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9章 成都老茶铺:时光熬煮的烟火长卷[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iaoshuo.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一节:茶炉醒在天光前,老客踏露赴茶约

    nbsp天还浸在墨色里,巷尾老茶铺的门就“吱呀”开了道缝。最先忙活的是那只铁皮茶炉子,黑黢黢的肚子鼓着,炉口积着厚厚的炭灰,像位蹲在墙角的老伙计。烧火的陈师傅摸出洋火,“擦”一声划亮,橘红色的火苗舔上松木条子,“噼啪”几声,火星子窜上烟囱,带着松木特有的清香,在巷子里漫开。他往炉子里添了把炭,炭块“嘶”地冒起白烟,把铜壶底烤得发蓝。

    nbsp铜壶很快“咕嘟”起来,壶嘴喷着白汽,在铺子里凝成细小的水珠,沾在梁上的蛛网和墙角的麻袋上。条桌条凳摆得横平竖直,木头被磨得发亮,边角处泛着琥珀色的光——那是几十年手掌摩挲、屁股久坐磨出的包浆。穿蓝布短褂的堂倌王三,正蹲在凳上擦桌面,抹布是块洗得发白的粗布,划过的地方露出更深的木纹,像在数着过往的日子。

    nbsp“刘大爷,早哦!”王三抬头跟推门进来的老汉打招呼,声音里还带着没睡醒的沙哑。刘大爷往最里头的桌子一坐,掏出旱烟袋,烟杆是枣木的,被摩挲得油光锃亮,烟锅是黄铜的,磕在桌角“当当”响,烟丝簌簌掉进烟锅。“先续壶水,我自带的茶。”他解开蓝布包,里面是揉得碎碎的炒青,叶片边缘还带着焦痕,那是自家铁锅炒的,烟火气比铺子里的茶浓三分。

    nbsp王三拎起铜壶,手腕轻轻一抖,水柱像条银线,稳稳落进刘大爷的茶碗,没溅出半滴——这手“蜻蜓点水”的功夫,是他跟着师父学了三年才练出来的。老茶客都说,听这续水声就知道是王三当班,那水柱落地的“嘀嗒”声,比戏文里的板眼还准。

    nbsp天刚亮透,茶铺就坐满了人。穿草鞋的农民扛着空背篓,刚赶完早集,把背篓往墙角一竖,竹篾碰着麻袋,发出“沙沙”响。他抢了个靠炉的位置,扯开粗布衫,露出被晒得黝黑的脊梁,汗珠顺着脊梁沟往下淌,滴在青砖地上,洇出小水点。“王三,来碗素茶!”嗓门洪亮,震得梁上的蛛网都动了动。

    nbsp剃头匠的挑子支在门口,一头是黄铜脸盆,擦得能照见人影,里面盛着温水,浮着块肥皂;一头是工具箱,剃刀、梳子、剪刀摆得整整齐齐。张剃头正给李老汉刮脸,剃刀在荡刀布上“噌噌”磨两下,贴着老汉的下巴“沙沙”游走,白沫子沾在花白的胡茬上。“听说没,西街的猪市涨了价?”李老汉闭着眼问,喉结动了动,生怕一动就被剃刀划着。“涨了两毛!”旁边喝着茶的菜农接话,手里的茶碗磕在桌上,发出“当”的脆响。

    nbsp穿粗布短打的汉子刚从田里回来,草帽往石阶上一扔,露出被晒得黝黑的额头,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沾满泥点的裤腿上。他抄起旁边石桌上的茶壶,对着嘴猛灌几口,喉结上下滚动,“咕咚”声响在巷子里都听得见。“李二哥,你那秧苗插完了?”檐下的老头搭话,手里的蒲扇慢悠悠摇着,扇面上画的“八仙过海”早已磨得看不清轮廓,只剩下模糊的色块。

    nbsp第二节:亲友团的热络地,茶烟里的家常味

    nbsp茶铺的门“吱呀”再开时,常进来些拎着点心的婆娘。张家婶子今天拎着竹篮,里面装着刚蒸的红糖糕,油纸包着还发烫,一进门就踮脚张望:“李家嫂子,王家妹子,我在这儿!”三个婆娘迅速凑到临窗的桌子,红糖糕摆中间,盖碗茶一沏,蒸腾的热气里,话匣子就开了。

