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烽火川魂:锦江潮涌归故里[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iaoshuo.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一、码头绳结:系着乡愁的出征
nbsp1937年深秋的成都,锦江码头的石阶被晨露浸得发亮,像铺了层碎银。码头上的木船34;民生号34;正往下放跳板,跳板压在船舷上,发出34;嘎吱34;的呻吟,像位老人在叹息。
nbsp穿蓝布衫的妇人挤过攒动的人潮,手里攥着个油纸包,油纸被反复摩挲,边角已经起了毛。她叫周桂芳,是郫县的农妇,今天来送儿子陈满仓出川。34;三娃,34;她把油纸包往儿子怀里塞,包上的红绳结打得格外紧,34;这里面是你爹去年腌的腊肉,花椒是后山摘的,够你吃半年。34;
nbsp陈满仓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袖口还打着补丁——那是母亲连夜缝的。他咧嘴笑,露出豁了的门牙,却没敢看母亲的眼睛。怀里的油纸包沉甸甸的,隔着布都能闻到腊肉的咸香,混着母亲袖口的皂角味,像团暖烘烘的云,裹着他的心跳。
nbsp34;记着解绳结的法子,34;周桂芳摸着儿子的胳膊,指腹在粗糙的布面上蹭,34;平安结要从左往右解,顺顺当当的。34;她教了儿子三遍,手指在绳结上绕来绕去,像在编织一个看不见的守护符。
nbsp码头上的号子声突然炸响,粗粝的声音刺破晨雾。34;开船喽——34;纤夫们弓着腰,草鞋在石板上蹬出深深的痕,麻绳勒进肩头,红得像要渗出血。陈满仓被人流推着往船上走,回头时,看见母亲还站在石阶上,蓝布衫被风掀得鼓鼓的,像只折了翅膀的鸟。
nbsp船行至江心,陈满仓摸出油纸包,小心翼翼地解开平安结。腊肉用油纸包了三层,每层都垫着花椒叶,绿得发亮。他掰下一小块塞进嘴里,咸香混着麻,瞬间漫过舌尖——是家乡的味道。旁边的老兵拍他肩膀:34;娃,这肉留着,等打了胜仗,咱煮一锅酸菜腊肉,让弟兄们都尝尝四川的味。34;
nbsp老兵叫赵大河,重庆人,脸上有道子弹擦过的疤。他说自己打了十年内战,手上沾过同胞的血,34;以前是混球,现在要做回中国人34;。他从背包里掏出个陶碗,碗底刻着个34;家34;字:34;这是俺婆娘给的,说看见它,就像看见家。34;
nbsp陈满仓把腊肉重新包好,红绳结系得比母亲打的还紧。他望着岸边越来越远的竹林,突然想起临走时,母亲往他兜里塞的炒花生,壳上还沾着郫县的泥土。他摸出一颗,剥开,花生仁脆生生的,带着点土腥味,嚼着嚼着,眼泪就掉了下来,砸在油纸包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nbsp他不知道,这个平安结,会在三年后的台儿庄,成为辨认他的唯一信物。当战友在战壕里找到他时,油纸包还紧紧攥在手里,红绳结没解开,腊肉混着血,成了再也分不清的泥。而郫县的周桂芳,每天都会在码头等,石阶被她的布鞋磨出浅浅的窝,直到1945年,才收到一个染血的油纸包,红绳结依旧系得紧实,像个永远解不开的牵挂。
nbsp二、雪地灶火:暖着血性的盐香
