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94章 铁血川军:三百万出川骨,十三万归乡魂[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iaoshuo.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1937年深秋,成都锦江码头的石阶被晨露打湿,像蒙了层薄霜。码头上挤满了人,蓝布衫、灰棉袄、补丁裤……涌动的人潮里,最扎眼的是那些穿军装的身影。他们的军装颜色驳杂,有的还留着军阀混战时期的番号;草鞋上沾着不同地方的泥——有的带着峨眉山的青苔,有的混着嘉陵江的沙,有的裹着川西坝子的稻壳。

    nbsp一个梳着发髻的妇人挤到队伍前,往儿子兜里塞油纸包。34;狗剩,34;她的手在发抖,油纸包上的红绳结打得格外紧,34;这里面是你爹去年腌的腊肉,花椒是后山摘的,够你吃半年。34;那士兵咧嘴笑,露出豁了的门牙,却没看见母亲转身时,偷偷抹了把眼泪。旁边的老汉解开烟袋,把烟叶往士兵兜里塞,铜烟锅在阳光下闪了闪:34;抽口家乡的烟,打仗有精神。34;

    nbsp码头上的木船34;嘎吱34;作响,船板上站满了川军将士。有人枪杆上挂着油纸伞,说是婆娘给的,34;下雨能遮,晴天能挡太阳34;;有人背着土布包袱,里面是老娘纳的鞋垫,针脚密得能数出个数;最年轻的那个兵,怀里揣着块麦芽糖,糖纸被体温焐得发黏,是妹妹塞给他的,说34;含着甜,就不想家了34;。

    nbsp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一天出发的,只是川军出川的先头部队。在长达八年的抗战里,共有350万四川青壮年从这里、从无数个类似的码头和路口出发,走向枪林弹雨的前线。当1945年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时,归来的川军只剩下锦江码头的石阶被岁月磨平了棱角,却永远记得那些草鞋踏过的声响,记得那些再也没回来的脚步。

    nbsp一、从34;窝里斗34;到34;一条心34;:川军的觉醒

    nbsp四川的军阀混战,曾是全国的笑柄年代的川渝大地,大小军阀加起来有几十个,今天你占了成都,明天我抢了重庆,隔三差五就枪声大作。有次刘湘和刘文辉在岷江两岸交火,打了三天三夜,最后清点伤亡,双方加起来不到十人——原来士兵们举着枪瞄准,一看对面是二舅,赶紧把枪口抬高一寸;再瞄准,发现是三叔,干脆蹲下来抽袋烟。

    nbsp34;内战打得再凶,也是自家兄弟的事。34;川军将领杨森常对部下说,34;可日本人来了,那是要刨咱祖坟的。34;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的消息传到四川时,刘湘正在成都的医院里咳血。青瓷痰盂里的血珠像一朵朵凄艳的红梅,他猛地把电报拍在案上:34;告诉委员长,四川出兵三十万!再出三百万壮丁!34;

    nbsp当时的四川,刚经历过旱灾,百姓们吃观音土的都有,可征兵令一下,各地的报名点排起了长队。在自贡的盐井边,盐工们扔下扁担就报名,晒得黝黑的脊梁上还留着抬盐筐的压痕:34;咱挖了一辈子盐,也该去挖鬼子的心脏34;;在南充的田埂上,农民放下锄头就参军,裤脚还沾着泥:34;日本人占了地,咱种啥都没用34;;甚至有个叫34;王保长34;的地方小吏,曾经为催粮款和百姓吵过架,此刻却第一个报名,说34;以前对不起乡亲,现在要去赎罪34;。

    nbsp有个叫周大贵的老汉,带着三个儿子去报名。征兵的军官说34;家里得留个种34;,老汉把烟锅往地上一磕:34;三个都得去!我周大贵这辈子没读过书,就知道39;国39;字比39;家39;字大。34;后来这三个儿子,只有最小的那个回来了,少了条腿,怀里揣着两个哥哥的骨灰坛,坛子上贴着红纸条,写着34;大哥周建国二哥周卫国34;。

    nbsp1937年10月,第一批十万川军徒步出川。他们沿着川陕公路往北走,白天顶着太阳,晚上踩着月光,草鞋磨穿了,就用破布裹着脚走。走到陕西时,天开始下雪,雪花落在单衣上,转眼就化了,冻得人直打哆嗦。有个新兵从没见过雪,伸手去接,冻红的手指捏着雪花笑:34;这白花花的,像咱四川的。34;旁边的老兵叹口气,把身上的薄被披在他肩上。

    nbsp当时的阎锡山看着这群34;叫花子兵34;,眉头皱成了疙瘩。他的晋绥军穿得整整齐齐,棉军装、皮帽子,见川军士兵冻得啃冰块,不仅不给棉衣,还在会上骂他们34;抗战不足,扰民有余34;。有次川军的一个连饿得不行,偷偷摸进晋绥军的粮仓,扛了几袋粮食,阎锡山立刻上报蒋介石,说川军34;目无军纪34;,硬是把他们赶出了山西。