    nbsp“我家二娃子下月满周岁,你们可得来喝喜酒!”张家婶子往她们手里塞糕,指甲缝里还沾着面粉,笑起来眼角的皱纹堆成了花。李家嫂子咬着糕说:“早就备着礼了,到时候我给娃做双虎头鞋,布都挑好了,红缎子的,上面绣金线!”王家妹子刚生了孙儿,从怀里掏出个红布包:“你看这小衣裳,我连夜赶的,针脚密不密?领口还缝了圈白绒绒,软和!”三个女人的笑声像银铃,混着红糖的甜香和茶叶的清苦,把旁边喝茶的老头都逗乐了:“你们这群婆娘,比我们汉子还热闹!”

    nbsp男人们聚在另一头,多是沾亲带故的弟兄。刘家两兄弟刚从乡下赶来,裤脚还沾着泥,一坐下就掏出叶子烟,烟丝递来传去今年谷子收了多少?”弟弟往烟锅里塞烟,眼睛盯着哥哥的脸,带着点紧张。哥哥猛吸一口,烟圈从鼻孔里冒出来,慢悠悠说:“比去年多两担,够给你家娃凑学费了。”说着从怀里摸出个蓝布包,里面是叠得整齐的钱票,角角都抚平了:“先拿着,不够再说。”弟弟推让着,烟锅在桌角磕得“当当”响,最后还是红着眼收下了,把钱票小心翼翼揣进贴胸的口袋,像揣着块滚烫的烙铁。

    nbsp有回赵家办喜事,前一天亲友们全聚在茶铺商量。赵大爷坐在主位,喝一口茶敲一下桌子:“明天接亲,王二哥你赶马车,务必把新媳妇平平安安接来!”王二哥拍着胸脯:“放心,我把马刷得油亮,再系朵大红花,保准体面!”赵大娘拉着几个妯娌:“厨房的事你们多盯着,蒸笼不够就去借隔壁的,可别让客人饿着。肘子得炖烂乎点,老年人牙口不好。”连半大的小子都有任务,赵大爷的侄子举着手:“我去贴红喜字,保证贴得端端正正,歪了认罚——罚我给大家倒茶!”茶铺里的条凳不够坐,有人就站着,手里端着茶碗,听着安排,脸上全是笑,茶沫子沾在胡子上都没察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逢年过节前,茶铺更是亲友扎堆的地方。腊月廿三那天,王家几房人全来了,围了三张条桌。王老爷子喝着茶说:“今年除夕守岁,就去老大家,他家屋子宽,火塘也大。”大儿子赶紧接话:“我杀了只羊,到时候炖一锅,再配点萝卜,香得很!”二女儿笑着说:“我带酒来,自家酿的米酒,甜着呢,老人小孩都能喝。”孩子们在桌子底下钻来钻去,抢着吃桌上的瓜子,王老爷子假装生气:“慢点跑,别撞翻了茶碗!”手里却抓了把瓜子,往孩子们兜里塞。

    nbsp第三节:民事调解的公道堂,茶碗里的是非清

    nbsp茶铺后墙根,总摆着张特别的条桌,桌面比别处光滑,边角都磨圆了——这是茶铺的“公堂”,专用来调解邻里纠纷。条桌腿上刻着密密麻麻的小印子,王三说,那是每次调解完,当事人用指甲掐的,算“了结”的记号。

    nbsp这天,东街的陈家和西街的赵家吵吵嚷嚷进了茶铺,陈家男人攥着拳头,指关节都发白了,赵家男人脸红脖子粗,后面跟着一群劝架的街坊。“都坐!”坐在主位的周大爷开口了,他是茶铺里公认的“公道人”,头发花白,下巴上的胡子却梳得整整齐齐,用根红绳系着。他呷口茶,慢悠悠问:“啥事值得动气?”