nbsp1938年正月,山西的雪下得没了脚踝。邓锡侯的部队在山坳里宿营,士兵们捡了些枯枝,拢起一小堆火,火苗舔着树枝,发出34;噼啪34;的响,像在说悄悄话。
nbsp李灶保蹲在火边搓手,手背冻得裂了口子,渗着血珠,遇冷结成了小冰晶。他是自贡盐工,左手食指第一节没了——去年在盐井里被绞车轧的。出发时娘给他抹了桐油,说34;盐井的伤,见了血才够硬34;,此刻那道疤在火光下泛着红,像条醒着的小蛇。
nbsp34;灶保,烤俩窝头。34;旁边的老兵递过来两个冻硬的窝头,灰扑扑的,像两块石头。李灶保把窝头埋进火灰里,用树枝扒拉着:34;得埋深点,像咱盐井的灶台,火要透,才够味。34;他从背包里掏出个陶罐,陶土是自贡的红泥,上面印着朵盐花,34;俺娘腌的盐菜,酸溜溜的,配窝头正好。34;
nbsp陶罐打开的瞬间,酸香混着油香飘满山坳。士兵们凑过来,眼睛亮得像星子。有个叫王幺妹的兵,才十六,是瞒着爹娘跑出来的,此刻吸着鼻子说:34;像俺姐腌的泡菜,坛子里总放块冰糖。34;李灶保夹了一筷子盐菜给他:34;吃,吃了就不想家了。34;
nbsp王幺妹的眼泪突然掉下来,砸在火里,34;滋34;地冒了个泡。34;想俺娘了,34;他哽咽着,34;她总说俺长不高,让多吃红薯。34;李灶保拍他后背,把自己的薄被披在他肩上:34;咱四川娃,在哪都能长,等打跑了鬼子,回去让你娘给你蒸一笼红薯,管够。34;
nbsp火边的老兵们开始聊家乡。赵大河说重庆的火锅,牛油要熬得发红,毛肚七上八下才够脆;张木匠讲乐山的大佛,脚背上能坐几十个人,34;鬼子来了,大佛都得瞪眼睛34;;李灶保则说自贡的盐井,井架高得能戳破天,34;咱盐工的汗,比盐还咸,鬼子尝一口就得吓跑34;。
nbsp正说着,远处传来34;嗡嗡34;的响声,像群马蜂飞来。34;卧倒!34;邓锡侯的吼声刚落,炮弹就落在附近,雪地里炸开个黑窟窿,雪沫子像白蝴蝶一样飞起来。李灶保把王幺妹按在身下,陶罐从怀里滚出来,盐菜撒了一地,在雪地上点出串黄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他看见赵大河突然站起来,举着步枪往战壕跑,棉袍被炮弹气浪掀得像面红旗。34;杀!34;老兵的吼声刚起,就被另一发炮弹吞没,手里的陶碗飞了起来,碗底的34;家34;字在火光中闪了一下,然后碎成了片。
nbsp34;跟俺冲!34;李灶保拽起王幺妹,自己抓起步枪,冻裂的手扣动扳机,子弹打在日军的钢盔上,34;当34;的一声脆响。他不知道自己打没打中,只觉得热血往头上涌,像盐井里沸腾的卤水,烫得他忘了疼。
nbsp激战过后,山坳里的火还在烧,只是添了些新柴——士兵们的遗体。王幺妹在雪地里找到李灶保,他怀里还抱着半罐盐菜,伤口的血冻成了暗红,像块凝固的胭脂。34;灶保哥,34;娃娃兵哭着摇他,34;你说的红薯,俺还没吃着呢;
nbsp后来打扫战场的山西老乡,把李灶保的陶罐碎片埋在火边,撒了把盐。老乡说:34;四川娃爱吃盐,咱这儿的土,得让他尝着味。34;每年下雪时,山坳里总像有盐香飘,混着松柴的烟,像有人在煮一锅永远吃不完的盐菜。
nbsp三、战壕家书:写着牵挂的血字
nbsp1940年春,长沙城外的战壕里,月光像层薄霜,铺在泥泞的地上。王文书借着月光写信,信纸是从烟盒上撕的,背面还印着34;红锡包34;三个字,笔尖蘸着口水,写得很慢,每个字都像用尽了力气。
