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跟着《吴船录》与《入蜀记》去旅行[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iaoshuo.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般点缀着亭台楼阁,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梅香。合江亭在南河与府河交汇处,1200年前,节度使韦皋在此建亭造楼,时称合江园,是成都历史上最早的市政公园。晚唐时,这里是文人墨客吟诗作赋、迎来送往、宴请宾朋的风雅之地。每当梅花初绽,成都的文人们便会齐聚于此,饮酒赋诗,以梅寄情。花瓣飘落杯中,与美酒相融,饮下的不仅是佳酿,更是对诗意生活的追求。
nbsp平都山上满山的粗壮古柏树,承载着古老的传说。相传修道升天的阴长生亲手种下这些柏树,它们便在这里扎根生长,历经千年而不倒。转运司每年都会派人前来点视,仿佛是在守护着这份古老的传承。古柏虬枝盘曲,树皮粗糙如沧桑老者的面庞,树冠如巨大的伞盖,遮天蔽日。漫步在古柏林间,脚下是厚厚的落叶,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千年来的故事。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落,形成斑驳的光影,给整个山林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气息。
nbsp峨眉山的娑罗树,叶子像海桐又似杨梅,红白花朵只在此山绽放,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娇艳。每逢春夏之交,娑罗树便迎来了它的花期,满树繁花如繁星点点,红白相间,远远望去,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微风拂过,花朵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清香,引得蜜蜂、蝴蝶纷纷前来采蜜。范成大在登山时,被这独特的景象所震撼,他在《吴船录》中详细地描绘了娑罗树的形态与神韵,让后世之人也能感受到峨眉山的神奇与美丽。
nbsp除了这些,巴蜀大地上还有许多独特的草木。生长在深山之中的珙桐,每至花期,洁白的花朵宛如一只只展翅欲飞的白鸽,在枝头翩翩起舞,因此也被称为“鸽子树”,象征着和平与安宁;金佛山的银杉,树皮暗灰色,叶背有两条粉白色的气孔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银光,是植物界的“活化石”,见证了地球的沧桑巨变。还有那深紫色的绣球花,一团团、一簇簇,如梦幻般的花球悬挂在枝头,尽显雍容华贵;比牵牛花大出数倍的奇异花朵,色彩斑斓,花瓣层层叠叠,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像蓼花般的浅青色花朵,小巧玲珑,在风中轻轻舞动,散发着淡雅的气息;如乱发般挂在树上甚至垂至地面的苔藓植物,为山林增添了几分古朴与清幽;形状像杉树且叶子圆小的塔松,身姿挺拔,四季常青,宛如山林的卫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文人笔下的山水长卷
nbsp陆游在《入蜀记》里对自然的观察同样细致入微。他途经的山川河流,两岸的树木花草,都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他看到江边的柳树,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舞,宛如女子的发丝,不禁联想到故乡的春日美景,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描绘过山间的野菊,在秋日的阳光下肆意绽放,金黄的花瓣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展现出坚韧而顽强的生命力。
nbsp若是范成大与陆游在巴蜀的草木间相遇,那定会是一场文学与自然的盛宴。他们可能会一起探讨梅花的高洁品质,交流对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感悟;对于那些珍稀的植物,他们或许会一同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创造力,分享自己在旅途中的种种奇遇。他们的对话,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也有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nbsp范成大一生宦海沉浮,从徽州司户参军做起,历任礼部员外郎、起居郎等职,还曾出使金国,不辱使命。他在地方任职时,推行义役法,减免捐税,重视水利建设,深受百姓爱戴。他的文学成就颇高,与尤袤、杨万里、陆游齐名,合称“南宋四大家”nbsp,其诗风多样,既有反映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有描绘田园风光的清新之作。
nbsp陆游出身官宦世家,一生渴望北伐抗金,收复中原。他多次上疏朝廷,却因主和派的阻挠而未能实现政治抱负。他曾在南郑从戎,这段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爱国情怀与壮志豪情。他的诗词文章形式多变,不拘一格,以爱国为主题,反映了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nbsp。