    nbsp陈家男人抢先说:“他家的鸡,天天往我菜地里钻,把刚长的小白菜全啄了!我这是留着给娃做辅食的,嫩得很,就这么被糟践了!”赵家男人梗着脖子:“你也没圈菜地啊!再说了,我家鸡哪回不是被你用石头赶的?上回差点砸断腿,现在走路还一瘸一拐!”两人越说越激动,唾沫星子都溅到了桌上的茶碗里。

    nbsp周大爷“啪”地放下茶碗:“都别喊!陈家,你明天就去砍几根竹子,把菜地围上篱笆,鸡不就进不去了?赵家,你把鸡圈加固了,再乱跑就自己掌嘴!多大点事?”他指着桌上的茶碗:“你看这茶,得慢慢泡才出味,一上来就猛冲,啥味都没了。邻里相处,也得互相让着。”旁边的街坊跟着劝:“周大爷说得对!远亲不如近邻,低头不见抬头见的!”

    nbsp陈家男人想了想,从怀里摸出几个鸡蛋,还是热的:“我赔你家白菜,这是刚下的,新鲜。”赵家男人也红着脸,从背篓里抽出一把葱:“我不该让鸡乱跑,这葱你拿着,炒鸡蛋香。”周大爷笑了,把自己的茶推过去:“喝口茶,消消气。以后啊,有事还来茶铺说,比在田埂上吵体面。”两人端起茶碗碰了碰,茶沫子溅出来,倒像是解开了心结。

    nbsp还有回,两个货郎为抢地盘差点打起来,也是在茶铺解决的。张货郎说:“东街一直是我摆摊的地方,我在这儿摆了五年,老主顾都认我!”李货郎说:“街道又不是你家的!我离得近,凭啥不能去?”两人吵得面红耳赤,周围的茶客都停了话头,连剃头的张师傅都放下了剃刀。周大爷把旱烟袋往桌上一拍:“这样,张货郎逢单日子去东街,李货郎逢双日子去,谁也不耽误,中不中?”两人互相瞪了瞪,又看看周围人期待的眼神,端起茶碗碰了碰,算是和解了。王三在旁边续水时笑着说:“这茶铺的桌子,比县太爷的大堂还管用!”

    nbsp最热闹的一回,是李家和孙家为宅基地边界吵起来。两家人来了十几个,男人们撸着袖子,女人们叉着腰,差点在茶铺动手。周大爷把旱烟袋往桌上一拍:“都给我住手!”烟锅子里的火星溅出来,落在地上没灭。他让人拿来卷尺,又喊了两个懂行的老人:“现在就去量,按当年分地的文书来,一寸都不能多占!”一群人浩浩荡荡去了地头,量完回来,果然是李家多占了半尺。周大爷看着李家男人:“认不认?”李家男人红着脸:“认!我明天就把墙拆了,往后退半尺,绝不耍赖!”孙家人也松了口气:“早这样多好,伤和气!”最后两家人在茶铺喝了和解茶,李家男人说:“晚上我做东,请大家喝酒!”那天茶铺关得格外晚,笑声传到了巷口。

    nbsp第四节:信息交流的广播站,茶烟里的新鲜事

    nbsp茶铺的角落里,总围着群“消息通”,他们的耳朵比谁都灵,嘴比谁都快。卖菜的刘老五刚从集市回来,把扁担往墙角一靠,扁担头的铁钩还晃悠着,就被人围住了。“老五,今天集市有啥新鲜事?”刘老五抹把汗,唾沫横飞地说:“今早集市上,猪肉降了两毛!张屠户说,再过几天要杀年猪,到时候更便宜,还送猪血!我亲眼看见他猪圈里的猪,肥得走不动道!”周围的人赶紧掏烟递火:“真的?那我得多买点腌起来,过年够吃了!”开杂货铺的王老板也凑过来:“那我得备点盐,粗盐细盐都得有,到时候肯定有人来买!”

    nbsp穿长衫的教书先生也爱凑这热闹,他不像刘老五那样咋咋呼呼,总是先呷口茶,等大家安静了才开口,像说书人开嗓。“县上发告示了,”他顿了顿,看着大家竖起的耳朵,“明年要修公路,从咱这巷子口过!”这话一出,茶铺里炸开了锅,像扔了个炮仗。开杂货铺的王老板拍着大腿:“那我这铺子可得扩建,往后公路通了,人多,生意肯定好!”赶车的马夫搓着手:“公路通了,我换辆新车,橡胶轮子的,跑县城更快,能多跑两趟!”连卖针线的陈婆婆都念叨:“那我得多进点纽扣,修路的工人肯定用得上,粗布衣服费纽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连小孩都懂茶铺的“消息规矩”。李家小子蹲在条凳边,听大人们说后山发现了野蜂蜜,蜜脾大得像锅盖,跑回家拉着爹就往茶铺赶:“爹,快去问刘大爷,蜂蜜在哪儿采的,咱也去!晚了就被采光了!”他爹被拽着跑,鞋都差点掉了:“慢点跑,刘大爷还能跑了不成?”到了茶铺,刘大爷正被一群人围着问,见李家父子来了,笑着说:“在后山老槐树下,我带你去,那蜜蜂不咬人,我都跟它们混熟了!”