nbsp他本名王敬书,广安人,读过三年私塾,在部队里当文书,负责写家书、记伤亡。士兵们都叫他34;王文书34;,说他的字比秀才写得还俊。此刻他的右手缠着布条,是昨天埋地雷时被碎石划的,血渗过布条,在信纸上点出个小小的红痕。
nbsp34;秀莲吾妻,34;他写下这行字,笔尖顿了顿,想起秀莲织蜀锦时的样子。她的手很巧,竹梭在她手里飞,锦面上的芙蓉花就像活的,34;前日打退鬼子一次,吾安好,勿念。汝寄来之布鞋已收到,鞋底纳了三十六针,厚实,踩在泥里不滑,比军靴好;
nbsp战壕外传来虫鸣,34;唧唧34;的,混着远处的炮声,像支没调子的歌。王文书摸出怀里的锦帕,是秀莲送的,上面绣着鸳鸯,一只翅膀已经磨没了。他把锦帕铺在膝盖上,对着月光看,仿佛能看见秀莲坐在织机前,额头上渗着细汗,说34;鸳鸯得成对,人也得团圆34;。
nbsp34;吾儿若长,34;他接着写,笔尖在纸上抖了抖,34;教其识字,勿学吾辈,只会打仗。告诉他,爹爹在很远的地方,看着他长大,看着他读39;仁义礼智信39;;写到34;信34;字,突然停住了——他已经一年没收到秀莲的信了,不知道儿子是否平安,是否还记得爹爹的模样。
nbsp旁边的机枪手突然低吼:34;鬼子来了!34;王文书赶紧把信纸往怀里塞,趴在地上。炮弹呼啸着飞来,震得地动山摇,泥水溅了他一脸。他摸出信纸,边角被弹片划破了,34;鸳鸯34;两个字缺了半边,像被生生拆开的一对。
nbsp34;掩护伤员!34;连长的吼声传来。王文书抓起步枪,跟着战友往侧翼冲,怀里的信纸硌着胸口,像块发烫的烙铁。他看见个新兵被炮弹掀起来,蓝布衫像片落叶,飘落在泥里,手里还攥着封没写完的信,字被泥水糊成了团。
nbsp激战中,王文书的胳膊被流弹打中,血顺着袖子往下淌,滴在信纸上,晕开一片红。他靠在断墙边,继续写,字迹越来越歪,像喝醉了酒:34;秀莲,吾恐不能归。家中诸事,劳你多担待。吾儿;后面的字没写完,一颗炮弹落在附近,他猛地把信纸塞进锦帕,紧紧攥在手里。
nbsp打扫战场时,卫生员从他怀里掏出锦帕,信纸已经被血浸透,只有34;勿念34;两个字还能看清,像句永远说不完的话。后来这封信被辗转送回广安,秀莲把它缝在儿子的襁褓里,锦帕上的鸳鸯,只剩一只孤零零的,望着西南方向。
nbsp儿子王念军长大后,在襁褓里发现这封信,血字已经变成了深褐色。秀莲摸着信说:34;你爹的字,是想把咱娘俩,刻在心里。34;多年后,王念军成了老师,教孩子们写字时总说:34;字要写得正,像咱四川人的骨头;字要带着暖,像咱四川人的牵挂。34;
nbsp四、灶台等待:温着思念的腊肉
nbsp1943年冬,四川自贡的一间茅屋里,李婆婆正往灶膛里添柴。松木柴34;噼啪34;地响,火苗从灶口窜出来,舔着锅底,把她的影子投在墙上,忽大忽小,像个晃动的念想。
nbsp锅里炖着腊肉,是去年杀的年猪,最肥的那块。李婆婆用筷子戳了戳,肉皮已经软了,香气从锅盖缝里钻出来,绕着房梁转,像在找个出口。她对着空灶房说:34;三娃,快熟了,你最爱吃肥的,娘给你留着,肥的香,能顶饿。34;