    nbsp美国记者霍尔多·汉森在报道里写:34;这恐怕是中国最差的军队了。他们穿着破烂的衣服,背着古董级的步枪,有的还叼着烟杆,看起来更像一群土匪,而不是士兵。34;可他没看到,在从山西开往山东的火车上,一个川军士兵正用冻裂的手,小心翼翼地擦拭枪杆上的腌菜坛子——那是他娘给的,说34;想家了就闻闻,像娘在身边34;。

    nbsp二、滕县血:用骨头垒起的防线

    nbsp1938年春天,台儿庄战役打响前,李宗仁看着地图上的滕县,手指重重敲了敲。这座山东小城是台儿庄的北大门,必须守住,可手里实在没兵了。参谋犹豫着说:34;还有被阎锡山赶出来的川军第22集团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李宗仁心里没底。这支川军刚到山东时,正赶上大雪,士兵们还穿着单衣,冻得直跺脚。有个叫赵大奎的士兵,草鞋磨穿了,光着脚在雪地里走,脚趾冻得发紫,留下一串带血的脚印。徐州的百姓看不过去,家家户户拆了棉被,给他们做棉衣;鞋铺的师傅连夜赶制棉鞋,纳鞋底的线拉得34;嗡嗡34;响:34;不能让四川娃冻着打仗34;。

    nbsp川军将士捧着带着体温的棉衣,眼眶都红了。一个老兵摸着棉衣上的补丁,对同乡说:34;自打出川,这是头回有人把咱当亲人。34;第122师师长王铭章在动员会上,把百姓给的棉袄穿得整整齐齐,领口绣着朵梅花——那是个山东老太太亲手绣的,说34;梅花耐寒,像你们四川人34;。

    nbsp3月9日,日军的先头部队扑向滕县。坦克像铁壳虫一样爬过来,炮火把城墙炸得34;轰隆隆34;响,碎石块像雨点般落下。王铭章的士兵们躲在战壕里,用步枪打飞机,用手榴弹炸坦克。有个叫陈幺娃的士兵,被炮弹片划伤了肚子,肠子都流了出来,他却捂着伤口往前爬,说34;要把鬼子引开34;,最后拉响了身上的手榴弹,爆炸声里,他的蓝布衫飞了起来,像只折了翅膀的鸟。

    nbsp打到第三天,城里的弹药快用尽了。王铭章让人把战马杀了,分给伤兵吃,自己却啃着树皮。有个副官哭着说:34;师长,咱突围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34;王铭章指着城外:34;你看那些百姓,他们把门板都卸下来给咱当掩体,咱能走吗?34;他掏出怀表,表盖里嵌着全家福,妻子抱着五岁的儿子,笑得温柔,34;我王铭章这辈子,对得起这身军装,对得起四川父老。34;

    nbsp3月17日夜里,日军的炮弹炸塌了指挥部。王铭章的腿被埋在瓦砾下,鲜血浸透了棉裤。他摸着怀表,声音轻得像耳语:34;告诉娃,他爹是打仗死的,不是孬种。34;当日军冲进城时,他挣扎着站起来,举枪打死两个鬼子,然后把枪口对准了自己。城楼上的川军士兵看见师长倒下,疯了似的冲上来,有的拉响手榴弹,有的抱着鬼子跳城墙,最后剩下的几十个士兵,把炸药包堆在祠堂里,喊着34;四川不灭34;,引爆了最后一声巨响。

    nbsp滕县陷落了,但川军用全军覆没的代价,为台儿庄大捷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后来打扫战场的百姓说,滕县的每块城砖上都有血,有的砖缝里还嵌着四川口音——那是士兵们最后喊的34;杀34;。李宗仁在回忆录里写:34;若无滕县之死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川军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线。34;

    nbsp三、广德魂:绝命书里的家国

    nbsp1937年冬天的广德,冷得能哈出白气。饶国华的第145师刚到这里,就遇上了日军的精锐部队。这支川军连像样的棉衣都没有,有的士兵还穿着草鞋,冻得脚趾发紫,却硬是在城外的竹林里挖了战壕。

    nbsp饶国华是资阳人,家里是佃农,小时候放过牛,知道百姓的苦。他常对士兵说:34;咱穿军装,不是为了欺负人,是为了护着人。34;出川前,他把家里的田产卖了,换成粮食给部队,妻子哭着说34;家里就这点念想了34;,他摸着妻子的头:34;国没了,家还能有啥念想?34;