    nbsp春耕前,茶铺里全是关于农事的消息。“今年雨水多,稻种得选耐涝的,我听张家庄的人说,他们去年用的‘深水红,收成好得很!”“我听农技站的人说,新出的化肥比老法子管用,产量能增两成,就是贵点,不过划算!”“张家庄的王老五,去年用了新农药,虫子都没了,叶子绿得发亮!”这些消息像种子,在茶铺里生根,又被茶客们带到田间地头。有回王大爷听了消息,换了新稻种,秋天果然多收了三担,他特意拎了袋新米送到茶铺:“大家尝尝,这都是托茶铺的福!”新米蒸出的饭,香得茶铺里的人都多喝了两碗茶。

    nbsp第五节:茶铺里的“土生意”,针头线脑皆文章

    nbsp铺子角落的矮桌上,摆着些“土物件”,像个微型集市。卖草药的周婆婆把鱼腥草、艾草捆成小把,用麻绳系在桌腿上,一把把挂着像绿色的帘子,叶片上还沾着晨露,看着就新鲜。她自己蜷在长凳角,端着个豁口的粗瓷碗,见人就念叨:“这艾草煮水,泡脚治风湿,灵得很!我家老头子泡了半年,以前走路要拄拐杖,现在能帮我挑水了。”

    nbsp有回张大爷说膝盖疼,蹲下去就起不来,周婆婆从布包里翻出个小纸包,里面是晒干的杜仲叶:“回去跟猪骨头一起炖,喝一个月,保准见效。”张大爷半信半疑,照着做了,果然好了不少。后来他特意给周婆婆送了斤新茶:“您这草药比大夫的方子还管用。”周婆婆笑得眼睛眯成条缝:“都是土法子,不值钱,您的茶才金贵。”

    nbsp修鞋的马师傅把针线筐往地上一搁,筐子里的锥子、麻线、橡胶片摆得整整齐齐,像套小工具。他修鞋时不慌不忙,先用锥子在鞋底“噗嗤”扎个眼,麻线穿过去,留下整齐的针脚,比姑娘绣花还认真。有回李二哥的胶鞋开了胶,马师傅往鞋帮上抹了自制的糨糊,又用铁夹子夹着,说:“明天来取,保证比新鞋还结实。”李二哥第二天来拿,鞋果然粘得牢牢的,他说:“马师傅的手艺,能把破鞋修成传家宝。”

    nbsp马师傅边干活边听旁边的人摆龙门阵,听到好笑处,手一抖,锥子差点扎着手指头。“李三哥,你那鞋底子磨穿了,我给你加层胶底,汽车轮胎做的,耐磨,能多穿半年!”他抬头冲茶桌边喊,声音里带着生意人的热络。有人让他修鞋,他从不催,说:“慢慢喝你的茶,修好了我给你送过去,保证耽误不了事。”

    nbsp还有个穿长衫的先生,在靠窗的桌子上摆了副卦摊,白布幡上写着“周易神算”,字是用墨写的,有些地方晕开了,倒添了几分神秘。他戴着老花镜,镜片厚得像酒瓶底,手指掐着算珠似的,给问卦的农妇解签:“你家娃儿读书迟,莫急,过了这秋就开窍了,是个晚熟的果子,熟了更甜。”农妇递上两毛钱,千恩万谢地走了,先生把钱揣进长衫口袋,端起茶碗抿一口,茶梗粘在嘴角也没察觉。

    nbsp有人问他算得准不准,他总说:“心诚则灵,喝茶也是这个理,心不静,品不出味。”有回村里丢了牛,也是他指点着找到了,主人家送了块腊肉到茶铺,先生分了半块给王三:“给大家添点荤腥,茶配肉,赛神仙。”