nbsp三娃是她小儿子,李存厚,出川五年了,只回过一封家书,是1939年从湖南寄的,字歪歪扭扭,像他小时候爬的字:34;娘,勿念,儿在前线好,能吃饱,年底或可归。34;李婆婆把信裱在墙上,每天都看,纸已经发黄,边角卷了边,上面的34;归34;字,被她的手指摸得发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灶台上摆着个粗瓷碗,碗里是炒花生,壳上沾着泥土——跟三娃走时带的一样。李婆婆每天都炒一碗,说34;等三娃回来,就能吃新鲜的34;。有次邻居张婶来借酱油,看见花生说:34;三娃怕是;话没说完,就被李婆婆用锅铲赶了出去:34;俺三娃会回来的!他说要给俺带上海的糖,水果味的!34;
nbsp她记得三娃出川那天,穿着她连夜缝的棉衣,袖口绣着个34;厚34;字——是他的小名。孩子背着个蓝布包,里面装着腊肉、花生,还有她纳的鞋垫,34;娘,俺走了,你别想俺34;,说完就头也不回地走,她看见他在巷口抹了把脸,却没敢回头。
nbsp这天是三娃的二十五岁生日,李婆婆往锅里加了把花椒,又撒了点八角。34;三娃爱吃麻的,34;她对着锅盖说,34;在外面吃不着家乡的味,娘多给你放些,让你在梦里也能闻着。34;她搬了个小板凳,坐在灶前,守着锅,像守着个会开花的梦。
nbsp敲门声突然响了,34;咚咚咚34;,很轻,却像砸在李婆婆心上。她赶紧擦了擦手,跑去开门,门口站着个穿军装的陌生人,背着个背包,帽檐压得很低。34;大娘,34;陌生人的声音发颤,34;我是三娃的战友,湖南来的。34;
nbsp李婆婆的手抓住门框,指节发白,34;三娃呢?他是不是回来了?34;陌生人从背包里掏出个黑布包,递过来:34;三娃他......在常德牺牲了,这是他的遗物。34;
nbsp黑布包里是块染血的军牌,上面刻着34;李存厚,四川自贡34;,还有半块没吃完的花生,壳上沾着泥,跟灶台上的一模一样。李婆婆拿起军牌,贴在脸上,冰凉的金属贴着皮肤,像三娃小时候的手。34;三娃,34;她喃喃着,34;娘给你炖的腊肉熟了,你咋不回来吃?34;
nbsp锅里的腊肉炖得太烂,肉皮都化了,汤熬成了浓油。李婆婆没关火,就坐在灶前,手里攥着军牌,对着空灶房说:34;三娃,娘不怪你,你没给四川人丢脸;灶膛里的火渐渐灭了,只剩点火星,映着她的白发,像落了层霜。
nbsp后来,邻居们发现李婆婆时,她还坐在灶前,军牌贴在脸上,嘴角带着笑,像在听儿子说悄悄话。锅里的腊肉凉透了,却依旧散发着香,混着灶膛的烟火,成了这间茅屋里永远的味道。
nbsp五、石碑名字:刻着永恒的川魂
nbsp1946年春,成都少城公园的银杏刚抽出新芽,嫩黄的叶子在风里晃,像群怯生生的孩子。公园中央立起了块石碑,青灰色的花岗岩,高约三丈,宽约两丈,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名字——都是出川抗战牺牲的川军将士,名字用金粉填过,在阳光下闪着光,像无数双眼睛。
nbsp石碑前摆满了花圈,白的是纸扎的菊花,黄的是野地里采的蒲公英,还有人摆了碗腊肉,肥肉颤巍巍的,冒着油花,旁边放着双草鞋,草编的鞋底磨出了洞,里面垫着块蓝布,绣着个小小的34;川34;字。
nbsp有个独臂老兵,拄着拐杖,在石碑前慢慢走。他叫张铁山,泸州人,左手在忻口被炮弹炸没了,此刻用右臂夹着个油纸包,里面是炒花生和半瓶烧酒。他的草鞋在地上拖出34;沙沙34;的响,像在哼一首没调子的歌。
&
第195章 烽火川魂:锦江潮涌归故里[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