nbsp《吴船录》:归途中的山河笔记
nbsp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范成大结束在四川的任职,带着对蜀地的眷恋与对归途的期待,从成都启程东下。归乡的水路漫长,却也给了他充足的时间去回望来时路。每日清晨,他倚在船舷,看江水悠悠流淌,将沿途的风光、见闻、感悟一一记录。《吴船录》的名字,取自杜甫“门泊东吴万里船”,既是对归家之路的写照,也暗含着对诗圣的致敬。
nbsp在这之前,范成大已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出使金国时不卑不亢,在蜀地任职时推行新政,关心民生。丰富的阅历让他的笔触既有文人的细腻,又不失官员的洞见。当他途经青城山,笔下不仅有“一轩正对大面山”的壮阔,更有“道人于彼种芎”的生活细节;行至嘉州,他既描绘了荔枝树“轮囷数围”的奇观,也记录下市井间的风土人情。
nbsp《吴船录》问世后,宛如一颗投入文坛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文人墨客们惊叹于他对山川景物的精妙描写,史学家们则将其视为研究南宋社会的重要史料。书中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记载,让后人得以窥见古代水利技术的高超;对沿途寺庙、古迹的考证,填补了许多历史空白。明代徐霞客游历四方时,行囊中便藏着《吴船录》,借鉴其记录方式,写下鸿篇巨制《徐霞客游记》。近现代,学者们从地理、民俗、文学等多个角度深入研究《吴船录》,在三峡考古工作中,专家们更是依据书中线索,探寻那些沉睡在江底的历史遗迹。如今,在巴蜀的许多景点,都能看到与《吴船录》相关的文化标识,游客们手持典籍,对照书中的描写,在现实与历史的交织中,感受时光的魅力。
nbsp《入蜀记》:赴任路上的行旅之歌
nbsp乾道五年(1170),陆游接到赴夔州任职的命令。此时的他,虽仕途不顺,却仍怀揣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热忱,踏上入蜀之路。从山阴到夔州,五个多月的水路行程,160余天的日夜兼程,他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化作《入蜀记》中的字字句句。这部中国首部日记体长篇游记,不仅是他个人的心路历程,更是一幅南宋社会的全景画卷。
nbsp入蜀前的陆游,经历了科举失意、仕途坎坷,却始终未改报国初心。在船上,他一边望着滚滚长江,一边回忆着过往。路过赤壁,他写下“东坡词赋微夸焉”的犀利点评;见到民间疾苦,他在日记中流露出深切的忧虑。这种将个人情感、历史考据、社会观察融为一体的写法,开创了游记文学的新境界。他会细细描摹秭归县城的模样,“县城在一大崖上,颓崖断壁,萝棘塞路”,让后世之人仿佛能看到那座建在险峻山崖之上、略显破败却充满烟火气的小城;也会记载下当地的风俗,如端午时节赛龙舟的热闹场景,百姓们的欢呼呐喊仿佛穿透纸张,在耳畔回响。
nbsp《入蜀记》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凸显。文学上,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徐霞客的《游记》在结构和叙事上深受其启发,姚鼐的《登泰山记》也借鉴了其考据与抒情结合的手法。史学领域,它成为研究南宋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化石”,梁启超称其为“南宋社会最鲜活的断面标本”。书中对长江水路航运的记载,详细到船只的类型、船夫的生活状态,为研究古代交通提供了珍贵资料;对各地物产、商业活动的描述,如江陵的米市、鄂州的鱼市,展现出南宋繁荣的商品经济。
nbsp在当代,《入蜀记》走出国门,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让世界看到中国古代游记文学的魅力年,“重走陆游入蜀路”文化考察活动开展,无数人沿着陆游的足迹,感受千年后的山河依旧,而那些散落在长江沿岸的历史遗迹,也因《入蜀记》的记载重新焕发活力。在白帝城,游客们对照书中“城仅容雉,正西控江,为蜀门钥”的描述,惊叹于古人对地势的精妙利用;在三峡,人们一边聆听着江水的轰鸣,一边想象着陆游当年在此写下“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时的心境。
nbsp这部作品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历史与现实。如今,在长江沿线的许多城市,都能找到以《入蜀记》为主题的文化展览、读书会。学者们深入研究书中的地理考据、民俗文化,试图还原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普通读者则从陆游细腻的文字中,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而陆游本人,在《入蜀记》中展现出的豁达乐观、对生活的热爱,也激励着无数人在困境中坚守初心,继续前行。他用一支笔,记录下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旅程,也为后世留下了一座取之不尽的文化宝库,让每一个翻开《入蜀记》的人,都能穿越时空,与千年前的诗人一同领略山河之美,感悟人生百态。
喜欢。
第152章 跟着《吴船录》与《入蜀记》去旅行[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