    nbsp卖针线的陈婆婆是茶铺的常客,她的竹篮里摆着各色丝线、纽扣、顶针,线轴绕得整整齐齐,像捆小彩虹。见婆娘们聚在一起,就提着篮子过去:“看看这新到的丝线,桑蚕丝的,扎鞋底结实,颜色也正,红的像石榴花,绿的像菠菜叶!”有婆娘要买花布,她就说:“明天我带样本过来,上海货,印着洋花纹,保证你喜欢,比集市上便宜两文。”

    nbsp她记性好,谁欠了几文钱,谁预定了东西,都记在心里,从不弄错。有回李家婶子忘了带钱,陈婆婆笑着说:“下次再给,还信不过你?你做的酱菜,我还想讨点呢。”李家婶子第二天就把钱送来了,还捎了瓶酱黄瓜,两人坐在茶铺里,边喝茶边唠嗑,像亲姐妹。

    nbsp第六节:晌午的“打尖”客,烟火里的温饱香

    nbsp日头爬到头顶,茶铺里多了些“打尖”的客人。挑着担子的货郎、赶车的马夫,进来就喊:“王三,来碗茶,加个锅盔!”王三应着,从里屋的蒸笼里拎出个锅盔,竹屉掀开时,白汽“腾”地冒出来,裹着面香,馋得人直咽口水。锅盔外皮焦脆,掰开来,白面里夹着芝麻,香气“嗡”地散开,能飘到巷口。

    nbsp马夫把鞭子往桌腿上一缠,牛皮鞭梢扫过地面,带起点尘土。他抓起锅盔就着茶啃,“咔嚓”声此起彼伏,饼渣掉在衣襟上也不管。他裤腿上沾着马粪,却没人嫌脏,旁边的农民还凑过来问:“去县城的路好走不?我明儿要去卖豆子,怕赶不上集市。”马夫嘴里塞满锅盔,含混着说:“好走,就是过石桥时慢点,前儿下雨,桥面滑,我亲眼见着一辆板车翻了,豆子撒了一地,可惜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有个穿短打的汉子,怀里揣着个油纸包,油渗出来,把布衫洇出个深色的圆。他找了个空桌坐下,小心翼翼打开纸包,里面是块腊肉,肥瘦相间,还冒着油星子,是用柏树枝熏过的,带着股清香尝块,我家婆娘熏的!”他招呼旁边的人,用手把肉撕成小块,往别人手里递。“今年杀的年猪,三百多斤呢,肉肥,熏出来香。”

    nbsp众人也不客气,伸手撕着吃,咸香混着茶香,在嘴里打转。有人咂摸着说:“你婆娘手艺真好,比我家那口子强,她熏的肉太咸,能齁死人。”汉子哈哈大笑,喝口茶,抹抹嘴:“要是爱吃,明儿我再带点来,给大家下酒。”

    nbsp卖豆腐的张婶子,每天晌午都来茶铺歇脚。她的豆腐板是枣木的,被卤水浸得发红,上面摆着十多块嫩豆腐,白生生的,像块块白玉。她把豆腐板往门口一放,掏出自带的干粮——两个麦饼,里面夹着咸菜。王三总会给她续碗热茶水:“张婶子,今天生意好?”张婶子笑着说:“还行,卖了大半板,剩下的给你留着?嫩得很,晚上做豆腐汤正好。”王三赶紧摆手:“昨晚刚买了,下次吧,您留着换钱。”

    nbsp有回张婶子的豆腐被个莽撞的小伙子撞翻了,白花花的豆腐滚了一地,沾了泥。她急得直掉眼泪,那可是她一天的营生。茶铺里的人七手八脚帮她收拾,周大爷掏出钱:“这点钱你拿着,别亏了本,大家都不容易。”张婶子红着眼说:“你们都是好人啊!”后来她每天来,总会多带块豆腐,给王三他们尝尝,说:“自家做的,不值钱。”

    nbsp第七节:午后的“盹儿”与“闹”,光阴里的闲与乐

    nbsp日头偏西,茶铺里静了些。老头们靠着墙打盹,嘴角挂着口水,顺着皱纹往下淌,滴在衣襟上,洇出小水点。手里的烟杆斜斜吊着,烟灰积了长长一截,也没掉下来,像根灰白色的小尾巴。堂倌王三把条凳拼在一起,铺上块粗布,躺在上面,蓝布褂子盖住脸,打起了呼噜,声音不大,却很匀,跟茶炉子的“咕嘟”声、檐下的蝉鸣声,凑成了午后的催眠曲。

