊烟缠绵,宛如一幅流动的味觉画卷,将岁月的故事娓娓道来。

    nbsp保宁醋的酿造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在清初阆中作为省会期间,其酿造工艺更是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那时,往来商贾云集,各地酿造技法在此交融,保宁醋博采众长,以麸皮为主要原料,辅以40余味中药材制曲,取嘉陵江清泉,经固体发酵、翻醅、陈酿等多道复杂工序,最终酿成色泽棕红、酸味柔和的佳酿。据说,每一味中药材的配比都暗藏玄机,就像古老的密码,代代相传,使得保宁醋不仅酸香醇厚,更蕴含着独特的药用价值。

    nbsp漫步在古城的醋坊街,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醋香,令人忍不住深吸几口气。老字号“保宁醋坊”内,巨大的陶缸整齐排列,缸口覆盖着厚实的纱布,仿佛封存着岁月的密码。这些陶缸历经百年,表面早已被岁月打磨得温润光滑,缸壁上还凝结着厚厚的醋垢,那是时光留下的勋章。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醋坊,老师傅们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们佝偻着背,用布满老茧的双手翻动醋醅,动作轻柔而娴熟,如同呵护着珍贵的宝物。“这一翻一搅,都是和时间的对话。”李师傅边说边将木耙探入缸中,“急不得,慢不得,微生物们在里头‘酿梦呢!”他布满皱纹的脸上,笑意里藏着对这份手艺的虔诚与热爱。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醋醅逐渐发生着奇妙的变化,散发出独特的香气,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酿造故事。

    nbsp保宁醋不仅是调味品,更是融入了阆中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清晨的早餐店里,蒸腾的热气中,一碗酸辣粉浇上两勺保宁醋,红油与醋香瞬间交融,刺激着味蕾,让人食欲大增。那酸辣的味道在舌尖上跳跃,唤醒了沉睡的清晨,也开启了阆中人活力满满的一天。主妇们在厨房忙碌,炖肉时滴几滴醋,肉会更加软烂入味。当肉香与醋香在锅中翻滚,整个厨房都弥漫着家的温暖。腌制泡菜时,保宁醋更是必不可少的灵魂调料,能让泡菜脆爽可口,别具一番风味。一坛坛泡菜整齐地摆放在院子里,阳光洒在坛口,折射出晶莹的光泽,仿佛封存着阆中人的生活智慧。

    nbsp在阆中的民俗中,保宁醋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过去,家中添丁进口或是老人寿辰,都要用醋来烹饪佳肴,寓意生活美满、长寿安康。每到春节,不少家庭还会用醋熏蒸房间,以驱邪避灾,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遂。袅袅升起的醋雾,带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弥漫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醋香与古城的烟火气、人情味紧紧缠绕,成为

第146章 阆中:时光深处的川北明珠[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