    nbsp日军的飞机炸了三天三夜,竹林被炸成了秃桩。饶国华的士兵们躲在战壕里,用步枪打飞机——子弹打在机身上,像敲锣一样响;用手榴弹炸坦克——抱着炸药包往坦克底下钻,往往没靠近就被炸飞。有个叫李狗剩的士兵,被炮弹片划伤了胳膊,鲜血染红了半边军装,却咬着牙往枪里压子弹:34;俺爹说了,四川人不怕疼。34;

    nbsp打到第五天,全师只剩下不到三百人。饶国华躲在一间破庙里,给蒋介石写绝命书。油灯下,他的手冻得发抖,字却写得格外有力:34;职部官兵均已殉国,职不忍苟活,现决心与城共存亡。望我全军将士,继续杀敌,勿以职为念。34;

    nbsp写完信,他对着四川的方向磕了三个头。第一个头,给生他养他的老娘;第二个头,给相濡以沫的妻子;第三个头,给那块他再也回不去的土地。他掏出怀表,那是妻子送的结婚礼物,表盖里嵌着全家福,妻子抱着儿子,笑得温柔。34;来生还做四川人,还打日本人。34;他说完,拔出佩刀自刎,年仅43岁。

    nbsp广德陷落了,但饶国华和他的士兵们,用生命拖延了日军的进攻。后来有人在破庙里发现了那封绝命书,纸页上还沾着泪痕。当地百姓把饶国华的遗体埋在山坡上,每年清明都去祭拜,说34;这个四川将军,是为咱死的34;。

    nbsp四、雪地里的草鞋:被小瞧的34;双枪军34;

    nbsp川军刚出川时,有个不雅的外号——34;双枪军34;。意思是他们除了步枪,还带着烟枪,打起仗来抽几口烟,看起来吊儿郎当。阎锡山就是因为这个,死活不愿意接纳他们,在会上拍着桌子骂:34;这样的兵能打仗?纯属浪费粮食!34;

    nbsp可在山西的雪地里,人们才看清川军的真面目。邓锡侯的部队穿着单衣,踏着草鞋,在忻口和日军血战。士兵们把烟枪扔了,说34;要烟枪没用,要鬼子的命才有用34;;他们把稻草塞进草鞋,说34;脚暖了,心就热了34;;他们甚至把棉衣让给伤员,自己冻得嘴唇发紫,却依旧冲锋在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赵狗蛋是营山人,出发时娘给了他一块腊肉,用油纸包着,说34;饿了就啃一口34;。在忻口的战壕里,他把腊肉分给战友,刺刀削腊肉的34;沙沙34;声,在炮声里格外清晰。日军的坦克冲过来时,他看见班长抱着炸药包冲上去,棉衣被气浪掀得像面红旗,他也跟着冲,腿被弹片划伤了,流着血还往前跑,直到把最后一颗手榴弹扔进日军堆里。

    nbsp夜里煮雪水喝时,邓锡侯看见赵狗蛋的脚冻得肿成了馒头,草鞋上的红绸——那是他妹妹的嫁衣拆的——结着冰。老司令把自己的羊毛袜脱给他,说34;咱四川人,脚暖了,就能走到胜利那天34;。赵狗蛋后来牺牲在娘子关,怀里还揣着那块没吃完的腊肉,油纸包上的34;川34;字,被血浸得通红。

    nbsp美国记者霍尔多·汉森后来在报道里改了说法:34;我错了。这不是最差的军队,而是最勇敢的军队。他们没有好装备,却有最好的心脏——那颗愿意为祖国跳动到最后一刻的心。34;

    nbsp五、死字旗:向死而生的勇气

    nbsp在四川大邑的建川博物馆里,有一面特殊的旗帜。白布已经泛黄,上面绣着一个斗大的34;死34;字,旁边的字迹却依旧清晰:34;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34;

    nbsp这是1938年,四川安县的父亲王建堂给儿子王麟的礼物。当时王麟报名参军,父亲没钱买别的,就亲手绣了这面34;死字旗34;。他把针扎得又深又密,手指被扎出血,滴在白布上,成了个小小的红点。送儿子出发那天,老汉把旗系在儿子腰间:34;记住,咱四川人,死也死得有骨气。34;

    nbsp王麟带着这面旗,转战山西、山东、湖南,旗角被弹片划破过,被血浸透过,却始终系在腰间年,在长沙会战中,他为了掩护伤员撤退,被日军包围,拉响了身上的手榴弹。清理战场时,人们在他怀里发现了这面旗,上面的34;死34;字被血浸得发黑,却依旧透着股狠劲。

    nbsp这样的故事,在四川处处可见。有个叫刘淑芳的妇人,送三个儿子参军,给每人缝了件背心,背心上绣着34;精忠报国34;:34;你们爹死得早,娘没啥给的,就给你们这四个字34;;有个叫周老汉的农民,把家里的耕牛卖了,换成子弹捐给部队,说34;牛没了可以再养,国没

第194章 铁血川军:三百万出川骨,十三万归乡魂[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