    nbsp突然,角落里传来“啪”的一声脆响,是下棋的老头争起来了。“你这马走歪了!马走‘日字,你这都走成‘田了,耍赖!”张大爷吹着胡子,手里的棋子往桌上一拍,震得茶碗都跳了跳,茶水溅出点,打湿了棋盘上的“楚河汉界”。李大爷梗着脖子回:“我这是‘马踏斜日,老规矩里有的!你不懂别瞎嚷嚷,年轻时肯定没少输棋!”

    nbsp旁边观棋的人赶紧劝:“莫吵莫吵,一盘棋而已,伤了和气不值当。”有人把棋盘重新摆好:“再来一局,这次我当裁判,保证公正。”于是棋子落得更响,却没人再真动气,输了的人嘿嘿笑两声,抓起茶壶给赢方续水:“算你厉害,下次定赢回来,让你输得找不着北!”

    nbsp有个梳着小辫的姑娘,约莫十五六岁,提着个竹篮进来,篮子上盖着块蓝布。她怯生生地站在门口,眼睛盯着地上的青砖,声音细得像蚊子哼:“各位大爷,要不要尝尝?自家腌的萝卜干,下饭得很,两文钱一小碟。”她是邻村的,爹病了,娘让她来茶铺换点钱抓药。

    nbsp老头们纷纷抬头,张大爷招招手:“过来让我瞅瞅。”姑娘红着脸走过去,揭开篮子上的布,萝卜干的酸辣味立刻窜出来,是用红辣椒和花椒腌的,颜色红亮。张大爷捏起一根放进嘴里,“咔嚓”一嚼,辣得直吸气,却喊:“好!够味!够劲!给我来半斤!”其他人也跟着要买,有的说:“给我来四两,晚上就粥喝。”有的说:“我要一小碟,现在就尝尝。”

    nbsp姑娘的脸笑成了朵花,手忙脚乱地用油纸包萝卜干,铜钱在口袋里叮当作响,像串小铃铛。她临走时,给王三塞了一小碟:“大哥,谢谢你让我进来卖,这个你尝尝。”王三摆摆手:“你留着卖钱吧,不容易。”姑娘却非要给,放下碟子就跑,辫子上的红头绳在门口闪了闪,像只红蝴蝶。

    nbsp卖唱的瞎子师徒偶尔会来茶铺。师父背着胡琴,琴杆是黑檀木的,被手摸得发亮;徒弟牵着师父的衣角,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眼睛很亮。他们找个空角落坐下,师父调弦,“咿咿呀呀”的试音声,像画眉鸟叫。徒弟清了清嗓子,唱了段《包公案》,嗓子亮得像铜铃,字正腔圆,茶客们听得入了迷,有人往师徒面前的铜盘里扔铜钱,“叮当”声混着胡琴声,格外热闹。

    nbsp唱到动情处,瞎子师父会停下来,端起茶碗抿一口,说:“这茶好,润嗓子,比城里的茶汤子纯。”王三赶紧过去续满:“您多喝点,慢慢唱,我们爱听。”有回师徒俩收了不少铜钱,临走时,师父摸出两个铜板,递给王三:“给这铺子添点炭火,天凉了,暖和。”

    nbsp第八节:檐下的“闲人影”,墙根的岁月痕

    nbsp茶铺门口的石阶被踩得溜光,青石板被磨得像镜面,能照见人影。檐下挂着两串红灯笼,灯笼布上印着褪色的“茶”字,风一吹就晃悠悠打旋,影子投在墙上,忽明忽暗,像在跳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几个老头搬了小马扎坐在檐下,背靠着斑驳的土墙,墙皮剥落处露出里面的黄土,混着碎麦秸,是早年夯的。他们脚边摆着搪瓷茶缸,缸沿豁了个小口,是被石头磕的,里面的茶水却还冒着热气,茶叶在水里慢慢舒展,像朵绿色的花。

    nbsp穿粗布短打的汉子刚从田

第169章 成都老茶铺:时光熬煮的烟火长卷[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